第642节长空霹雳(第2 / 3页)
张学良让惠特尔等北华科学家们完善了喷气式飞机的理论基础,也造出几架试验用的样机,但迟迟没有投入量产,更加没有用于军用。形成这样的局面,一方面是张学良对喷气式飞机“生不逢时”有顾虑,一方面是惠特尔本人的原因。辽英关系因为香港问题而开始恶化后,惠特尔亲自找到张学良,声称“虽然您对我有知遇之恩,但我不会帮助您研制喷气式战斗机去攻击我的祖国”。其实,此时惠特尔对北华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利用价值”,因为大批的北华科学家已经吃透了他的航空理论并进行了开拓创新,即便撇开惠特尔,北华照样能研制喷气式飞机。但张学良为了表达对这位英国科学家的尊重,郑重答应不会让他的喷气式战斗机用于军事。两人达成君子协定:北华研制喷气式飞机,但只是民用。正因为这样,张学良才没有加大对喷气式飞机的研究投资,反正是民用的,拖到战后再诞生也无所谓,所以就产生了这样的结果:北华在喷气式飞机的科研理论上位列世界第一,并且图纸上已经设计好了多达几十种的各型喷气式飞机,但几乎都没有制造出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打破这个僵局的,是冯庸。
北华空军总司令冯庸跟张学良同年出生,年龄不大,再加上受到张学良的影响,所以思想非常开明广阔,非常容易接受各种新事务。冯庸是北华空军总司令,按理说,北华的民用飞机是不归他管的,但其实现在也没有太多飞机用于民航,十分之九以上的飞机都是给军队服务的。获悉有一种喷气式民用飞机的存在后,冯庸的第一个念头自然是“这种飞机能不能用于军事?”所以根本就不需要张学良“旁敲侧击暗示启发”,冯庸和北华空军便自发对喷气式飞机产生了浓厚兴趣。没有张学良的批准,北华空军是无权生产喷气式军用飞机的,但冯庸迅速组织了一批科学家在图纸上设计军用喷气式飞机,当然,这个科研工作组里肯定是没有惠特尔本人的。于是,惠特尔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发生了:一大批北华喷气式飞机专家在北华空军的组织和指示下,开始研制北华空军的喷气式军用飞机。
冯庸在了解了喷气式飞机的优异性能以及巨大发展潜力后,自然是兴奋不已,他迅速联系德国空军总司令赫尔曼戈林,提出双方联合研制喷气式飞机。戈林在希特勒的影响下也对喷气式飞机非常感兴趣,他早就命令亨舍尔飞机公司组织了以飞机设计师亨舍尔、燃气涡轮专家奥海因等科学家为首的喷气式飞机科研团队。接到冯庸的邀请后,戈林和冯庸一拍即合。于是,在希特勒的大力支持下,在张学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默许中,辽德顺理成章地展开对喷气式飞机的联合研制。
理论基础早已完善,资源、材料、经费、人手、设备也都是应有尽有,喷气式飞机的制造材料在要求上是大大超过活塞式飞机的,很自然,没过多久,北华空军和德国空军就正式研制出了好几款在图纸上的喷气式军用飞机,主要是高速战斗机、高速轰炸机、战略轰炸机这三种,并在之后制造出了十多架样机。一切都万事俱备,就等着正式调拨重金投入量产了。但在这件事上,张学良的态度却是不支持的。张学良确实不怎么打算量产喷气式飞机,他担心自己太重视喷气式飞机会犯下希特勒研制超级大炮、超级坦克的老毛病,另外,辽德联合研制喷气式飞机,北华的作用要超过德国,绝大部分的航空科研理论和重要技术都是北华科学家拥有的。所以,张学良不支持,使得北华没有量产喷气式飞机,也让德国受到很大影响,德国的喷气式飞机量产工程同样裹足不进。
真正让张学良改变主意的,还是本州岛的沦陷。
距离中国本土不过一千多公里的本州岛被美军占领后,这让张学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本州岛距离中国实在太近了,一旦美国抢先研制出原子弹,那北华不但会输掉战争,甚至张学良还会连累本国同胞成为原子弹的牺牲品。所以,张学良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如果陆海军无法夺回本州岛,那空军就必须要在中国的天空中筑起一道无懈可击的铜墙铁壁,绝对杜绝掉盟军飞机出现在中国天空中的哪怕千分之一的可能性,绝对杜绝掉盟军把原子弹投到中国领土上的哪怕万分之一的可能性(此时向敌国领土使用原子弹的唯一手段就是飞机空投,除此之外还可以用飞弹携带发射,但第二种手段只有联盟国才具备),基于这样的客观需求,强化北华空军获得绝对制空权的能力就是刻不容缓的了。拼飞机产量,联盟国拼不过同盟国,那只能拼飞机质量了。本来,因为产量上的稍许劣势而导致北华空军在确保制空权时略有不足还是可以理解和承受的,但由于盟军飞机可能会投下原子弹,那再怎么微小的“略有不足”都是让张学良所无法接受的。迫于原子弹的巨大威胁,张学良这才痛下决心,允许北华空军把在图纸上已经研究了无数遍的喷气式军用飞机在飞机工厂里真正地制造出来,从而让北华空军的战斗力得到质的提升。
本州岛沦陷是1944年7月7日,在事后的第三天,张学良正式批准了冯庸已经提出不下一百遍的请求。接到“尚方宝剑”后的冯庸欣喜若狂道:“求了一千遍了!腿跑断了,嘴皮磨破了,总算得到少帅的批准了!眼看着超级飞机停留在图纸上却迟迟不能生产,实在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让我感到百爪挠心的了。”
由于什么东西都是老早之前就准备好的,因此在1944年7月20日,北华空军第一架喷气式军用飞机就完工下线了,而在八月份,北华空军的喷气式飞机就展开量产了。值得一提的是,当北华空军为自己拥有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而欢呼雀跃时,弗兰克惠特尔这位喷气式飞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则在极度痛苦、极度悔恨、极度绝望中来到张学良的办公室内。看到张学良后,惠特尔开门见山:“张少帅,你违背了诺言。”
张学良愧疚地道:“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是有原因和苦衷的。”
惠特尔悲伤地道:“那你能不能答应我一件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张学良问道:“什么事?”
惠特尔说道:“让我回到英国。”
张学良摇头:“很抱歉,我不能让你回英国,英国现在是中国的敌国,你回去了,会帮助英国研制出喷气式飞机。国家利益让我不能放你回去。”
惠特尔悲凉地说道:“那您能不能答应我,北华军不要在对英战场上使用喷气式飞机?”
张学良再次摇头:“非常抱歉,这一点我也不能答应,我不能为你而罔顾国家利益,况且,即便北华军不用,德军也会使用的。”
惠特尔万念俱灰,踉踉跄跄地走出张学良的办公室。在门口,北华特务头子舒国生已经和几个北华特工在等着惠特尔了。
半个月后,惠特尔在北华情报机构软禁他的别墅里因为试图逃跑而被北华特工当场击毙。
弗兰克惠特尔是喷气式飞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另一个英国人亚历山大弗莱明则是青霉素的发明人,两人都是被北华政府在多年前挖掘到北华,但结局却迥然不同。弗莱明早就放弃英国国籍并加入了中国国籍,坐视原先祖国濒临灭亡而无动于衷,继续享受着北华政府给他的优厚待遇,还娶了一个中国妻子(弗莱明的中国妻子其实是北华特工,弗莱明对此完全不知),而惠特尔则因为没有忘记英国,最终落得一个客死他乡的悲凉结局。张学良对惠特尔是非常愧疚的,亲自参加和主持了他的葬礼。当然了,舒国生天衣无缝地把惠特尔的真实死因捏造成了意外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