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我的东北军2之龙战于野 > 第642节长空霹雳

第642节长空霹雳(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张学良与希特勒在很多地方都很相似,抛开其他不谈,两人都对各种“稀奇古怪的新武器”情有独钟,都喜欢建立秘密军事基地研制秘密武器,当然,两人在这一点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希特勒之所以热衷于研制秘密武器、新式武器,只是出于他天生的军事敏感性和试图依靠某种特殊武器来赢得战争的幻想,而张学良的境界则大大超过希特勒,因为张学良通过“历史作弊”而非常清楚哪些新武器是有用的甚至会成为未来战场上的主流,哪些武器则是华而不实的屠龙之技。希特勒对新式武器是“博而不精”,张学良对新式武器是“专而不滥”,正因为北华在研制新武器上拥有张学良指点的正确方向,所以虽然德国的科研技术并不比北华逊色,但北华在研制新武器并将其投入实战使用的水平和效率都是优于德国的。纳粹德国搞过的“秘密武器”究竟有多少呢?这个确实不太好详细统计,一方面是太多了,很多研究项目也都进展不一,另一方面是历史资料真真假假,难以甄别。粗粗统计,大致上有以下这些:

一、超级大炮。早在一战时期,德国就成功制造出口径210毫米、全重375吨的巴黎大炮,而在二战时期,德国更上一层楼地制造出了骇人听闻的口径800毫米、全重1350吨的多拉巨炮,堪称火炮军工业的巅峰之作,另外还有口径600毫米、全重124吨的卡尔臼炮等其他形形色色的超级大炮。总体而言,这些超级大炮还是有着一定实用性的,一炮下去天塌地陷、无坚不摧,但制造这些超级大炮的性价比是很不划算的。所以,张学良和北华军对德国超级大炮基本上没什么兴趣,北华军的炮兵部队是世界数一数二的,但最大口径只是203毫米口径的重型榴弹炮,虽然德国曾赠送了北华十来门超级大炮,但北华军基本上就没在实战中使用过,倒是苏联研制出的火箭炮让北华真正地如获至宝并进行了全面的发展和普及。

二、超级坦克。首先研制出坦克并用于实战的是英国,法国紧随其后,但后来居上的德国则把这种陆战之王给发扬光大,德军的机械化闪电战术震惊全世界,德国坦克也同样出类拔萃。全重70吨的虎王坦克已是此时坦克军工业的巅峰之作,但希特勒对此还是不满足。其实希特勒对坦克和火炮的态度是一样的,都犯了过于固执的错误,只觉得火炮口径越大越好,坦克威力越强约好,却忽略了性价比和产量问题。虎王研制成功后,德国又研制了140吨的E-100坦克、188吨的鼠式超重型坦克等多种超级坦克。事实证明,物极必反,超重型坦克虽然刀枪不入且火力威猛,但机动性却不可避免地此长彼消,E-100和鼠式都无法开上战场,德国自己也不得不放弃了这些超级坦克,这些超级坦克和那些超级大炮一样,都华而不实。所以,张学良和北华军对德国超级坦克也是毫无兴趣,甚至对虎王、虎式、黑豹的兴趣都不是很高,因为苏联战争教会了北华军“坦克质量固然重要,但数量和产量也不能忽视”的道理。北华陆军的机械化部队也是世界名列前茅的,但重型坦克并不多,张学良没有希特勒那种对超级坦克的狂热偏爱。

三、潜艇。无需多言,北华和德国都极度重视,并且实用性是没有疑问的;

四、微型潜艇。这是有实用性的,北华和德国都对此较为重视并在实战中证明了它的价值;

五、人操鱼雷。实用性不高,德国研制一阵子后深感鸡肋,基本放弃,北华完全不感兴趣;

六、战列舰。曾经的海上霸主,但已经落伍,北华对此不感兴趣,并且劝阻了德国去建造;

七、航空母舰。取代战列舰的海上新霸主,北华对此高度重视,德国一开始对此半信半疑,但在北华的极力说服和实战证明下也采取了同样的重视态度;

八、步兵武器。包括冲锋枪、通用机枪、突击步枪、单兵反坦克火箭筒、无后坐力炮等各种步兵武器,这自然是无需多言的;另外德国还研制了一种单兵防空武器叫“飞拳”,实际上就是单兵防空火箭筒,跟德国的“铁拳”单兵反坦克火箭筒一样物美价廉且易于操控,北华对此抱有部分兴趣并进口了一批样品和生产线,是可以自行批量生产的,但北华空军和德国空军现在还没有沦落到要靠步兵去打敌军飞机,所以这些“飞拳”基本没有投入实用;

九、飞弹(导弹/火箭)。发展潜力是毋庸置疑的,但实用性并不是特别高,因为此时的飞弹还很原始,北华和德国对此高度重视,并研制了飞弹军舰、飞弹潜艇以及其他舰载机载车载飞弹武器;

十、直升机。实用性极强,发展潜力极广,北华和德国都高度重视,实战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的正确;

十一、无线电遥控制导炸弹/无线电遥控制导鱼雷等制导武器。实用性很强但发展潜力不大,因为最终基本会被飞弹取代,但在此时的战争里还有大有用途的,北华和德国都对此高度重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十二、原子弹。这根本就不需要多说;

十三、战略轰炸机。实用性和发展潜力都是巨大的,北华对此高度重视,德国起初对此并不怎么感兴趣,但在北华极力说服和实战证明下也采取了同样的重视态度;

十四、地球轴心。这纯粹属于超自然现象了。虽然希特勒对此兴致勃勃,但张学良完全是嗤之以鼻。根据北华政府后来解禁的绝密资料,希特勒曾多次邀请张学良跟他一起去派人去西藏寻找什么地球轴心从而打造“神族不死军团”(毕竟西藏是张学良北华的地盘),但张学良对此毫无兴趣,只是派人去西藏考察了当地的宗教风情文化,顺便敷衍希特勒;

十五、飞碟、南极地下城、超时空隧道、死光、粒子束武器、月球太空计划...这些乱七八糟且近乎科幻的东西跟地球轴心一样基本毫无价值,希特勒兴致勃勃,张学良毫无兴趣。张学良稍微对月球感点兴趣,那是因为他知道人类早晚会登月,但登月根本不可能用于现在的战争;

十六、喷气式飞机。跟飞弹一样,发展潜力巨大,但实用性不是非常高,希特勒对此高度重视,张学良对此较为重视。喷气式飞机是这里需要重点讲述的北华军新武器。

喷气式飞机毋庸置疑是未来的主流飞机,但张学良对它的态度较复杂,重视但不是很重视。北华当然完全具备研制喷气式飞机的能力,不过,张学良觉得这东西就像鸡肋,重要是很重要,但在诞生时间上却有些不尴不尬,若早生十年或晚生十年,情况还好办,直接重视或直接放弃,但它偏偏赶上二战的末班车,而二战的天空毕竟还是活塞式飞机的舞台,喷气式飞机此时问世是难有作为的,各方面技术虽然完善了,但还不够成熟,这使得喷气式飞机无法像航母取代战列舰那样干脆利索地取代活塞式飞机,也就让人难以取舍了。张学良知道,历史上的喷气式军用飞机出现在二战末期,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战果,但对整体战局的影响是非常轻微的,盟军在初步吃了德军喷气式飞机的亏后迅速找到了喷气式飞机的弱点并进行有效还击。这样看的话,北华研制喷气式飞机就是画蛇添足,耗费大量资源人力财力物力时间,研制出了这么厉害的飞机,但却生不逢时,刚诞生,战争就结束了,那研制出来做什么呢?还不如把宝贵的资源都用于加强原先飞机的产量上,毕竟北华在飞机产量上大不如美国。在1944年这年,四大主要交战国堪称国家机器全马力开动,四国飞机产量分别是:美国9.8万架,德国5.8万架,北华5.2万架,英国2.3万架。很明显,联盟国在飞机总产量上是略逊于同盟国的。

张学良当初在全世界疯狂搜罗人才的过程中,自然也把各方面航空航天人才列为重要目标,这其中包括了很多能研制喷气式飞机的科研巨匠,为首的就是航天航空领域的泰斗大师、匈牙利籍犹太人冯卡门,其次是德国航天航空专家、飞弹之父韦纳冯布劳恩,这两位其实还不算是专门研制喷气式飞机的,在喷气式飞机领域,真正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英国航空学家弗兰克惠特尔,除此之外,冯卡门的中国学生钱学森、钱伟长、郭永怀以及大批中国的年轻科学家都是北华研制喷气式飞机的骨干人员。科研人才这方面,北华群星璀璨,位列世界第一。在这里需要特别介绍一下英国航空学家弗兰克惠特尔,他早在1929年就初步研究出了喷气式飞机的动力原理,但在三十年代,绝大部分人的航空思想仍然固封受限于传统的活塞式发动机,包括英国政府在内,没人相信惠特尔的设计图纸能化为现实,惠特尔跑了好几家英国著名的飞机公司去推销他的喷气式飞机,但都被拒之门外,虽然惠特尔的“燃气涡轮喷气式发动机方案”得到了专利批准,但他的设计方案却遭到英国政府以及整个西方世界的冷漠雪藏。

于是,老一套的情节在惠特尔身上再次出现:在西方世界里怀才不遇、金子发光但无人慧眼识货的西方科学家被东方的张学良给视若珍宝地重金聘请到中国东北,继而获得了大展拳脚的舞台。由于惠特尔的加盟,北华在喷气式飞机的理论研究上是位列世界最先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