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我的东北军2之龙战于野 > 第630节得胜新西兰(2)

第630节得胜新西兰(2)(第1 / 1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第二航母舰队在完成对新西兰的增援以及协同当地部队完成对新西兰的全面控制后,于十二月上旬开始返航。舰队卸载下二十多万吨物资和一万多名海军陆战队员,带着第104师回国,被舰队带回国的第104师包括8000多名完好无损或已经伤愈康复的官兵、九千余名还在养伤的伤残官兵,以及一万四千多个骨灰盒。乘上军舰踏上回家归途的第104师官兵们望着海对面越来越远的新西兰,都忍不住泪流满面,既为阵亡在这里的袍泽弟兄们感到悲伤哀愁,又为自己能活下来并能回国感到激动期待,同时也对这个南太平洋岛国怀有着一丝眷念。在舰队撤离后,北华军在新西兰的武装力量就是两个陆战团以及几个海空军的航空兵大队,总兵力一万三千余,这很显然比起之前第104师齐装满员三万人要少了一半多,但北华军不担心新西兰会防御空虚。其实,舰队在撤离时曾调查了第104师还活着的官兵,询问谁愿意留下来,加入海军陆战部队继续在这里战斗,结果几乎没人愿意,因为新西兰虽然风景如画,但毕竟时间太长了,在这里已经整整呆了一年的官兵们都极度渴望能早日回家,正所谓“他乡再好,也不如自己的家乡好”。

北华军不担心新西兰会防御空虚,因为新西兰人会跟北华军并肩作战。因为有了舰队增援,所以北华军不但重新占领了新西兰的北岛和南岛,还占领了斯图尔特岛(其余那些属于新西兰的小岛因为在此时还不太好控制,所以北华军在新西兰的占领区就是这三大岛),基本上掌控了新西兰全境。消息传到沈阳后,北华政府随之紧锣密鼓地准备给新西兰一个“名分”。新西兰此时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只是英国的海外自治领地,其实就是变相的殖民地,但英国政府为了拉拢新西兰的人心,也多次放风声称效仿澳大利亚,让新西兰成为英联邦里的独立国家。北华军占领新西兰后,北华政府如何治理新西兰,途径就两个,一是直接吞并,将其变成中国的新西兰省,二是扶植其独立建国,将其变成中国的仆从国。经过反复的研究,北华政府认为不太方便直接吞并新西兰,毕竟北华已经取代英国成为新西兰的新主人,既然是新主人,那肯定要比旧主人更慷慨一点,这也能进一步地拉拢当地人心。英国这个旧主人给新西兰的“名分”是海外自治领地,北华这个新主人如果直接吞并新西兰,肯定是不妥的,而新西兰人一直渴望独立建国,北华自然要顺水推舟。因此,北华政府在请示张学良后,宣布帮助新西兰人建立“属于新西兰人的新西兰”。事情发展得很水到渠成,12月25日,在圣诞节这天,新西兰宣布脱离英国殖民统治,正式独立,第一任由新西兰人自己推选出的总理在这天宣誓就职(虽然这种选举在时间上有点仓促,但新西兰人口就那么点,弄一百多万张选票自然是小事一桩),并且新西兰总理是新西兰的最高行政长官。在这之前,新西兰的最高长官是英国派来的总督,并且还不设立新西兰人自己推选的总理,这套明显是管理殖民地做法的政策一直让新西兰人很不满,而北华政府的慷慨真诚自然大大地满足了新西兰人的独立愿望。

独立建国后的新西兰宣布退出同盟国,但也不加入联盟国,直接就退出战争,成为中立国,同时是受北华保护的保护国,国际地位类似于受德国保护的法国。

既然独立建国了,那新西兰肯定要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了。在北华的帮助下,新西兰迅速建立了五个师的国防军,总兵力约6万。北华不担心手里有枪的新西兰人会反叛自己,为什么呢?因为新西兰表面上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国家,但实际上在军事、政治、行政划分上都已经分裂了。

新西兰独立建国后,根据北华的建议(也可以说是要求),在北岛的肥沃地区划出了几大块给毛利人作为“自治区”,并把南岛的毛利人也接到北岛的“毛利人自治区”进行统一管理。北岛总面积约11.5万平方公里,而那几大块互不相连的毛利人自治区总面积约3万多平方公里,并且环境条件要比毛利人以前居住的穷山恶水好很多,一半是山区,一半是肥沃的平原。在新西兰的政府里,毛利人也说得上话了,新西兰国会里有四分之一的席位是给毛利人的;在新西兰的军队里,三分之一的士兵都是毛利人,跟新西兰白人士兵混编在一起。毋庸置疑,毛利人肯定对北华是感恩戴德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新西兰白人即便想反叛,毛利人也必然不会答应。

在新西兰独立建国当天,北华政府就给予了承认,并迅速建立了外交关系,德国、意大利、土耳其等同盟国各成员国也纷纷承认。北华政府又慷慨大方地拿出一个亿的资金给新西兰政府重建国家,不过,这一个亿资金里倒足有三分之一是给毛利人的,并且北华政府还要求新西兰政府对以前迫害毛利人的行为向毛利人道歉赔偿。这些举措无疑都加强了北华对新西兰的控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值得一提的是,新西兰政府在正式成立后还发表公告,要求同盟国立刻把正在北非战场上作战的原新西兰军第3师、第4师官兵都以“中立国人员”的身份释放回国,并呼吁这两个师的新西兰官兵们不要再为与新西兰无关的战事流血。当然了,英国政府是严词拒绝承认这个新西兰国的。北非战场上的新军官兵们因此而陷入了不知为何而战的茫然中。

第二航母舰队在从新西兰撤离时,舰队高层和海军总部曾考虑要趁热打铁地让舰队攻占还被盟军控制着的西南太平洋诸岛。但反复研究后,这个提议被放弃了。首先,海军总部不太愿意冒险,第二航母舰队在新西兰战役里几乎没有损失一舰一船,但去强攻拥有盟军飞机驻守的西南太平洋诸岛,难保会有损失;其次,舰队本身也很疲惫,弹药油料所剩不足,很难再进行高强度战斗,急需回国休整;第三,此时已是年底,北华海军在维修的航母正在一艘接一艘地开出造船厂,而美国海军新一批的航母也即将完工,新的航母大战已经箭在弦上,在这个时候,北华海军就更加不能轻易耗损航母力量了。

为了保险起见,第二航母舰队返航回国走的还是老路,绕澳大利亚大半圈,开进印度洋东部海域,最后抵达新加坡,再进入南海。

至此,新西兰战事算是全面告一段落了。

【澳大利亚篇】

王树常真心诚意地觉得,自己投身军旅三十多年来,眼前这种仗是打得最舒心、最痛快的。在战场上,打败仗是杀敌三千、自损一万,打胜仗是杀敌一万、自损三千,说白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世上也没有不死人不流血的胜利,不战而屈人之兵毕竟是十分罕见的特例。对于一位将军来说,只要他不把自家士兵的尸骨当成自己加官进爵的垫脚砖,那他即便打了大胜仗,心情也或多或少会有些沉痛,毕竟胜利是无数自家士兵用生命换来的。王树常曾对部下说:“军队指挥官是最需要铁石心肠的一个职业。当我带士兵们上战场时,我就狠着心肠不把他们当人,我会冷酷无情地把他们当成一群蚂蚁,因为如果我当他们是人,就会想到他们对有家人妻儿在等着他们,就会不忍心把他们带上炮火连天的战场,就会影响我的判断力,最终反而害了他们。”

但眼前的澳洲战场却不是这么一回事。一场战役下来,王树常这样问副官:

“消灭多少盟军?”

“死了多少日军?”

“消灭了五千盟军?不错!死了一万五千日军?嗯,不错!不错!”王树常听了后很高兴。第一个数字让他感到高兴,第二个数字让他更加感到高兴。自己身为参战一方的指挥官,却对双方都死人而同样感到高兴,没有什么比这个更惬意的了。

之所以王树常会有这么看似诡异的心态,原因也很简单,在澳洲战场上,对面的敌军是美军澳军混合起来的盟军,自己麾下的部队则是日军。盟军死得多是好事,日军死得多还是好事,打这种仗,王树常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消灭敌军是天经地义的,消耗己方炮灰部队也是理所当然的。如果王树常麾下的己方部队是北华其他附属国的部队,比如韩军、泰军,那王树常还会有些恻隐之心,能不“浪费”就尽量不“浪费”,但既然是日军,那就没啥好客气的了。“对于中国将军来说,指挥日军打仗是最爽快的事情,最好双方拼个同归于尽,那就太好了!”王树常暗地里这样说。

澳洲战事是在1943年12月18日爆发的。在这天上午,辽日联军的联合舰队运载着十几万辽日联军官兵,从印尼的帝汶岛出发,横穿帝汶海,采用硬碰硬战术以及用日军打头阵的办法,直接进攻澳大利亚北部的梅巴二岛,取得这个海上基地和跳板后,继而又强攻澳大利亚最北部的最大港口城市达尔文。经过多日激烈血战后,辽日联军以重大伤亡为代价,击溃了盟军在梅巴二岛和达尔文的防御,正式杀上了澳洲大陆。光在初期战事中,辽日联军就死伤巨大,当然,这个“死伤巨大”是用来形容联军里的日军的,北华军损失则十分轻微。在横渡帝汶海的时候,日军死伤了八千多人,大部分都是运输舰船被美军飞机炸伤炸沉后落海淹死的,而在攻占梅巴二岛的过程中,日军又死伤了七八千人,对于日军来说,这仅仅是噩梦的开始,在随后的达尔文登陆战中,上岸日军完全暴露在盟军机枪群火力网里,加上北华军没有给予充足有力的援助,这使得日军被杀得尸山血海,一个白天里就死伤了八万多人,战死者达到一半,比例极其惊人。辽日联军正式攻占达尔文时,日军死伤人数已经突破十万人,占领达尔文后的日军随即在北华军的默许下展开报复性屠城,杀死超过十万的澳大利亚居民和盟军战俘,制造了这场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第一起大规模屠城事件。

在接下来的战斗里,北华军如法炮制,一次又一次地驱狼斗虎,完全是把日军当炮灰使用,战至次年一年底时,澳洲战场上的日军已经死伤16万余人,战死者高达7万多人,等到七月时,澳洲战场上日军的死伤总数已经突破25万,战死者则超过10万人,但协同北华军作战的44个旅团的日军仍然保持着齐装满员,因为北华军的运输舰船终日不停地从日本本土运来新的兵员,并把战死日军的骨灰罐、伤残日军以及抚恤金运回去,使得澳洲战场上的北华军完全不缺炮灰。

澳洲战事打了半年,参战各方死伤不一,日军死伤最惨重,澳军次之,伤亡了约四五万人,美军再次之,伤亡了约两三万人,北华军最少,陆海空三军加起来差不多一万人。本来以王树常为首的北华军上下是非常喜欢这种打法的,打算就这样一路打到堪培拉,但在7月7日这天,一切都改变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