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5节貌合神离(第1 / 1页)
夺取巴格达后,已经进入伊拉克境内的北华军第161师一方面已无力继续推进,一方面也被当地的宗教问题搞得焦头烂额,因此暂时驻守在巴格达重建社会秩序,等待后续部队的抵达。九月初,由杜聿明指挥的第101重装甲师和由孙立人指挥的第106轻装甲师陆续抵达两伊边境,第1重炮旅和大量的军械辎重也随之到来,远征军第1军基本达到齐装满员。杜聿明、孙立人以及第161师副师长戴安澜等人都是辽美战争爆发后“投诚”的南方将领,张学良当然知道这批南方将领的底细,都是精英,因此都给予重用以示自己“任人唯才、用人不疑”和自己对他们的信赖。客观上讲,杜聿明、孙立人、戴安澜等人不一定完全忠于张学良,但肯定忠于国家。把北华军的精锐部队交给他们,张学良是放心的,并且他们都是搞机械化作战的,是人尽其才。
杜聿明和孙立人率部抵达伊拉克后,很快就不负众望地拿出了成绩。在德黑兰,卫立煌对这两位师长嘱咐道:“伊拉克战事的重点会在北部,中部的巴格达和南部的巴士拉基本算是次要地区,但也是要拿下来的。攻占伊拉克北部,靠三个师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还要继续输送军力,但在这期间,你们可以拿下南部的巴士拉。两个装甲师,绰绰有余了。”
接到命令后,杜聿明和孙立人踌躇满志地带着部队开往伊拉克。
伊拉克的海岸线非常狭窄,只有区区的60公里,也就是底格里斯河注入波斯湾的入海口处,巴士拉便位于当地,是一座海港城市。从地图上不难看出,巴士拉非常靠近伊朗西南部,距离只有区区一百来公里。杜聿明和孙立人带着部队从德黑兰出发,顺着铁路线抵达伊朗最西南部的城市阿瓦士,随即对距离阿瓦士只有两百多公里的巴士拉发动猛攻。进攻前,孙立人对杜聿明说道:“光亭兄,你的师是重装甲师,兵强马壮远胜我的轻装甲师,所以兄弟我不跟你抢功了,由你的师担任主攻部队,我的师担任侧翼后方防御部队,后勤辎重物资的运输也交给我的部队,怎么样?”(杜聿明字光亭)
杜聿明当然是求之不得。巴士拉是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又是重要的海港城市,扼守波斯湾的上游海域,并且拿下后就打通了北华军前往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的通道,因此拿下巴士拉肯定是大功一件,孙立人主动要当配角,杜聿明既高兴又感动。攻击展开后,杜聿明的第101师倾巢出动地扑向巴士拉,孙立人的第106师投入了两个团参战,充当第101师的侧翼护卫部队,还有两个团则留在德黑兰,负责押运后勤物资。但是,战事真的开打后,杜聿明有些暗暗叫苦,因为巴士拉号称“中东的威尼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都在这里注入波斯湾,因此波斯湾的北部,也就是伊朗最西南部和伊拉克最南部,都是中东地区非常罕见的沼泽地区,河网密布,这自然极其不利于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推进,坦克重炮都在烂泥地里裹足不前。杜聿明不得不带着部队一路修桥补路,以平均每天三十公里的速度艰难地“挪”向巴士拉。北华军行军速度如此之慢,巴士拉的英军很快就察觉到了北华军意图攻击巴士拉,因此迅速集结重兵在巴士拉东部和北部,依靠山地、丘陵、河流、沼泽等不利于机械化部队的地形展开抵抗,同时还调来了原本部署于沙特境内的盟军部队参战,使得第101师陷入了胶着苦战中。
当盟军和第101师在巴士拉东部、北部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一支飞来神兵陡然间出现在防御空虚的巴士拉西北,继而趁机攻入了巴士拉。这支部队是谁的呢?是孙立人原本放在德黑兰的那两个团,一万余兵力。孙立人没有让这两个团去搞什么后勤运输,而是悄悄地乘火车从德黑兰开到了巴格达,没有带什么坦克大炮,带了很多直升机,利用舟船木筏,一路顺着底格里斯河前进,从巴格达出其不意地出现在了巴士拉北部(巴格达位于底格里斯河中游,巴士拉位于底格里斯河下游,两地相距四百多公里,虽然陆路遭到很大破坏,但水路仍然畅通)。这两个团没费多大的力气,利用直升机群的掩护,轻而易举地杀进了巴士拉。巴士拉沦陷后,正在城市东部、北部作战的盟军自然无心恋战,迅速顺着波斯湾北部撤入了科威特境内。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就此落入北华军手里。
孙立人得意洋洋地向卫立煌汇报“巴士拉已经拿下”时,杜聿明如梦初醒,顿时气急败坏,他明白自己被孙立人当枪使了。孙立人已经预测到,第101师这支重装甲师在通过波斯湾北部沼泽河网地区时会举步维艰、进展缓慢,因此他背地里制定了新的作战计划,同时,第101师在巴士拉北部、东部展开进攻,会把盟军主力吸引过去,继而导致巴士拉后防陷入空虚,这样,他事先安排在德黑兰的那两个团就能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先去巴格达,得到当地陆军航空兵的大批直升机,从而不需要再携带更多的坦克重炮,继而顺着底格里斯河一路南下,不费吹灰之力地出现在巴士拉的后方,最终飞夺这座城市。说白了,孙立人拿杜聿明做靶子去吸引住盟军,自己则在不动声色中摘了桃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杜聿明虽然怒气冲冲,但他没有找孙立人“算账”,毕竟这种事说不清楚,较真不但没意思,反而会自降身份。相反,杜聿明随即冷静地看到了新的机会就在自己眼前,孙立人的轻装甲师的坦克大炮都没带多少,自己的重装甲师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失去了攻占巴士拉的机会,但毕竟把重武器都带来了,巴士拉被孙立人捷足先得,那么,巴士拉接下来的地盘就是杜聿明的了。在请示了卫立煌后,一肚子怒气的杜聿明带着第101师,穿过巴士拉,顺波斯湾南下,势不可挡地杀入了科威特境内,战果辉煌。北华军战史记载道:“...第106师夺取巴士拉后,第101师经过巴士拉继续南下,两日内攻陷科威特首都科威特城,一星期内攻占科威特全境,夺取人口超过一万的城镇共十七个,消灭盟军四万余人,科威特第九代埃米尔(国王)萨巴赫被俘投降。”
应该说,杜聿明和孙立人刚刚参战后都打得不错,但两人因此而结下了不小的梁子。
远征军第一军攻占伊拉克首都、中部、南部以及科威特全境的同时,后续部队和大批的辎重物资继续源源不断地从伊朗运入伊拉克境内,包括直属于集团军司令部的第120装甲步兵师,九月中旬,在伊拉克境内的兵力已经超过十五万人的北华军准备挥师北上,正式展开初步计划,夺取伊拉克北部三城,与土军会师,并联合攻打叙利亚、黎巴嫩一带。但在这时,又出意外了。
意外来自伊朗人,伊朗高层不准备参加伊拉克北部的战事。
联盟国内部,由于伊拉克王室被伊朗军基本给杀光,因此原先的伊拉克政权也不复存在了,那么,联盟国对伊拉克就不会采取扶植傀儡政权的办法,而是直接瓜分吞并。自然,伊朗和土耳其两国再次吵翻了天,两国都理直气壮地认为伊拉克应该分给自己。伊朗认为,伊朗军已经攻占了伊拉克首都,伊拉克应该属于伊朗;土耳其为此愤怒不已,土耳其政府声称,土耳其军当初为了大局着想,所以参战后没有把部队用于攻打伊拉克,而是攻打叙利亚,土耳其这是为联盟国去打通苏伊士运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结果伊朗在背后趁火打劫,动了原属于土耳其的奶酪,现在还想吃独食,简直是令人忍无可忍。最后,土耳其高层甚至以退出联盟国来作为威胁。
此时的联盟国当然不能失去土耳其,并且德国一早就承诺要把伊拉克分给土耳其,但是伊朗已经吞下了伊拉克中部和南部的大片土地(其实是北华默认的),让伊朗全部吐出来也不可能,毕竟北华也不能失去伊朗。因为这个问题,德国和北华不得不充当和事佬调停伊土之间的矛盾,讨价还价了一个月,最后勉强拿出了一份折中方案:伊拉克中部和南部分给伊朗,伊拉克北部和西部分给土耳其。这样,伊朗分到了40%的伊拉克,土耳其分到了60%的伊拉克,虽然伊朗看上去分得少,但毕竟得到了伊拉克首都和第二大城市、海港城市巴士拉,并且伊拉克中部南部都是肥沃的土地;而土耳其也没有吃太大的亏,毕竟伊拉克北部三城都分给了土耳其。
瓜分方案尘埃落定后,很自然,伊朗军不愿意参加对伊拉克北部的战事了,逻辑是现成的:既然伊拉克北部三城是要分给土耳其的,那么,伊朗军干嘛要给土耳其人火中取栗?北部三城应该由土耳其军(和北华军)去打。
卫立煌对此焦躁不已,他亲自去面见礼萨汗国王,义正词严地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无论是土耳其还是伊朗,都是联盟国的成员,一旦联盟国输了战争,包括伊朗在内的所有联盟国成员国都会倾家荡产!我们虽然属于不同的国家,但属于同一个阵营,应该为同一个目标而齐心协力奋斗!那就是胜利!攻占伊拉克北部,不只是给土耳其打的,而是给整个联盟国打的!怎么能因为自己的一家利益而影响全局呢?如果各个成员国都各行其是、各为自己,没有整体观念,那还怎么打赢这场战争?”
礼萨汗国王被卫立煌说得讪讪然,最后保证“伊朗军在伊拉克北部以及所有与伊朗本身利益无关的地区也会继续竭尽全力作战的”。
卫立煌的焦躁不是没有道理的,北华军要从巴格达出击,一路北上四五百公里,攻击盟军重兵把守且严阵以待的北部三城,战事必然很艰难,占领区和后方运输线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护卫占领区和后方运输线的任务交给谁?按道理,应该交给战斗力低于北华军的伊朗军,可是,伊拉克人55%是什叶派,40%是逊尼派,如果让属于什叶派的伊朗军去护卫后方地区,不用说,伊朗军肯定又会对逊尼派大举屠刀,这是决不能发生的事情,巴格达惨案已经让盟军大肆鼓噪、借题发挥,搞得阿拉伯世界对北华军十分敌视,如果再发生针对逊尼派的屠杀迫害事件,北华军就彻底成为阿拉伯世界的公敌了,所以,北华军的占领区和后方运输线必须是北华军和伊朗军混合起来护卫,自然而然,北华军无法把绝大部分的军力都用于进攻,保守估计,只能投入一半左右的力量,在这样的情况下,北华军必须要获得伊朗军的助战,即便伊朗军不济,起码也能壮壮声势。如果伊朗军不参战,北华军就彻底麻烦了。
好说歹说,伊朗军方勉强愿意出动三十万部队协助北华军前往伊拉克北部作战。另一方面,土耳其军也会参加伊拉克北部战事,但土耳其军主力陷于叙利亚战场和黎巴嫩战场,因此能投入伊拉克北部战场的部队差不多在十万左右,再加上十几万北华军,联军对伊拉克北部投入的兵力超过五十万,但实际上,用“貌合神离”甚至是“各怀鬼胎”来形容辽伊土三方联军是最恰如其分的。北华军也因此而在接下来的战事里遭到了意料之外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