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节中东狼烟(6)(第1 / 1页)
英国人对北华情报部门的秘密行动肯定是嗅到了不少风声,毕竟这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察觉到北华可能要勾结印度境内的穆斯林一起打击英军,印度英军总司令韦维尔上将极度震惊,但他毫无对策,因为这事根本就没有破解办法。韦维尔上将采取的办法是把印度东西部穆斯林聚居地的穆斯林强行驱逐到中部地区进行“集中管理”,抓捕和关押“有嫌疑的穆斯林”,全面打击以印度穆斯林联盟为首的印度境内的各种穆斯林组织。这是韦维尔上将唯一能采取的办法,但这个办法毫无作用,甚至还帮了北华的大忙,因为英国人此举恰恰是在最后关头在印度穆斯林的仇恨怒火上又泼了一把油。印度的八千万穆斯林有七千万都在印度西部和东北部,英国殖民当局一时半会间怎么可能把如此庞大的人群都迁移到印度中部?最终于事无补,还火上浇油。
装备十万军队可以很快,训练十万军队却要很久,可这个问题对印度穆斯林却根本不存在,因为拿到武器后的穆斯林青壮年们马上就士气高昂地踏上了战场。正是因为成军速度实在太快,再加上情报的含糊和不准确,所以韦维尔上将等英方高层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还是对这场战争措手不及。八月一日这天,印度西北部和东北部在同一时刻笼罩进惊天动地的“真主至大”的呐喊声和震天轰鸣的枪炮声中,超过二十万人的印度穆斯林军在英国人和印度教派的毫无准备中以排山倒海之势杀向了印度西北部(克什米尔)和东北部(孟加拉)的几个城市。
驻守吉大港的英军部队里的一名上尉军官是这样描述当天的:
“这个噩梦般的一天似乎是跟以往一样很平常的一天,这个繁华而肮脏的城市依旧按照之前的社会秩序在笨重而迟缓地运转着,城市里车水马龙,城外郊区人来人往,我们在入城通道的关卡处无所事事地例行巡逻,一百多公里外就是缅甸了,那里也曾是大英帝国的领地,但现在却已经是北华佬的地盘了,可以说,我们这里也算前线了,因为北华佬和我们都在几十公里外的边境地区陈列重兵进行对峙,但这么久以来,北华佬并没有攻击印度,时间一长,我们也有些松懈了。可在这天上午,惊天动地的事情发生了。在我们昏昏欲睡的时候,猛然被远处传来的闷雷般的声音给惊醒,大吃一惊的我们一开始还以为是北华佬进攻了,但很快,我们看到一道海浪般的水线正朝我们扑过来,无数的人,是印度人,是那些穆斯林,数以万计的穆斯林,汇聚成势不可挡的怒涛狂澜,汹涌地冲过来。他们发疯地奔跑着,狂热地嚎叫着,脚步声和嚎叫声令人听得心惊肉跳,扬起的灰土犹如野牛群在狂奔。最重要的是,我们居然还听到了枪声,并很快看到了这些扑向我们的穆斯林居然都拿着枪。我的上帝,这真是一个灾难!这些穆斯林哪来的枪?看到他们眼里迸发出的狂热眼光,狂热得连脸上都在发光,就像一群饿狼看到羊群时准备展开杀戮的那种狂热,我们感到后背发凉。当你的仇人,并且是一群仇人,成千上万的仇人拿着刀枪冲向你,这就是我们当时的感觉。是的,这些狂热的穆斯林会把我们撕成碎片的!宗教狂非常可怕,简直是一群精神病人!我们都吓傻了,军官在回过神来后声嘶力竭地叫喊着,嘶吼着开火,士兵们用发抖的手开始开火,机枪手胡乱地扫射着,冲过来的穆斯林在成群结队地倒下去,但其余的穆斯林连眼皮都不眨,继续狂奔着冲过来,他们也有枪,他们开火还击了,并且还有迫击炮弹不断地飞过来,炸得我们手忙脚乱。就在这时,城内也响起了枪声和震耳欲聋的哭声尖叫声,城里的穆斯林拿起他们事先藏起来的武器,在城内杀人放火,制造各种混乱,彻底乱套了!不仅如此,十几分钟后,一波波飞机从缅甸方向飞来,对着我们狂轰滥炸并扫射,是北华佬的飞机!他们果然跟这些穆斯林是一伙的!我们在晕头转向中试图抵抗,试图控制或挽回局势,可那些穆斯林已经冲到我们的面前了!刚才才井然有序的城市转眼间已经一片混乱,枪炮声、爆炸声、叫喊声、哀嚎声...鲜血四溅着,彻底崩溃了,瘫痪了,我们也只剩下逃命了。...”
“真主至大!”巨浪怒涛般的穆斯林军狂飙向飘扬着米字旗的城市。
吉大港、达卡、库尔那、白沙瓦、斯利那加、拉瓦尔等多个克什米尔和孟加拉的城市尽皆陷入了熊熊烈火中。各城市战事的发展模式基本差不多,事先已秘密集结在城市附近郊区农村里的穆斯林武装和已经潜伏在城内的穆斯林武装里应外合,突然猛攻城市,凶狠冲杀当地英军。在孟加拉地区,参战的穆斯林武装人员超过五万人,在克什米尔地区,参战的穆斯林武装人员则超过十五万,声势之浩大,使得英国殖民当局一时间惊慌失措。在印度的五十万英军一方面要防备在边境地区虎视眈眈的北华军,一方面要提防暗怀鬼胎的印度教徒,此时还要镇压手里有了枪的穆斯林,自然是疲于奔命、反应迟钝,很多偏远地区在一天之间便落入了穆斯林手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圣战!”印度的穆斯林们在复仇的快感中杀声震天。
北华情报部门在印度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也是在这片干燥的草原上点燃了第一个火星。这场大动乱发展得异常迅速,在短短一周内就演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印度全面内战,战火在十天之内就蔓延了超过一百万平方公里的印度领土,犹如燎原烈火般一发不可收拾。在印度西北部和东北部的穆斯林聚居地,大规模得到武装的穆斯林军展开正式的攻城略地战事,而在印度中部等其他地区,局部聚居的穆斯林也一呼百应地展开各种暴乱。历史和现实的恩怨汇聚,民族和宗教的情仇交汇,使得印度陷入了全国范围的腥风血雨里。这场战争后被称为“印度穆斯林独立战争”,也被称为“巴印战争”。之所以有两个名字,因为这场战事既是印度穆斯林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独立建国的战争,也是印度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仇杀内战。这场战争分成两阶段:
第一阶段,印度穆斯林全面反抗英国殖民当局,正式独立建国(巴基斯坦国),同时在开战初就对印度教派展开报复,与印度教派展开大规模的宗教仇杀,此时的战争属于印度的内战;
第二阶段,英国当局被迫全面放弃印度殖民地并与印度教派达成共识,为报复印度穆斯林,也为拉拢独立建国后的印度教派,英国给印度教派提供武装援助,印度教派独立建国,独立后的印度与巴基斯坦因为宗教仇杀以及为了争夺领土、扩大本国领土而爆发持久性的战争。此时的战争已经不是内战,而是两个国家的战争。
南亚大陆霎那间狼烟遍地、战火连天。此时印度的局势犹如“三国演义”,三方势力互相仇视敌对,印度教派和英国人表面上合作,暗地里互相提防,穆斯林则是干脆利索地反抗英国人,同时对印度教派展开全面的报复。面对这场声势滔天的狂澜,韦维尔上将急如星火但毫无办法。天翻地覆,这四个字是形容此时印度的最贴切词语。在八月份,穆斯林军势如破竹地攻陷了印度西部约五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及印度东北部约五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建立了属于印度穆斯林的巴基斯坦国,随后向印度中西部和中东部继续进发,扩大领土。巴军与英军在这些地区展开激烈的拉锯争夺战,整体而言,巴军在农村地区的进展是很快的,但攻击城市时则力不从心,缺少重武器的巴军不具备很强的攻城能力,英军不得不退缩在一座座城市里进行被动防御作战。在英军还控制的印度中部腹地,当地的穆斯林也此起彼伏地举行暴动反抗,使得印度全国动荡,宗教仇杀更让全国血流成河,在巴军占领区内,穆斯林对印度教徒展开凶猛报复,而在英军控制区内,印度教徒则对穆斯林疯狂残杀,浓烈的血雨腥风使得印度天昏地暗,双方都杀红了眼。目睹这一切的甘地悲痛欲绝且绝望地呼喊道:“美丽的祖国啊,你怎么就成了一片地狱了呢?”
当印度化为尸山血海时,北华方面则兴高采烈,三军总部里的高级将领无不喜笑颜开:“印度打起全面内战了!局势彻底失控了!”“穆斯林军队已经帮我们缠住了英国人的手脚!”“韦维尔现在一定忙得不可开交!哈哈!不知道丘吉尔知道这件事后会是什么表情!”“印度的英国人也完蛋了,他们现在是插翅难飞,逃都没法逃!”“我们总算可以安安心心地打中东了!”
这种幸灾乐祸的气氛让张学良感到有些“反人类”,人家那里每天每夜都在成千上万地死人,而始作俑者却在这里弹冠相庆,怎么说都有些罪恶。但张学良想了想也无所谓了,反正印度人也不是啥好人,印度教派和印度穆斯林的仇杀即便现在不爆发,也会在历史上的以后几年爆发,自己只不过是推波助澜,提前点燃那个火药桶罢了。为了本国的利益,无所不用其极是应该的。
卫立煌找到舒国生,询问道:“你确定印度的英军不会在我们的背后下刀子?”
舒国生回答道:“卫将军,我给你百分之三百的把握,绝对绝对不可能!印度已经是一块对英国人毫无价值的‘废地’,并且还是绑在英国人怀里的一个火炉,烫得他们苦不堪言,甩都甩不掉。韦维尔现在自顾不暇,他只能做两件事,一是眼睁睁地看着他的军队在毫无胜算地镇压穆斯林起义的过程中慢慢地消耗殆尽,二是准备在印度英军全军覆没后跳海游回英国。”
得到如此肯定的答复后,卫立煌心里高悬的几块大石头又落下了一块。
北华军挥师中东,在战前要解决的大难题主要有三个,稳妥地处理好当地的宗教文化差异,解决掉英属印度这个潜在隐患,保障充足及时的后勤运输。眼下,这三个问题虽然没有都解决,但起码彻底地解决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