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我的东北军2之龙战于野 > 第530节暗算阳谋

第530节暗算阳谋(第1 / 1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达尔文大屠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发生的第一起大规模的屠城事件,累计约有十万盟军战俘和澳大利亚平民被日军残杀。实际上,这种屠城事件在之前也不是没有。辽日战争期间,日军就曾在东北境内展开过屠城,但由于北华军/东北军抵抗顽强,再加上战事紧张、时间仓促,所以日军匆匆忙忙展开的几次屠城在规模上都不大,没有一次性屠杀上万人的,而北华军攻占日本部分领土后以牙还牙,同样展开过屠城;另外,苏联战争期间,由于苏联当局大力推行“全民皆兵”,所以北华军和德军不可避免地也屠杀过平民(在北华军这边,干这事的基本是日韩军,而在德军那边,干这事的基本是乌克兰军、波兰军、芬兰军等仆从军),但苏联战争期间的屠杀行为与达尔文大屠杀在性质上有两个不同,一是被北华军和德军屠杀的苏联平民绝大部分是武装平民或是暗中支持苏军的苏联反抗分子,并非无辜平民;二是那些被屠杀的平民都是苏联人,得不到美英的同情,而这次被杀的澳大利亚人则是美英阵营里的军民。说白了,北华军和德军屠杀苏联人,美国人和英国人顶多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苍白无力地谴责几声,背地里则幸灾乐祸,毕竟死的不是美英自家人,所以美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这次的达尔文大屠杀则不同了,死的是盟军的军人和同盟国的平民,不得不让美英感到兔死狐悲。客观上讲,德国当局因为北华的干涉,所以并没有屠杀犹太人,而德军、北华军、美军、英军等交战双方军队在欧洲战场、亚洲战场、非洲战场、印度洋战场、太平洋战场上也都没有屠杀过平民。所以,战争打到现在,达尔文大屠杀这种大规模的屠城事件确实是非常罕见的,这也是联盟国军队第一次针对盟军和同盟国的屠杀行为,不得不让美英同盟国阵营感到极度震惊。

毋庸置疑,达尔文大屠杀的罪魁祸首是日本军队,但幕后主使却是北华军。北华军故意松开这群东洋狗脖子上的狗链,继而睁只眼闭只眼,暗中默许和纵容了这场屠杀。不过,在事后,北华军却没有藏着掖着,而是非常光明磊落地公布了这起屠杀事件,并公开地枪决了几十个“带头闹事”的日军中基层军官,同时又装模作样地谴责了日本军队高层,严厉要求日军约束军纪。

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一条恶狗在大街上咬死了人,没错,恶狗固然该杀,但故意松开狗链子的主人却也难逃责任。北华军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当然不是王树常擅自做主的行为,而是北华军总司令部的深谋远虑。北华军默许和纵容日军搞屠杀事件,是因为以下这三个原因:

一、日军在进攻澳洲的战事初期遭到了极大的死伤,这对日军的士气有很大打击,并且日军之所以死伤极其惨重,起码有一半的原因是北华军“背后暗算”,这样,日军表面上不敢跟北华军翻脸,但暗地里肯定对北华军已经产生了怨气怒火。为了鼓舞日军士气和斗志,为了转移日军的怨气怒火,允许日军“解除军纪”就是必然的一个手段了。因为对于日本军队这群在本质上是人皮野兽的动物来说,保持士气和斗志的办法除了“尽忠天皇、报效帝国”的洗脑思想,就只剩下“入城之后抢三天”这种野蛮手段了。让日军在屠杀、抢掠、强奸等暴行中发泄兽欲,消除对北华军的不满,继续保持士气和斗志,所以才有了达尔文大屠杀;

二、北华军借助日军的屠刀,恫吓澳大利亚民众,在澳大利亚乃至整个同盟国的社会民间里制造恐慌气氛,从而迫使澳大利亚人心理崩溃并产生投降意识。实际上,异国侵略军制造屠杀事件会有两个效果,一是让抵抗国众志成城、全力抵抗,二是让抵抗国亡魂丧胆、不战而降。对于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第一个效果会超过第二个(比如历史上抗战时期的中国,虽然有汪精卫之流彻底被南京大屠杀给吓破了胆,但重庆政府和中国民众并没有被吓得屈服,在南京屠城后仍然坚持了七年,直到胜利到来);对于人口很少的小国来说,第二个效果则会超过第一个,比如现在的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只有720万人口,人口太少,这样的屠城根本就承受不了几次,即便澳大利亚的主战派坚定抗战,但日军足以把澳大利亚人给杀得精光,足以让澳大利亚崩溃;

三、北华军借助日军的屠刀,刺激澳大利亚军队,迫使澳大利亚军殊死血战。当初,北华声称要把澳洲大陆瓜分给日本,仅仅是为了让日本尽快求和,从而让北华获得日本的海军舰艇、造船工业、重工业、军工业、地理位置优势,以张学良为首的北华高层当然没有真的要把澳洲大陆瓜分给日本,说白了,张学良撒了谎。日本有7000多万人口,如果得到面积700多万平方公里的澳洲大陆,那战后的日本必然会迅速崛起为更强大的“大日本帝国”,北华把澳洲大陆瓜分给日本就是不折不扣的养虎为患。此时,北华军真的要对澳洲展开进攻,目的是为了彻底把美国势力驱逐出大洋洲和西南太平洋,奠定北华获得战争胜利的基础,但问题来了,日本人便振振有词地要求自己也参战。既然如此,毕竟日本对北华而言还有利用价值,暂时不能说实话,于是北华便继续利用日本,利用日本的军队,充当北华攻占澳洲大陆的炮灰。但是,澳洲战事如果很顺利地结束了,万一日军轻易就胜利了,那对北华就大大不利了,北华需要日本和澳大利亚拼个你死我活,需要把日本的百万精壮老兵都消耗在澳洲战场上,所以北华默许和纵容日军在澳大利亚搞屠杀,从而逼着澳军宁死不降、背水一战,最终跟日军拼个两败俱伤。到最后,澳洲大陆是打下来了,但因为澳军的拼死抵抗,所以日本陆军里训练有素且有实战经验的百万老兵非死即残,优秀军官死伤殆尽,北华军再正式翻脸不认账,日军也没有军事力量反叛北华。日本到时候想搞叛乱,也没有可战之兵。靠着老弱病残反叛北华,北华军三下五除二就能再次且彻底地征服了日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基于这些不可告人的目的,北华军才在澳洲战场上默许和纵容日军搞大屠杀。

当然了,北华军在这起屠杀事件里还借助日军唱白脸做坏人而趁机唱红脸、做好人。达尔文化为血雨腥风的人间地狱后,登陆的北华军迅速地“紧急制止日军、恢复社会秩序”,同时“解救”被日军杀得已经所剩无几的达尔文平民和战俘营里被日军折磨得人不人鬼不鬼的盟军战俘。北华军一边整顿日军并逮捕“带头违反军纪的日军军官”,一边给城内平民和战俘营里的战俘们提供食物、饮水、衣物、医药。入城和进入战俘营里的北华军军官们都“深感震惊”,向平民们和战俘们表达“极度的歉意”,北华军军官对盟军战俘是这样说的:

“真没想到!这些日军居然干出了这么令人发指的暴行!虽然他们是我们的友军,但我们都为之而深感耻辱!我们真的很抱歉!因为我们的后续部队还没有来得及赶来,所以我们决定暂时把城市交给日军管理,日本人那边声称他们会妥善地处理好一切事物的,没想到他们却是这样‘处理’的!现在想想,把城市交给日军管理真是一个重大的错误!请放心!我们马上会处罚日军,并给你们提供食物、饮水、衣物、医药等物资,我们会以人道主义精神对待你们的。”

北华军总指挥王树常上将也对此“深感震惊”,为了表达歉意,他先命令部队稳妥地安葬死难的达尔文平民和盟军战俘,并给幸存的达尔文平民和盟军战俘提供人道主义待遇,最后又慷慨赠送给达尔文平民和盟军战俘一千多辆汽车,和平释放他们,让他们安全地前往盟军控制区。

自然而然,这些逃出生天的达尔文平民和盟军战俘在回到他们自己人那边后,肯定会说“日军残忍凶暴、无恶不作,北华军军纪严明、慷慨人道”。接下来盟军跟日军对阵时,特别是澳军,普遍都对日军恨之入骨,必然死战到底、决不投降。至于北华军,仍然还是一支“文明的军队”,良好形象和文明作风都没有受到影响,盟军跟北华军对阵时仍然是“文明的战争”,不会太拼命,弹尽粮绝时该投降还是会投降的。

1944年1月中下旬,日军的44个旅团全部通过帝汶岛、巴梅二岛而在已经没有平民的达尔文港陆续登陆(日本陆军共包括1个近卫师团和100个旅团,前50个旅团属于日本国防军陆军部队,后50个旅团属于北华的雇佣军,前50个旅团里有6个驻守同近卫师团一起日本本土),这44个旅团总兵力约45万。实际上,日军在澳洲战场上已经死伤了16万余,战死者达7万多,但这44个旅团仍然保持着45万兵力的满员,因为死伤的16余万日军迅速被新运来的日军预备兵员给填补了。战死的日军,尸体就地火化,骨灰装入骨灰罐里连同一笔抚恤金一起送回日本,受伤的日军里,重伤残疾而无法作战的,救治好后连同一笔抚恤金一起送回日本,伤愈后可以继续作战的,救治好后重返部队。当然,这些抚恤金、奖金、军饷、津贴等都是日本政府支付,毕竟这些日军都是日本国防军,是为日本而战,北华不会为之掏腰包。这44个旅团的日军重新整顿规划,编为13个军(每个军下辖3个旅团)和5个直属于联军总司令部旅团,在澳洲大陆上继续进发。

日军兵分两路,13个军里有10个向东,杀向澳大利亚东部地区,还有3个则向西,杀向澳大利亚西南部地区。因为澳大利亚的大城市、人口、工业区、农业区等精华有十之七八都在澳洲大陆的东部和东南部,还有一小部分在西南部(澳大利亚第四大城市珀斯就在该国西南部)。除了日军,北华军的5个师也在达尔文一带登陆,总兵力15万,清一色的机械化部队,另有上万工兵一起到来。在澳洲战场上,工兵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因为“日军负责攻城略地,北华军负责后方防御和后勤运输”,所以,日军打下来的地方都由北华军接防,而北华军在接手占领区后肯定要争分夺秒地修建运输线和空军机场,这样才能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地前进,工兵的作用就毋庸置疑了。

由于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动不动十几万或几十万平方公里都是无人区,并且澳洲大陆北部本来就是澳大利亚最荒凉的地方,只有七千人口的达尔文都能成为澳大利亚北部最重要的港口,因此澳洲北部的人口稀少就可想而知了。对于盟军来说,他们沿途因为没有城市和人口聚集地,所以无法靠城市战来进行抵抗,并且盟军的坦克不如北华军,制空权又抢不过北华军,制海权更是完全没有,所以盟军放弃达尔文后,只能一路撤退。辽日联军则在后面不慌不忙一路跟进。在这一路荒无人烟的荒漠上,日军在最前面长驱直入,北华军兵分三部,一部跟在日军后面协同作战,一部护卫后方占领区和沿途的运输线,工兵部队跟在最后面一路走一路修建铁路机场。在澳洲北部的战事里,达尔文港这个桥头堡一丢,盟军无力跟联军打野地战,所以一撤就是几百上千公里地撤,联军则是几百上千公里地前进,自然而然,后勤运输线也在无形中被拉长了。在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地势复杂的地区作战,攻守双方都是举步维艰,而在人口稀少、荒无人烟、地势平坦的荒漠地区,攻守双方一进一退都动辄几百公里。总体而言,因为自然客观条件的限制,盟军和联军在澳洲北部基本就没有再打大规模的战役了,真正的恶战,要到联军推进至澳洲大陆东北部才会爆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时间,澳洲战场上出现了“平静”的局面。

北华军此时正在进行中的战事主要有四场:大洋洲战事(澳洲战事和新西兰战事)、西南太平洋战事(瓜岛战事)、中东战事、夏威夷战事。在1944年1月,北华军在西南太平洋占优势,瓜岛已经被北华军给突袭控制,美军暂时无力夺回;大洋洲战事和中东战事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而第三次夏威夷战役也在同时爆发了。

目光转向夏威夷。

夏威夷在太平洋战争初期被北华海军突袭攻占(此为第一次夏威夷战役),但由于北华海军随之在珊瑚海战役里损失惨重、元气大伤,美军趁机展开意图夺回夏威夷的第二次夏威夷战役,但遭到惨败,航母损失巨大,海军陆战部队死伤过万人,再加上德国海军在北大西洋趁机反扑,因此美军的第二次夏威夷战役不得不半途而废。不过,损兵折将的美军在夏威夷并非一无所获,夏威夷八大岛里,北华军控制四个,主动放弃四个,美军则轻易占领了被北华军放弃的那四岛,双方在夏威夷形成“平分秋色、各占一半”的局势,但当地的北华军完全丧失制空权和制海权,只能蹲在坑道战壕里,无法攻击近在咫尺的美军;美军则争分夺秒地在被其控制的四个岛屿上修建着防御工事和航空兵基地,美军四岛上的飞机数量已经超过500架,并且还在持续增加中,并且美军在当地还部署有3艘轻型航母、6艘护航航母、几十艘驱逐舰和潜艇,这3艘轻型航母和那6艘护航航母总共可以携带约220架舰载机。夏威夷美军此时主要忙着三件事:一是在美军四岛上修建工事机场,二是全力反潜以封锁北华军四岛,三是从美国本土源源不断地运送物资兵员到美军四岛上以加固美军在当地的军事力量(这段距离约有2500公里)。夏威夷的美属四岛上,美军在尼豪岛上已经建成一个大型机场,停驻飞机超过500架,此时正在莫洛凯岛、卡胡拉韦岛、拉奈岛上修建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第六个...航空兵基地(莫洛凯岛是美属四岛里的最大岛屿,该岛地形复杂,防御难度最低,所以美军在该岛上动工修建不止一个机场)。时间若拖延下去,美军在夏威夷就彻底固若金汤,北华军想要再次彻底夺回夏威夷也就更难了,并且北华军在夏威夷的兵力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耗尽粮食、不战而降。因此,美军打算用持久战、消耗战、封锁战的方式来彻底收复夏威夷八大岛。

在当地的北华军也发来证明报告:美军在尼豪岛上的B-17和B-24飞机终日不断地轰炸北华军四岛,特别是针对平原田野地区,轰炸力度非常大,美军明显已经知道岛上北华军靠种田来自给自足。岛上的北华军已经无法耕种,稻田麦田都被美军轰炸机给摧毁,因此夏威夷的北华军只能靠事先储备的粮食来糊口度日。

瓜岛战役和澳洲战役打响的同时,北华海军太平洋舰队总司令曾以鼎奉命指挥第1航母舰队反击夏威夷,整个舰队下辖辽宁号重型航母、河南号和湖北号中型航母以及数十艘舰艇船舶,共有370架舰载机,另外还可以用运输舰船和水上飞机母舰携带数百架备用舰载机和水上飞机,但舰队是跨洋远程作战,并且时间期限是在两个月内完成任务,因为两个月后(1944年2月份),美军会增加4艘新完工的埃塞克斯级正规中型航母。

毋庸置疑,这一仗的难度是非常大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