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节登陆澳洲(3)(第2 / 3页)
飞机炸、大炮轰、坦克冲,再加上漫山遍野滚滚涌上去的日军刺刀,盟军防线一个接一个被突破。被北华军飞机大炮轰炸得千疮百孔并且由被北华军坦克冲击得支离破碎的盟军阵地内,到处都是凶狠地挥舞着刺刀与盟军展开肉搏的日军,日语嚎叫声和英语惨叫声此起彼伏,战壕成了红色的下水道,死尸如麻、血流漂杵。随着时间的退役,盟军在达尔文外延的城防战线在日军的凶狠进攻和北华军的强大火力中被逐步地攻破击碎。
达尔文港的地理位置是一个类似于半岛的突出部,城市北面是达尔文海峡,城市西面是达尔文湾,城市西南是一些港湾岔口突出部,眼下,日军在陆地上已经攻占达尔文港西面和西南,而北华军的舰队也控制了达尔文港北面海域,战列巡洋舰已经开进了达尔文湾内,使得达尔文港城区已经处于辽日联军的海陆多面包围中,只剩下西南方向的港湾岔口还没有被封锁。盟军此时只剩下三个选择:一是从后方继续往达尔文港增兵,继续把战线稳固在这里,继续拼下去;二是不增兵,现有部队据城死守;三是全面突围。这三种方案在盟军高层里产生了很大的争议。
澳军第1师师长莱斯里莫希德少将坚决反对放弃达尔文:“我们决不能撤离达尔文!如果达尔文被敌军占领,他们就彻底在澳洲大陆上取得了桥头堡,他们后续的军队会源源不断上岸!到时候我们想再把他们赶下海就是痴人说梦!必须要死死地把他们压制在沿海地区!要让达尔文成为最前线!一步都不能让他们继续前进!况且,我们还没有陷入山穷水尽的地步!完全可以继续打下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几乎所有的澳军将领都赞同莫希德少将的看法。实际上,澳军将领们之所以主张死守城市,既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也是出于情感上的考虑,他们实在难以忍受本土第一座城市就这样落入敌军手里,同时,他们更担心达尔文失守后会产生多米诺骨牌般的恶劣反应,澳大利亚的城市会一个接一个地沦陷,他们是万万不愿意引狼入室的。相比美军而言,澳军的抵抗意志是更加坚定的,毕竟澳大利亚是澳大利亚人的国家。
温莱特中将很理解澳军将领们的心情,但他是主张撤退的:“我们的航空兵落下风,制海权也完全丢失了,至于陆地上的战斗,也越来越不容乐观。继续死守下去,很有可能会全军覆没!我们的瓜岛刚刚丢了,这使得美澳两国海上运输线的运输量锐减了一半多。我们应该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等海军在海上重新获得主动权再展开反攻。想要保住澳大利亚,我们必须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坦克,但飞机和坦克只能由海军给我们运来,在海军忙完北大西洋战事之前,我们的实力是有限的,彻底耗光了,就没办法等到海军给我们提供援助了。诸位,澳大利亚的战事看似陆军是主力,但海军才是关键!我们要持久作战,等待海军航母舰队从大西洋重回太平洋。”
艾克尔伯格中将也赞同撤退:“达尔文现在只有西南地区还可以撤退,如果不撤,我们很快就撤不了了!一旦被围困在城内并且弹尽粮绝,那我们会损失大量且宝贵的有生力量。”
莫希德少将激动地道:“为什么要撤退?在达尔文战斗难道不行吗?既然我们是在保卫澳大利亚,那么我们在堪培拉战斗和在达尔文战斗又有什么区别?如果要撤,那你们撤吧!我们愿意留在这里继续战斗!因为达尔文是澳大利亚的领土!我们会为了保卫澳大利亚的每一寸领土而血战到底!”
“是的!我们都愿意留下!”现场的澳军将领军官们都不愿意放弃达尔文。
莫希德少将又望向麦克阿瑟:“将军!您曾经说过绝不会放弃澳大利亚!难道一下子全面放弃澳大利亚和一点一点地放弃澳大利亚有什么区别吗?”
麦克阿瑟陷入犹豫中。实际上,达尔文的战局正在越来越不利于盟军,辽日联军在巴梅二岛上已经修建了航空兵基地,越来越多的飞机正在进驻巴梅二岛,而达尔文海峡的制海权也完全在辽日联军手里,打陆战,谢尔曼又完全不是北华军坦克的对手。继续耗下去,达尔文的盟军确实有全军覆没的危险。美国的工业生产力虽然超过北华,但是,美国本土生产出的飞机大炮坦克却越来越难以运到澳大利亚,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不过,如果真放弃达尔文,麦克阿瑟在自尊心和面子上也难以接受的,并且美军过早地放弃达尔文也会影响美澳联合作战的团结性。
“海军的航母舰队什么时候才能从大西洋回到太平洋呢?”麦克阿瑟苦恼不已。
寒风凌厉,细雪纷飞,转眼已是1943年的最后一天。
沈阳。北华政务委员会大厦的办公室里,张学良捧着一杯热茶,正听着北华政府主席张作相和北华政务委员会主席阎锡山进行今年的民生经济等方面的汇报。
1943年对北华而言,是跟美国正式开战后的第一年,战争在年初的1月31日爆发,此时已是12月31日,战争持续了整整11个月。但北华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受到影响,因为战火燃烧在距离北华本土很远的地方,并且北华在辽美战争前吞并了大量的新领土,持续不断地消化这些新领土也是持续不断让北华实力得到增长的一个过程。此时,中国领土总面积约2675万平方公里,北华领地总面积约238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90%;中国人口总数为5.33亿,北华人口总数为2.72亿,占全国51%;除此之外,北华还控制着22个附属国。除了正式领土和附属国,北华此时还控制着夏威夷群岛的一半、新西兰绝大部分地区、澳大利亚北部一部分地区、太平洋的一些岛屿、印度洋的一些岛屿、中东的一些地区等等,但这些地区都是交战区,归属地位变化不定并且北华对当地基本没有建立行政管理机构,所以不计算在内。
经济总量上,北华在1943年这一年的GDP已经突破500亿美元,比去年增长了20%左右;工业方面,北华这一年的工业生产总值已经突破230亿美元,比去年增长了30%左右,军工业产值则达到100亿美元,比去年增长了50%左右;农业方面,北华这一年的粮食产品约2亿吨;其他各方面的建设成果和发展水平都是非常喜人的,可以说是硕果累累,增长率都在15%以上。不过,张作相和阎锡山的脸上却并非全是喜色,更多的还是隐隐的焦虑。“少帅,虽然我们工业、农业、经济总量等诸方面都发展迅速,但是...”张作相欲言又止。
“跟美国的差距还是非常大,是吧?”张学良其实也很清楚。
张作相和阎锡山都点了点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别看北华军在各个战场上征战杀伐、无往不利,但强大军力是建立在强大国力的基础上的,否则就是穷兵黩武、民不聊生。张作相和阎锡山是北华行政机构的一二把手,对这方面的情况是非常清楚的。此时的世界自然是北华、德国、美国、英国这四大列强争霸逐鹿的时代,四大列强都有各自的仆从国,但在这里需要重点阐明的是,德国的众多仆从国里在政治上分成两种,一种是以意大利为代表,直接加入联盟国阵营,以国家身份参加对同盟国的战争,一种以法国为代表,虽然完全被德国控制,但并没有加入联盟国阵营,也没有对同盟国宣战或开展,名义上还是中立国,军队并不参战,德国在这种国家里征调的部队也都是以外籍德军的身份参战的,但是,无论是死心塌地跟着德国一起打世界大战的意大利,还是半推半就着跟德国合作的法国,它们的工业、农业、科技、军事、人力等各方面的资源都基本是完全被德国所利用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意法两国的重工业、军工业、造船业以及乌克兰的农业,都是德国战争力量的来源。相比而言,美英的众多仆从国,比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印度等,都没有德国的仆从国更有“利用价值”,加拿大等国的工业都非常薄弱,只能给同盟国阵营提供人力和粮食。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日本的经济和工业基本上都已经融入了北华,苏联的经济和工业约有60%融入北华,另有40%融入德国和德国的东欧附属国里。
在1943年这一年,全世界的经济总量约4500亿美元,北华、德国、美国、英国、意大利、法国这六大列强就占了80%以上,两大阵营里其他国家的总和占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