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节征战澳洲(1)(第1 / 3页)
在这一九四三年的年底,联盟国阵营与同盟国阵营的千万大军在世界各地多个主战场上厮杀得你死我活,这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世界大战也迎来了一场波澜壮阔的高峰期。无论是恶浪滔天的大西洋、浩瀚万里的太平洋、波涛汹涌的英吉利海峡,还是大漠飞沙的北非和中东、丛林密布的东南亚、群岛无数的的大洋洲...双方无不斗得尸山血海。数以万计的飞机在天空中穿云破雾、轰鸣呼啸,数以万计的坦克在陆地上纵横驰骋,数以万计的大炮在原野间怒绽烈焰,数以万计的舰艇在海洋里劈波斩浪...熊熊的战火已经燃烧了大半个地球。而在十二月的中上旬,北华军正式对大洋洲展开进攻。为了配合北华军,再加上英国海军和美国海军大西洋舰队在中太平洋海战中损失惨重,因此德国本土海军在蛰伏许久后猛然间发动了“群岛战役”,作战目标是夺取英国本土最东北部的设得兰群岛以及冰岛和英国之间的原属于丹麦但在战后被美英霸占的法罗群岛,从而打破美英在大西洋北部的海空优势。这场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因为已经占领或控制了挪威、丹麦、低地三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所以取得了辽阔的海岸线和无数的出海口,德国海军虽然没有像上次世界大战那样被英国海军封锁在本土,但却被美英海军“围堵”在了本土,因为美英在英国本土、冰岛(原属丹麦)、法罗群岛(原属丹麦)等北大西洋的诸多岛屿上修建了星罗棋布的海空军基地,这些岛屿就像永不沉没的航母战斗群,使得德国的家门口到处都是美英盟军的海空军基地,导致德国海军舰队一进入公海便处处被动,再加上实力也逊于美英联合大西洋舰队,所以德国海军始终被美英牢牢压制。此战如果成功,德国海军就能在北大西洋站住脚跟,一举化被动为主动。
商震是这个作战计划的制定者之一,他代表北华要求德国海军在大西洋上发动积极的攻势,从而牵制美英海军力量,援助北华海军,间接地支持北华军在夏威夷和大洋洲的战事。实际上,德国素来是欧洲的“陆地大国”和“陆军大国”,海军受到的重视程度是三军里最低的,但德国海军此时的实力也不容小觑,虽然威廉一世号和威廉二世号这两艘当初从美国那里买来的航母都已经在印度洋“还”给了美国,但德国海军此时已经完工3艘中型航母(兴登堡号、毛奇号、法金汉号)、2艘重型航母(俾斯麦号、提尔皮茨号),并且另有1艘重型航母(克劳塞维茨号)、2艘中型航母(施利芬号、鲁登道夫号)正在建造中。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海军现在已经没有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要么战沉,要么赠送给了北华海军),只有航母、巡洋舰、驱逐舰、潜艇,所以德国海军的水面舰队完全就是一支航母舰队,水下则有世界上最大的潜艇舰队(500多艘)。此时,德国海军这5艘航母浩浩荡荡地杀向北大西洋,自然让美英心惊肉跳且手忙脚乱。唯恐德国海军夺取北大西洋主动权的的伦敦火急火燎地请求华盛顿全力援助大西洋,并要求美国太平洋舰队也开赴大西洋参战。
美国太平洋舰队顿时陷入了疲于奔命中,一方面要参加夏威夷战事,一方面要援助大洋洲,而在这同时,英国和大西洋又吃紧告急,可谓分身乏术。在这样的情况下,夏威夷肯定是不能继续打了。其实,大洋洲和大西洋的紧急战火正好给了美国军方一个下台的台阶,因为美军在夏威夷根本就打不下去了,但在这一仗之前,美军又信誓旦旦、豪气万丈地声称要收复夏威夷,开战后,美军高层暗暗叫苦,因为收复夏威夷的难度远远地超出了之前的预料,使得美军在夏威夷骑虎难下,为了给翘首等待捷报的民众一个交代,美军不敢半途而废,只得硬着头皮继续打下去。恰恰此时,大洋洲和大西洋着了火,给了美军撤出夏威夷提供了最好的借口。早已经无心再战的美军随即以“增援大洋洲或大西洋”的理由,急匆匆地结束了这场虎头蛇尾的夏威夷收复战。
12月12日,因为北华军突袭了新西兰,正在进攻夏威夷的美军太平洋舰队和美国陆海军部队立刻停止了对夏威夷的进攻。夏威夷战事从11月11日开始,在12月12日结束,先后持续了32天,美军基本上没有任何收获,仅仅占领了被北华军放弃的四个岛屿,对考爱岛的进攻完全以失败而告终。在这场战役中,美军死伤了16000余人,阵亡者足足有5000人,而北华军累计伤亡4000余人,阵亡了1200余人,并且北华军还击沉美军两艘护航航母以及数十艘运输船舶和轻型舰艇。毋庸置疑,北华军是胜利者。其实,在这场战役三十多天里,真正的激战集中在头十天,而后面的二十天里,美军其实就没有发动真正的进攻,一来,美军中基层官兵已经因为头几天的惨重伤亡而心惊胆寒了,二来,美军高层将领也越来越倾向于停止进攻,所以,美军在后面的二十天里基本上都是“象征性地进攻”,否则,美军的死伤数字肯定会突破三万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由于美军在考爱岛上寸步难行,所以后续陆军没有登陆参战,因此参战的美军地面部队都是海军陆战队,导致这一仗对美国海军陆战队的精神打击非常大,使得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心理上产生了浓重的“恐辽症”,畏惧甚至是害怕再同北华军打地面战役。尼米兹也不得不承认:“我们只能在海上与北华军作战。如果非要在陆地上与北华军作战,也只能让我们成为防御的一方。如果在陆地上由我们进攻北华军,那简直就是噩梦。”事后,双方都对这一战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共同的结论:
一、夏威夷战事中,虽然美军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但海空火力的优势并不充足,美军航母和战列舰的数量并不多,用途很有限,对已经躲入坑道里的北华军的海空打击并不大;
二、美国海军陆战部队严重缺乏实战经验,战斗素质、战斗精神、战斗意志都不如北华军,并且美军的轻武器武器和步兵火力都逊于北华军。这也不奇怪,美国在参战前,陆海军共27万,现在已经扩充到500多万,拥有实战经验的官兵非常少,美国陆军在北非战场上与身经百战的德军交手时可谓屡战屡败,付出了惨重代价,同样的,初次参加实战的美国海军陆战部队自然也要在太平洋战场上用失败和鲜血来让自己得到磨练;
三、北华军的防御战术非常合理,并且北华军武器先进、火力强大,军官指挥得当,士兵战斗顽强。这一点,美军也承认了。霍兰德史密斯少将在战后对几个陆战师的师长说道:“北华海军陆战队是强大的敌人,同时,他们也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只有学习他们的各种优点,最终才能超越他们。”
美国海军陆战部队除了陆战一师在拉包尔和北华军交过手外,其余部队根本就没有打过仗,眼下在这场夏威夷战役中打得这么惨,自然不足为奇。
大洋洲和大西洋同时告急后,夏威夷的美军兵分两路,对北华军占据着的那四岛停止进攻,同时竭尽全力地在被北华军放弃的四岛上修建海空军基地并驻守重兵,打算与北华军在夏威夷展开拉锯战和持久战,美军留下了3艘轻型航母逗留在夏威夷,并在随后陆续调来了30多艘驱逐舰和20多艘潜艇,专门用于封锁北华军四岛,这些驱逐舰和潜艇昼夜不停地在北华军四岛周围海域展开反潜作业,断绝四岛之间的联系以及与北华本土的联系,从而困死四岛上的北华军。
由于被北华军放弃的那四岛的条件较差,无法修建大型海军基地,因此根据尼米兹的计划,美军会在这四岛上修建陆军防御工事和航空兵基地,最终驻守超过5万美军和超过2000架飞机,把这四岛变得固若金汤,防止被北华军再度夺回去。这样,从表面上,美军和北华军在夏威夷八大岛里是“平分秋色、各占一半”,但实际上,美军掌握完全的主动权,美军可以随时轰炸北华军四岛,而北华军对美军四岛却无可奈何,再接下来,美军击败北华军航母舰队后,北华军四岛上的北华军只能慢慢地耗尽粮食而饿死,如果美军没能击败北华军航母舰队,北华军想夺取美军四岛也会极其困难,美军即便丧失制海权,在这里的陆基飞机也会让北华军航母舰队不敢轻易靠近。这样,美军就能缓慢地、稳重地、保险地收复全部的夏威夷,比强攻要划算得多。
接下来的事实也的确如此,张仲伟和喻诗航发现美军突然从考爱岛全面撤军了,并且一门心思地在那四岛上修建防御工事和航空兵基地,既措手不及又无计可施,除了用飞弹进行袭扰性的破坏外,无法采取任何有效的阻止手段,并且因为很难再得到来自本土的潜艇援助,所以飞弹越来越少,北华海军航母舰队一时半会也无法迅速赶来。北华军在夏威夷反而陷入了被动。
此时,美军用轻型巡洋舰改造的9艘独立级轻型航母已经全部完工,其中3艘留在夏威夷,另外6艘则全部调往大西洋,除此之外,美军的航母还有埃塞克斯号、富兰克林号、企业号这三艘正规的中型航母。那么,这三艘航母是去增援大洋洲,还是去增援大西洋,在同盟国内部引起了强烈的争执。
丘吉尔觉得这个问题简直根本就不能算是问题:“这还用问吗?当然是增援大西洋了!一旦北大西洋的战略主动权被德国夺取了,英国就危如累卵了!”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非常气愤。澳大利亚总理约翰柯廷、新西兰总理彼得弗雷泽等澳新两国的高层在同盟国内部提出了强烈抗议。柯廷愤怒地道:“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难道不是同盟国的一员吗?为了同盟国的胜利,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虽然人口稀少、工业落后,但也竭尽全力地参加战争,数以万计的澳大利亚人和新西兰人为打赢战争而不停地流血流汗,结果却换来被抛弃的命运吗?”
丘吉尔不悦地道:“英国的局势比大洋洲更危险了!况且,英国如果覆灭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即便还能存在,又有什么意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丘吉尔后面的这句话极大地刺激了澳新两国。众所周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原本都是英国的殖民地,澳大利亚此时已经获得了独立主权,成为英联邦一员,新西兰还是英国的半殖民地,没有独立主权,只是英国的领地。英国与澳新两国的关系,通过澳新两国的政治制度便看得出:澳新两国在名义上的最高领袖是英国国王或英国女王,接下来是“总督”,再接下来才是“总理”,澳新两国的总督是英国委派的,是英国人,澳新两国的总理是两国民众自己推选的,是澳新两国的本国人。说白了,澳新两国在本质上还是英国的殖民地,总督是钦差大臣,总理是地方官。英德开战后,英国命令印度、南非、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国的各殖民地各领地都竭尽全力地援助宗主国,只有700万人口的澳大利亚和只有100万人口的新西兰确实也倾其所有地援助宗主国,但现在,北华也参战了,并且对澳新两国本土造成了威胁,使得这两个英国的仆从国面临自身难保的险恶处境。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仍然采取“保住英国是第一”的政策,命令澳新两国抽调精锐部队去北非、中东等地为英国作战,自然而然,澳新两国肯定有些不满。新加坡战役后,澳新两国看到英国已经无法再保护自己(澳大利亚在新加坡损失了第八步兵师),甚至英国自身都是泥菩萨过河,因此都已经向美国靠拢了。逻辑是现成的:我们倾家荡产地保护你这个宗主国,而你又不能保护我们,并且在我们自身危急的时候还要我们继续抽调我们用来保护本土的力量去保护你,哪有这样的道理?
眼下的这件事则彻底激化了澳新两国与英国的矛盾,丘吉尔和英国的这种处处以宗主国身份自居而妄自尊大并且只在乎英国却不管澳新死活的厚此薄彼态度更加使得澳新两国愈发厌恶英国,彻底倒向了美国。澳新两国的总督虽然竭尽全力地试图维持英国和澳新两国的宗藩关系,但澳新两国的总理、政府高层、普通民众都已经完全心向美国。因为开战后,一直是美国在大力援助澳新,英国不但没有援助澳新,还不停地要澳新出人出钱地去帮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