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节科技实力(第3 / 3页)
试飞成功时,沈鸿烈满意地道:“烈风和流星起码能满足我们海军在三年里的战争需求。”
战斗机和轰击机是主角,侦察机只是配角,但北华本土的科学家却在研制新式侦察机上爆发出智慧火花。北华高级飞机设计师巴玉藻在研讨侦察机设计方案时一语惊人:“侦察机和雷达是舰队搜索敌方舰队的两大利器,为什么不把它们结合起来呢?”
世界上第一种预警机因此而诞生。
这款被命名为“彩云”的舰载侦察机(舰载预警机)有一个显著特点,机背上背着一个“大蘑菇”,那是预警雷达的天线罩。彩云是世界上第一种预警机,技术比较原始,飞机上安装的是对空对海双用雷达,可以在天空中发现50公里范围内的敌机和敌舰(有效探测半径五十公里),虽然距离不远,但搜索效果自然大大超过以前侦察机飞行员用高倍望远镜去搜寻。这是北华在军工科技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烈风、流星、彩云,这三款新式舰载机在1943年底已经投产,1944年初会正式装备海军。这三款新式飞机的诞生,也是被北华军工科技实力的一个体现。
“好!”听完沈鸿烈的报告后,张学良兴奋得喜不自禁,他非常自豪,“我就说过嘛,我们中国的科学家是不会输给外国科学家的!”
沈鸿烈微微一笑:“少帅,不止如此呢!”
“哦?还有什么好消息?”张学良目光炯炯。
“舰载机方面已经没问题了,特别提出的是,烈风、流星、彩云,这三款飞机都具备机翼翻折能力,从而能很大地节约航母机库的空间。兴登堡级航母每艘能携带110架舰载机,换上这三种飞机后,可以携带超过150架。但是,真实情况是130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什么减少了20架?”张学良略微惊奇。
“因为我们的航母也在改进呀!”沈鸿烈笑道。
北华海军的主力航母是辽德联合研制的兴登堡级中型航母,这款航母较为优秀,携带舰载机的数量超过同类型的美国埃塞克斯级中型航母,并且航速航程也很出色,最大的缺点就是防御力较差,整体防御力只有埃塞克斯级的六七成,这是因为北华和德国都只在乎航母的舰载机,轻视航母的防御力。北华自行建造了第一批的6艘兴登堡级后,着手建造第二批,但开工后开始进行大规模改进,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加强防御力,二是把直角式飞行甲板改为斜角式飞行甲板,这样,舰载机起飞和降落的效率都会大大增加,并且能同时起飞和降落舰载机。这样,航母上就有两个飞行甲板,一个是主用的直角式,一个是辅助的斜角式,这是航母发展史上又一个重大突破。第二批的6艘兴登堡级经过改进后,因为首舰被定名为“江苏号”,所以重新被称之为江苏级。江苏级因为大幅度改进,所以吨位大大增加,标准排水量从原先的22000吨增加为26000吨,满载排水量从原先的28000吨增加为33000吨。为了加强航母的防护力和生存能力,江苏级增加了多层装甲,但这些装甲既增加了航母吨位,又占用了一些内部空间,所以采用折翼新飞机后,舰载机数量只是增加20架,但能够携带130舰载机,也是了不起的数字了。江苏级航母经过改进后其实已经不能算是中型航母了,可以称之为大中型航母或就是重型航母。
“好!”张学良喜上眉梢,但又感到不安,“经过改造后,完工时间要推迟了吧?”
“这倒没有。”沈鸿烈道,“原本的兴登堡级需要20个月的工期,江苏级在兴登堡级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改进,工期确实要延迟几个月,但我们的造船能力也在缓慢增加,工人们都干劲十足,再采取更加合理和更有效率的工作制度,继续维持20个月的工期也不是问题,但这批江苏级毕竟是第一批,有很多地方缺少经验,还需要摸索,所以可能会推迟一个月,但不会太久。”
张学良站起身,走到沈鸿烈身边,感动地拍了拍沈鸿烈的肩膀:“成章,辛苦你了。”
沈鸿烈脸上是一种愧疚的神色,他低声道:“我不过是在弥补我的过错罢了。”
珊瑚海战役后,负最大责任的沈鸿烈被撤除海军副总司令职务,军衔由二级上将降为中将,调任海军总装备部部长和海军总后勤部长。这也是沈鸿烈主动提出来的,他在私下里很诚恳地对张学良说:“指挥打仗,我能力不够,人事任命,我也做不到大公无私,所以,请把我调到总装备部和总后勤部,让我踏踏实实地为我们的海军继续做点贡献。”他的言下之意是非常清楚的,因为极度的愧疚、悔恨、自责,所以脱离第一线岗位,不再插手海军的军务和政务,调到后方搞海军的装备和后勤。珊瑚海战役到现在,已经有半年了,事实证明,沈鸿烈确实在全心全意地弥补他的过错。
很多人都说,沈鸿烈在珊瑚海战役后就变了一个人,跟以前判若两人,没有以前的那种精神气了,整个人变得沉默寡言、不苟言笑,连素来跟他关系恶劣的冯庸都感到惊讶。冯庸在背后说道:“成章现在简直是个淡泊名利、清心寡欲的退休老干部,完全没有以前那种飞扬跋扈的嚣张气了,我本来还打算趁着海军在珊瑚海吃败仗的事情讽刺讽刺他的,但看到他现在的样子,我都不好意思开口了。”事实也如此,沈鸿烈已经彻底排除了各种杂念,因为悔恨愧疚而忘我地工作,短短半年内就拿出了这么多成绩,确实是很了不起的。总装备部和总后勤部的人都说“沈部长非常勤奋刻苦,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还抽空研究军事科学,他对什么名利权位完全不感兴趣了,一门心思地扑在‘怎么为海军研制出更强大的武器’上,并且非常虚心地接受各方建议。”沈鸿烈此时就是一个海军兵器专家,为此,他每天都虚心请教各方面专家,还频繁地深入基层官兵里,聆听官兵们的很多因为实战而产生的“奇思妙想”,特别重视各方面的提议。折翼飞机和斜角飞行甲板是龙贲号舰长袁晨凯想出来的,接到袁晨凯的建议书后,沈鸿烈非常重视并迅速抽调科研专家进行研究,最终诞生了这两门技术。巴玉藻的“预警机设想”也得到了沈鸿烈的极力支持。对于来自各方面的智慧火花和科研创新,沈鸿烈都高度重视,同时高度重视人才,这才有了这么多的成果。
美军的新式舰载机、新式航母、新式武器层出不穷,而北华军也同样不遑多让,双方都是军事大国、工业大国、科技大国,这使得接下来的太平洋战争更加激烈。
在十二月初,北华军正式对大洋洲展开了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