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节科技实力(第2 / 3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半年吧!”沈鸿烈很有把握,“毕竟舰体是现成的,都不需要重新建造,直接把上层建筑改造成飞行甲板,再把中部船舱改造为机库,再增加防空炮、高射机枪、雷达之类的军用设备,再强化动力系统,改造隔水舱之类的,就可以完工了。虽然性能确实不如正规航母,但肯定能救急。”
“一下子调走了四艘两万吨巨轮,会不会影响海军的运输力?”张学良问道。
“这倒不会。我们有能力建造万吨巨轮,也一直在建造。建造两万吨巨轮的难度超过万吨,时间也比较久。对于运输力而言,两艘万吨巨轮和一艘两万吨巨轮是没区别的,但对于航母改造工程而言,两万吨巨轮肯定要比万吨巨轮容易得多。抽走四艘两万吨距离,我们只要建造八艘万吨巨轮就可以弥补,但改造航母已经迫在眉睫,没办法慢慢等建造两万吨巨轮了。”
“既然这样,那我再跟厚甫(陈绍宽的表字)以及辅帅他们商量商量,如果海军舰队方面同意并且财政也可以承受,这个工程就开始吧!”张学良从善如流。
“好的。”沈鸿烈点头,“那我也跟造船厂那边准备着手。”
“对了,我们的舰载机怎么样了?”张学良问道,“零式已经落伍了,我们在舰载机性能上已经不如对手了,这个问题刻不容缓啊!”
“少帅放心,这个问题也已经解决了。”
“哦?”张学良很高兴,“说说看。”
航母的舰载机主要分为战斗机、鱼雷攻击机、俯冲轰炸机、侦察机这四种,北华海军舰载机采用的是日本人研制的零式,鱼雷攻击机是辽德联合研制的鱼鹰(鱼鹰-2已经取代了鱼鹰-1),俯冲轰炸机是改造后的斯图卡。客观上讲,零式在战争初期是非常优秀的,鱼鹰和斯图卡也同样出色,但此时,美军新式舰载机层出不穷,海盗取代了水牛,地狱猫取代了野猫,俯冲者取代了无畏式,复仇者取代了蹂躏者,性能一个比一个更上一层楼,而北华方面,鱼鹰-2和斯图卡还是可以满足战争需求的,零式则日益力不从心,越来越多的舰载机飞行员和海军将领都反应了这件事,用更强大的舰载机取代旧式舰载机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北华的军工科学家们其实在战争爆发初期就已经着手这件事了,参与研制的科学家有北华的,有德国的,有以色列国的,也有日本的、意大利的、法国的。这么多优秀的科学家群策群力、呕心沥血,自然迅速拿出了更强大的舰载机的设计方案。在这其中,有一个分歧。
舰载机战斗机,没有分歧,用更强大的战斗机取代零式,是肯定的;但是,在鱼雷攻击机和俯冲轰炸机上,则有了分歧,因为有两个方案需要抉择:一、分别研制新的鱼雷攻击机和新的俯冲轰炸机,然后分别取代鱼鹰-2和斯图卡;二、研制一种又可以挂鱼雷又可以挂炸弹的双用途飞机,同时取代鱼鹰-2和斯图卡。这两种方案选哪个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从海军的角度出发,如果有一种多用途的飞机又能挂鱼雷又能挂炸弹,自然是再好不过了,实战时的选择余地就大多了,这种方便快捷的意义是非常大的,需要鱼雷攻击就全部挂鱼雷,需要炸弹轰炸就全部挂炸弹,不需要在战前绞尽脑汁地计算鱼雷机和轰炸机的比例。试想一下,假如一艘航母上的鱼雷机都耗光了,只剩下轰炸机,而接下来的攻击却不得不需要鱼雷机,情况自然是非常糟糕的,如果装备了这种双用途飞机,就不存在这种困扰了;但是,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出发,俗话说“人各有所长”,飞机也一样,专门研制的鱼雷机100%擅长射鱼雷,而专门研制的轰炸机也100%擅长扔炸弹,如果糅合起来,那么这种双用途飞机虽然一举两得,但两个能力肯定都要打一定折扣,射鱼雷的能力要略逊于专门的鱼雷机,扔炸弹的能力也要略逊于专门的轰炸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有一个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另一个人专门苦练其中一门本领,肯定会在单项能力上超过那个什么都会的人。
这个问题本来很困扰北华的科学家们,但沈鸿烈后来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决定:集中力量研制既能鱼雷攻击又能投弹轰炸的飞机,这种双用途飞机被称为“轰击机”,顾名思义,既能投弹轰炸又能鱼雷攻击的飞机。(“轰击机”并非严格的军事术语,它是北华海军特有使用的词语,也算是一种“北华特色”,就好像日本人把舰载轰炸机称之为“舰爆机”,苏联人把航空母舰称之为“载机巡洋舰”。)
沈鸿烈做出这个决定,并不是一拍脑门决定的。轰击机发射鱼雷,肯定会稍微不如鱼雷机,而轰击机投掷炸弹,也肯定会稍微不如轰炸机,主要是精确性的问题。但是,辽德科学家已经拥有一种新技术可以弥补这个瑕疵缺陷,那就是用于飞弹的无线电制导技术。
战争最能刺激人类的智慧。为了杀死同类,人类绞尽脑汁地研制各种新武器,从而极大地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在战争期间不断出现。二战期间,飞弹(导弹)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新武器,飞弹是一种全新概念的“制导武器”(制导武器不完全是导弹,但导弹是制导武器里最庞大的家族),北华和德国拥有的V系列飞弹是世界上第一种制导武器。制导武器跟常规武器的最大区别是可以人为控制弹头的飞行轨迹,炮弹、火箭弹、鱼雷等常规武器发射出去后只能按照惯性前进(炮弹没有自身动力,火箭弹和鱼雷有自身动力,但不能人为控制轨迹,所以不是制导武器),但制导武器却可以人为地控制前进轨迹。研制飞弹时,辽德科学家们已经在思考一个问题:飞弹相当于大型飞行炸弹,那么,这种无线电制导技术是否可以用在炸弹和鱼雷上?这样,飞机投掷炸弹或发射鱼雷后,飞行员就能控制炸弹或鱼雷的轨迹,从而大大提升命中率和精确性。同样的,这项技术也可以用在军舰上,因为军舰也能发射鱼雷,如果这项技术实现了,那炸弹和鱼雷就可以“百发百中”,军事意义是无穷的。有了这个意识后,辽德科学家们迅速付诸行动,最终成功研制出了无线电遥控制导炸弹和无线电遥控制导鱼雷(历史上德国在1940年就研制出了比较原始的无线电遥控制导炸弹,由飞机投掷,实战效果很好。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二战日本人因为没有这种无线电制导技术,所以才用神风特工队去操控炸弹鱼雷进行自杀性进攻,什么自杀飞机、自杀鱼雷、自杀摩托艇,都是没有制导技术的产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轰击机虽然投雷不如鱼雷机,投弹不如轰炸机,但既然有可以“百发百中”的鱼雷和炸弹,那这点小小的缺陷自然也无所谓了。
毋庸置疑,别的方面也许是各有千秋,但在制导武器上,辽德确实是远远甩开美英。
北华研制新式舰载机,最后敲定了三种飞机:舰载战斗机、舰载轰击机、舰载侦察机。
值得肯定的是,在研制新飞机这方面,日本人出力不小。因为在辽、德、日、犹等各方里,日本原本是海军大国,研制舰载机是有基础的。战斗机方面,日本人的技术成为主体,为了那笔巨额奖金(北华军方拿出大笔资金作为悬赏来刺激科学家们的干劲),以零式飞机主设计师掘越二郎为首的日本飞机专家们拿出了两款设计方案(历史上的“烈风战斗机”和“紫电战斗机”,这是日本海军原准备取代零式的后续飞机,综合性能是非常不错的,但日本在二战末期已经没有能力大规模生产这两种先进飞机);轰击机方面,日本科学家拿出的“流星”也是非常难得的佳作(历史上的日本“流星式舰载鱼雷轰炸机”,就是一款双用途飞机,非常优秀,速度非常快,实战中这种飞机很难被对方战斗机拦截,但出现得太晚,日本在二战末期也没有能力大规模生产这种先进飞机)。以“烈风”、“紫电”、“流星”为基础,辽德科学家们又呕心沥血地加入了很多辽德飞机的先进技术,最终研制成功了一款非常强大、非常优秀的新式舰载战斗机和一款同样非常强大、非常优秀的新式舰载轰击机,德国科学家称之为“Bf-123战斗机”、“Ju-99轰击机”,北华则最后则采取了日本人起的名字,因为日本人起的名字具有东方特色,将其分别称之为“烈风式舰载战斗机”、“流星式舰载轰击机”。
烈风的综合性能和美军最好的F4U海盗舰载战斗机基本是旗鼓相当,机动性和海盗差不多,但防护力特别强,要超过海盗,这是因为北华海军吃了零式的亏,零式防护力太差,因此让北华海军损失了不少优秀飞行员,所以北华海军特别强调要增大飞机防护力。烈风的防护装甲采用的是蚊式飞机的浸油木头,强度和刚度都不亚于铝铁合金,但密度跟水一样大,所以这种木头装甲不会额外增加飞机的重量,但却能对飞行员起到比铝铁合金还要好的保护效果(三倍的浸油木头跟一倍的铝合金是一样重的,但防护力却是铝合金的四倍以上,效果非常棒)。烈风的速度和航程要比海盗稍逊一筹,海盗最大时速达到700多公里,烈风是600公里,海盗的最大航程达到2500公里,烈风是2000公里,但烈风的火力非常强大,烈风的航空机炮安装的是北华特有的火箭弹,轰击面积和杀伤力要大大超过普通航炮。在半空中展开格斗,烈风虽然追不上海盗,但可以用火箭弹将海盗在很远的地方轰得粉碎,同时烈风还能携带2枚300公斤重的常规航空炸弹,具有一定的轰炸能力。
流星也同样出色,性能极好,速度在同类型飞机里是最快的,自身甚至还具有战斗机的格斗能力和高强机动性,敌军的战斗机很难拦截流星,防御力也因为采用浸油木头技术而非常强,续航能力超过3000公里。流星既能发射鱼雷又能投掷炸弹,配合制导鱼雷和制导炸弹后,攻击能力更加是如虎添翼。流星需要2名飞行员(烈风是1名),实战中,第一飞行员负责驾驶飞机,第二飞行员负责投雷投弹并用无线电遥控鱼雷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