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我的东北军2之龙战于野 > 第475节云豹坦克

第475节云豹坦克(第2 / 7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赵飞克立即反驳:“研发40吨以上的坦克对于我们来说并不现实,我们的豹乙坦克重35吨,这已经是我们研制能力的极限了。如果过于激进,那么极有可能造成失败。我建议继续研发新款的30吨级坦克,并积极新式装甲在和新式弹药品种这两方面下功夫。另外,坦克的三大性能,防御力、火力、机动性,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坦克搞得越来越重、越来越大,机动性就会越来越差。慢如蜗牛的坦克不可能满足未来的战争需求,特别是直升机这一坦克杀手的诞生,更加是要求坦克加大机动性的一个警告。30吨坦克的机动性肯定比40吨要好,40吨比30吨好在哪里?无非就是防护力和火力,那我们完全可以靠新式装甲和新式弹药来弥补30吨在这两方面的不足,同时也保住了30吨的机动性。碎甲弹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钟皎光针锋相对道:“恰恰相反,我认为30吨比起40吨的优势,只是机动性,我们研制40吨,并在发动机功率上狠下功夫,就能把40吨的机动性也给提上去。只要40吨拥有了良好的机动性,那它本身就固有的防护力和火力更能超过30吨。打个比方,40吨是老虎,30吨是豹子,而再强壮的豹子,也不会是老虎的对手。技术风险是必然存在的,但我们目前已经引进了德国黑豹虎式这两款重型坦克以及获得了苏联研制重型坦克的所有资料和人员设备,还有,苏联人在战争末期也开始研制比黑豹虎式更强大的坦克(即历史上的斯大林坦克),所以我们研制重型坦克是可以拥有很多参考的,风险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万事开头难,但别人已经给我们开好头了,因此,研发40吨的技术风险是可以接受的。有一点需要大家注意,德国人把黑豹这款将45吨的坦克分类成中型坦克,如果我们再保守的话,我们势必会落后于德国。还有,40吨坦克无论是火力还是装甲都强于30吨坦克,这对我们的防守作战极其有利,而在伴随步兵进攻时也会有极大的优势。而陆军的迂回攻击,我们的现有坦克也足够使用。”

钟皎光的发言让会议室内议论纷纷,专家们都窃窃私语、热烈讨论。刘仙洲尽管对重型坦克的研发也有异议,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在学术上刚愎自用和固步自封的人,看着全场过半的专家都赞同研发重型坦克,他也暗暗认同了这个想法,准备请示上级研发重型坦克。

实际上,很多北华的坦克专家之所以要研制难度更大的重型坦克,一方面是羡慕德国人的黑豹虎式,一方面也是自尊心被刺激的原因。客观上讲,这些专家们隐隐都有些热血过了头,他们渴望研制出重型坦克,在一小部分的程度上脱离了军队和战争的实际需求,希望能研制比黑豹虎式更强大、更完美的中国重型坦克来好好地争一口气。这些专家都反复研究过黑豹虎式,自然而然在心里悄然地产生了这么一个念头:这么强大的坦克,德国人能研制出来,我们为什么不能?

其实说到底,这些专家们之所以赞同研制重型坦克,不完全是根据军队和战争的实际需求,而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刘仙洲转首向参会的军方代表、北华陆军装甲兵总监徐庭瑶中将:“徐将军,您怎么看?您怎么一直不说话?”

徐庭瑶笑了笑:“你们是专家,我是军人,我只会用坦克,可不会研制坦克,你们讨论的时候,我完全就是个外行人,怎么能随便插话来打搅你们呢?当然了,我们要装备什么坦克,一方面取决于我们的专家们能研制出什么坦克,一方面取决于我们的战争究竟需要什么坦克?这件事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他望向坐在会议室角落里一直一言不发的亚历山大A,莫洛佐夫,很客气地问道:“莫洛佐夫先生,您怎么看?”

莫洛佐夫是前苏联莫洛佐夫坦克设计局的首席工程师,实际上,此时北华的坦克军工业里有上万名原苏联的技术人员。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北华的“求贤若渴”,一方面是德国政府对苏联技术人员不屑一顾,因此十之八九的原苏联技术人员都被北华捞走了。这些原苏联的技术人员固然有很多人并不愿意给敌国效力,但他们毕竟也要养家糊口,北华左手威逼右手利诱,使得一半以上的原苏联技术人员此时都在为北华工作,当然了,北华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防止他们叛变或暗中搞破坏,具体办法就跟对待那些日本技术人员一样。北华对这些异国技术人员的核心宗旨是:你干得好,重重有赏,绝不会亏待你,但你要是身在曹营心在汉,那就要遭到最严酷的惩罚,全家一起倒霉。其实,很多向北华投诚的前苏联技术人员是真心诚意的,一来,他们在为苏联政府效力时得到了待遇远没有此时为北华政府效力时这么丰厚,二来,他们以前或多或少都遭到过苏联政府的政治迫害,比如莫洛佐夫坦克设计局的前任局长费尔索夫,就因为设计了一个不怎么理想的变速箱就被清洗处决了,这种政治恐怖是此时很多前苏联技术人员真心投效北华的一个重要原因。

面对徐庭瑶的询问,莫洛托夫用嘲讽的语气回答道:“坦克是进攻性的武器,你们的军队也是一支进攻性的军队,那你们还干嘛花费力气研制防御性的坦克呢?”

听完翻译的翻译后,全场一片寂静。

徐庭瑶感到醍醐灌顶:“是啊!坦克是进攻性武器,闪电战就是坦克进攻性的最强彰显,而想要打闪电战,坦克的机动性才是第一位。如果是重型坦克,即便有成千上万辆,慢吞吞地开动,还怎么打闪电战?况且,我们的军队也不可能退守本土,只会在异国他乡进攻进攻再进攻!30吨坦克的机动性肯定好过40吨,而我们需要的,就是机动性第一、防御力第二、火力第三的坦克,装甲部队的火力不足,可以用炮兵部队和航空兵部队来弥补,但机动性落下来,怎么弥补?我们真是反了本末倒置的错误啊!30吨和40吨,其实就是机动性和防御力、火力的争执。但我们争来争去,却忘了坦克的本质了!”他站起身,望向现场都若有所思的专家们,“诸位,我们的军队不需要一款重金打造的防守性武器,我们需要的是进攻!老实说,在我看来,T-34是一款很优秀的坦克,只是苏联士兵没有真正的用好过它,并且T-34也有很多潜力没有发掘出来。诸位专家,我希望你们在30吨的基础上,吸收中德苏三国坦克的优点,研制出一款最完美的中型坦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番话为北华军下一款主力坦克的研发确定了方向。因为北华军需要的是进攻能力,不是防守能力,坦克需要高强度机动性,所以选择30吨而不是40吨。

确定坦克的大致吨位后,专家们便有了明确的道理,也有了一起使力的方向。公主岭坦克工厂有不少专门为30吨级坦克设计的底盘,比如豹式、虎式、豹乙、T34坦克。以刘仙洲为首的研究工作组在统筹结合了上述坦克底盘的咯吱优点并结合陆军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发展了一款新的35吨底盘,由于有那么多优秀的底盘作为参考北华自己也有一定的经验,这款新底盘性能自然优秀。采用大直径5对负重轮,在保证强度的条件下进行了中空镂刻以减轻重量。在综合考量后抛弃了之前一直青睐的克里斯蒂悬挂系统而使用德国新技术:扭力杆,并进行本土改造,采用扭力杆的原因主要是加工方便,节省车内空间,型坦克有5个前进档1个倒挡。

发动机是刘仙洲在T34使用的500马力柴油发电机的基础上同从德国邀请来的柴油机专家共同开发的4冲程600马力水冷柴油发动机,刘仙洲对其命名“烈马-600”。得益于北华工业体系从德国以及日本的工业体系继承和发展而来的精密与严谨,保障了它的使用寿命和低故障率,可无故障行驶570公里(时速36千米每小时)。最后该车底盘高38厘米,履带宽42厘米,油箱为550L加270L,对地面压强很小,在雪地沙漠丛林里都能跟T-34、雪豹一样,如履平地、来去如风。

新坦克的装甲上,北华并没有得到德国的最新合金配方。在引进的虎豹坦克之前,东北工业总局就以下令研制自己的合金配方,尤其对虎豹坦克装甲进行了评估后,更加大了研究新合金配方决心。当然少帅也再一次展示了自己“才华”,建议加入稀土元素。自然的,上面一动嘴,下面跑断腿。为了这个新配方,冶金学家靳树梁、胡庶华等人夜以继日的工作,宵衣旰食、呕心沥血,这几位冶金专家多次因为过度劳累而晕倒在实验室里,最终研制出的新型合金比虎式坦克所用合金的性能高出7%左右。从在这以后,北华也积极地将稀土原属应用在电子元件等领域,并陆续取得重大结果。稀土也被定为了战略资源。众所周知,全世界80%的稀土资源都在中国,这是中国的一个巨大的资源优势。

新坦克的前装甲厚度为37度、100毫米厚的倾斜装甲,由两块合金焊接而成,呈现一个V字形以获取更大倾角。也由于此,坦克驾驶员的位置移到了车头中间。侧面装甲为25度70毫米装甲后部装甲为35度55毫米装甲,这项工作由以宾步程为首的一批机械工程师完成。

新坦克的炮塔是吸取了T34坦克经验而开发出来的三人炮塔,最厚处为145毫米,远看上去就像是从一个鸭蛋上截下来的,去掉了上面将近4分之1,保留了蛋尖。还去掉了鸭蛋下面。该炮塔有专门的弹药箱,这是在综合比较前苏联与自己的传统弹药存放方式做出的选择。最让装甲兵们满意的是炮塔里特地装的四个小电风扇了,从而能加大排出坦克内部废气的功率。经过钱令希这个年轻的科学家的计算,这样的炮塔外形是目前已知炮塔外形中防弹外形最好的。

同时,由于钟皎光对自己的方案被否决,心有不甘的他还为这款未定型的坦克设计了一种外挂装甲,就是一个盒子,斜置一半是装甲,另一半空置,所用金属为另一种合金。不但加强了装甲还增加了跳弹率,更是可以防备敌人还没开发的碎甲弹,当然全部挂上外加装甲后机动性下降得厉害,就比苏联KV1强上一点。

在坦克炮的选择上,刘仙洲并没有选择德国的88炮,这对新坦克来说太重了。而75炮又让徐庭瑶等军方代表觉得威力不够强而感到不满意。于是,选来选去,最后还是把目光落在了苏联的85毫米炮上。

因为坦克炮需要苏联的技术,因此徐庭瑶在会议上再一次征询了莫罗佐夫的意见。莫罗佐夫仍然是用嘲讽的口气回答道:“你们干嘛不用滑膛炮呢!”听到他的话,全场哄然大笑。谁也不把这句话当回事。不过会议书记员却是忠实地把这句话记录了下来。

当会议记录交到张学良手里时,张学良看到这句话后一拍脑门,在后世,除了那个把自己的坦克生产线关闭的大英帝国外,有哪一个坦克还坚持线膛炮呢?没有,一个都没!于是他连忙下令:将85毫米线膛炮改为85毫米高压滑膛,并着力研究长杆式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兴奋不已的张学良随后又把刘志先连夜招来与其进行深入的交流,将自己的一些“超越时代”但“大而化之”的理念都交给了刘志先,并把口径定在了55倍。虽然张学良的“超前理念”在军事科技应用早就卓有成效,但如此干预科学研究还是头一次。刘志先对此半信半疑,但出于对张学良的信赖和尊重,他还是努力地把这个别出心裁的想法付诸现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