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节云豹坦克(第1 / 7页)
【明天恢复正常更新,这三天放了个小假。】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提起战争,更多的人在乎的是那些耀眼夺目的武器,任何一款成功的武器,都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这也很讽刺,人的最高智慧是用来制造屠杀同类的武器的。提起海军,大家都想到军舰,提起空军,大家都想到飞机,提起陆军,大家自然都想到坦克。历史上,德国的黑豹、虎式、虎王、苏联的T-34、美国的谢尔曼,这些集合了人类当时最高水平的工业能力和科技智慧的钢铁战兽,都是每一个军迷津津乐道的陆战杀器。在这里,需要讲述一下北华陆军的坦克。因为在接下来的战争里,北华陆军的坦克也会更新换代,拥有一种类似于美国的谢尔曼、苏联的T-34那样的招牌性主力坦克。虽然这是小说,但北华军也不可能天上掉下来一款新式坦克,否则就丧失了故事的真实性。北华军研制自己的新式坦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写的话,小说就少了几分意思,写的话,弄成VIP就是典型的凑字混金币了,所以写成免费章节,让大家看得解解闷。明天正常更新,再次保证。
【北华军的坦克】
北华的坦克一开始完全是跟德国进行联合研制,双方使用的坦克基本是一模一样的,但在苏联战争时期,双方因为思想理念的不同,因此慢慢地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北华陆军使用的主要坦克为:
1号坦克:这是辽德联合研制出的第一种坦克,是一种非常小的轻型坦克,北华军对此不感兴趣,所以没有进行量产,德国进行了一定的量产;
狼甲坦克/2号坦克(辽二十二年式甲型轻型坦克、东北狼甲型坦克):重15吨,乘员四人,正面装甲厚50毫米,侧面装甲厚30毫米,武器为1门20毫米速射炮、1挺12.7毫米重机枪、1挺7.92毫米MG-34通用机枪,速度较慢但针对步兵的杀伤火力强,是一款步兵支援坦克;
狼乙坦克/3号坦克(辽二十二年式乙型轻型坦克、东北狼乙型坦克):重18吨,乘员四人,正面装甲厚60毫米,侧面装甲厚40毫米,武器为1门37毫米反坦克战防炮、1挺7.92毫米MG-34通用机枪,是一款拥有击毁敌军轻型坦克和简易工事的轻型坦克;
豹甲坦克/4号坦克(辽二十四年式甲型中型坦克、东北豹甲型坦克):绰号“花豹”,重25吨,乘员五人,武器是1门57毫米坦克炮(备弹80发)、2挺7.92毫米MG-34通用机枪(备弹4000发);
豹乙坦克(辽二十七年式乙型中型坦克、东北豹乙型坦克):这是北华独立自主研制出的中型坦克,绰号“雪豹”,坦克重35吨,乘员5人,正面装甲90毫米,侧面装甲60毫米,武器为1门75毫米坦克炮(备弹100发)、2挺7.92毫米MG-34通用机枪(备弹5000发),在苏联战争中表现出色,是一款综合性能很理想且很平衡的中型坦克;
黑豹坦克:这是德国研制出来并与北华共享的一款重型坦克,重45吨,成员5人,武器为1门75毫米坦克炮和2挺7.92毫米MG-34通用机枪;
虎式坦克:这是德国研制出来并与北华共享的一款重型坦克,重57吨,成员5人,武器为1门88毫米坦克炮和2挺7.92毫米MG-34通用机枪;北华军称之为“东北虎甲型坦克”,简称为“虎甲坦克”;
豹丙坦克/云豹坦克(辽三十年式丙型中型坦克、东北豹丙型坦克):这是北华独立自主研制出来的中型坦克,为北华陆军在战争中后期的主力坦克(具体研发过程和具体性能在下面阐述);
豹丁坦克/猎豹坦克:以云豹坦克为基础而衍生出来的坦克歼击车;
虎王坦克:这是德国和北华进行联合研制的一款重型坦克,北华军称之为“东北虎乙型坦克”,简称为“虎乙坦克”。
北华把20吨以下的坦克称之为轻型坦克,把20吨以上、40吨以下的坦克称之为中型坦克,把40吨以上的坦克称之为重型坦克。但是,北华军的装甲师并不以重型坦克为主力,通常都以中型坦克(云豹和雪豹为主)为主力,黑豹、虎甲、虎乙是在其中起“点缀”作用,只有重装甲营才会以重型坦克为主力。北华陆军共10个重装甲营,分属于10个主力装甲师。
【云豹坦克(辽三十年式丙型中型坦克)的诞生】(以下内容由热心读者余保良撰写)
【核心:北华军的云豹坦克可以看成是T-34结合了德国的精密技术和北华坦克设计师们自主创新的思想而产生的最完美的中型坦克,综合性能和战斗力大大超过美国的谢尔曼。】
云豹坦克是北华陆军根据苏联战争的经验,结合了中、德、苏三国对坦克的理解,并集中了当时北华最先进的科技能力而研制出来的新概念坦克,由北华陆军总装备部责成公主岭坦克工厂研制。
在雪豹坦克(豹乙)这款带有试验性质的坦克诞生的那一刻起,北华的坦克设计师们就对下一款坦克进行了预先设计,但是以刘仙洲为首的坦克设计师团队却暂时找不到方向,毕竟豹乙虽不形成优势,但也不落后,并不特别发达的北华坦克研究体系急需来自外界的启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对苏联作战胜利后,北华的军工系统对前苏联的武器进行了一次评估。由于德国人对苏联坦克的不屑一顾而拿到了几乎全套苏联坦克体系设备的北华对T-34这款给了北华军极深印象的坦克进行了详细的测设,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苏联那糟糕的粗放型工业狠狠地坑了伟大的坦克设计师科什金的杰作一把!什么意思呢?比如射击精度问题,由于苏联精密工业不过关,T34对450米外的的目标表示很吃力。面对650米外的目标时,苏联的坦克厂厂长表示你能不能别那么认真。白白瞎了T34那一门76mm大炮。而缴获的资料显示,苏联的坦克手们在一些T34行进时甚至需要用锤子敲击才能进行换挡。北华的相关动力专家看了一下。人家科什金针对苏联工业现状设计的变速器是很简陋,但也没到用锤子敲的地步吧!另外,苏联坦克的装甲也是个悲剧,表面硬化不过关,同等规格的比德国的性能低15%左右。北华也只低于德国5%左右,主要是冷轧工艺不过关,同时T34的发动机也不过关每两百公里就得会毛病不断,那500公里的公路行程和274的越野行程完全就白费了。
对于德国坦克,北华的军工专家们并不陌生,毕竟北华的坦克在前期就和德国联合搞起来的,而在10年的合作后,北华与德国的坦克思路出现了分歧,用刘仙洲的得意学生赵飞克的话说:“我们不能总跟着德国人的后面邯郸学步,我们应当立足于自身的需求而设计武器,在这方面,空军的那些家伙已经走在了我们的前面。”豹乙坦克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由于辽德关系友好,北华也在德国的豹式和虎式这种双方第一次出现分歧的坦克各引进了一个营进行了详细观察。刘仙洲总结说:“德国的新坦克确实威力厉害,但是这就是一种匆忙行为的结果。对于我们来说,它们有不少新技术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它们并不适合我国具体环境。”具体表现为这两款坦克的底盘就不是为它们现在的体重设计的。而且一旦有不忍之事发生,我国南方的河流网布的道路条件就能让它们趴窝,从而使如此巨大的坦克白白失去作战能力。最荒唐的是,德国人居然还在研制一种188吨的超重型鼠式坦克,这简直就是科研资源和工业资源的高额浪费。另外,德国坦克过于精密的设计,例如连螺丝钉都要打上编号的行为让它们的建造时间长得令人乃难以忍受。对于我国这么一个幅员广阔防守任务沉重的国家来说不讨论成本问题,仅生产时间就是一个大难题。说不定我们新研制的一款坦克刚满足我们的部队需求,而这款坦克却已经过时了。虎式坦克这个德国最强坦克的续航能力只能让它在前线移动不超过3小时,而一旦战事焦灼时,这款坦克的作战时间也就在1.5个小时左右,过了这个时间它就得回去加油和检修,否者就会趴窝的危险,这对前线士兵来说无疑是个灾难。
在对德国新式坦克和苏联坦克工业体系进行了详细分析后,北华坦克研制专家们一下子分成了两派,一派以钟皎光为首,希望能研发40吨以上的重型坦克,另一派以赵飞克为首,坚持在30吨这个级别上继续下功夫。这两派为了这个问题而不断争论,总设计师刘仙洲一时间也有些举棋不定,只能让他们吵,就当为下一款坦克做先期的技术讨论了。
对苏战争胜利后的一个月,这天早上,在公主岭坦克工厂召开的坦克发展研讨会上,两派之间又杠上了,因为这次会议将会决定未来的坦克研发方向。作为大师兄的钟皎光首先发言:“从坦克的发展历史来看,坦克的装甲变得越来越厚,火力也变得越来越强。比如,我们当初跟日本人开战时,一二十吨的轻型坦克就绰绰有余了,而我们在跟苏联人开战时,三四十吨的坦克都显得捉襟见肘。因此,坦克的发展方向必然是越来越大、越来越重,我们必须要保持研究目光的先进性,研发40吨以上的坦克也自然是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