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我的东北军2之龙战于野 > 第445节最大顾虑

第445节最大顾虑(第1 / 4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美国突然间改变以前的“软弱”态度并变得强硬起来,给了张学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罗斯福总统和美国政府对北华的“贪得无厌”已经忍无可忍了,北华的要求已经触及到美国的承受底限了。从罗斯福总统的角度出发,美国改变态度也是理所当然的:美国确实也很畏惧北华,知道辽德联盟是一个极其强大的对手,美国对美英同盟能否打败辽德联盟其实也感到没有把握,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德国对西方世界的破坏力远超过北华,所以罗斯福总统试图通过一定的让步来安抚住北华,让北华不参加战争,这样既可以加大美英同盟打败德国的概率,也避免美英同盟再增加一个强大对手,使美国不会陷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两线作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北华的“得陇望蜀”也让罗斯福总统开始动摇了,因为北华要的太多了,已经超出了美国的承受底限(更加超出了英国的承受底限,因为美国基本上是拿英国的地盘来喂饱北华),并且北华的索要好处的目的也愈发显得可疑:北华究竟有没有打算参加战争?北华究竟是不想参加战争只想多捞点好处,还是已经打定主意想参加战争并且在战争之前勒索美英更多的好处从而为战争做准备?如果事实的真相是后者,那罗斯福总统就是不折不扣的美国张伯伦了,并且对北华的妥协也是不折不扣的养虎为患、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蠢事。

罗斯福总统此时的处境可谓是进退维谷,辽美关系就像《聊斋志异》里那个狼的故事:罗斯福挑着担子走夜路,但在野地里被一头叫张学良的饿狼跟着。罗斯福丢出了几根肉骨头,希望张学良吃饱后就能离开,虽然这些肉骨头其实是丘吉尔的,但张学良吃了后却没有离开,反而索要更多的骨头。罗斯福此时只有两个选择:一是继续丢骨头,寄希望于张学良彻底吃饱后能离开,但是等骨头都丢完了,罗斯福也只能是听天由命了,因为张学良已经彻底吃饱,咬死罗斯福自然更容易了;罗斯福如果现在就狠狠心不再丢骨头,那么他就必须要破釜沉舟,与吃得半饱的张学良立刻展开战斗。

如果真的答应北华的最后条件,那么中国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中国会成为一个控制了十分之九亚洲和全部的大洋洲以及非洲南部的超级陆地大国,一个控制半个太平洋和全部印度洋的超级海洋大国,就连蒙古帝国都不曾拥有如此辽阔的疆域和势力范围。那样的中国即便不参加眼下的美英德战争,也会使战后的世界秩序充满各种不稳定,难保美英华三国不会再爆发新的世界大战,并且到时候东方黄种人会掌握一半的世界,与西方白种人一起分享世界的主导权,这都极度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因此,眼下的罗斯福确实已经开始考虑对张学良放弃妥协媾和的政策,同时也是为了“逼迫”北华退出战争,因此罗斯福总统才指示赫尔在美英辽三方会谈上采取强硬对策,甚至直接以战争来进行威胁。

面对美国发出这种战争通牒式的威胁,张学良暗想:自己确实该收手了。

按照美国人的最后条件,美英只愿意把藏南三国、阿富汗、缅甸这三块地盘让给北华,客观上讲,得到这三块地盘后,张学良接下来再彻底摆平日本,确实就可以“功成身退”了,因为此时的中国确实已经“赚够了”,除了土耳其、阿拉伯半岛、印度(包括巴基斯坦和克什米尔地区)、菲律宾,中国已经拥有了80%的亚洲,并且还得到了非洲第一大岛,这样的疆域足够让未来的中国称霸世界了,美中不足的就是未能控制“世界油库”中东和盛产黄金钻石的南非。

打定主意后的张学良随即指示顾维钧在伦敦谈判桌上适当地松松口,实际上,张学良此时已经准备打退堂鼓了。

顾维钧发电报问张学良:“少帅,您的意思是,接受美英的条件?”

张学良回复道:“嗯,但尽量再多要一些好处,要不到也无所谓了,你别有压力。”

顾维钧问道:“少帅,您的底限是不开战吧?”

张学良道:“是的。”

顾维钧道:“好,我明白了。”

但在谈判桌上,双方又因为两个次要但很尖锐的问题产生了冲突。美国海军在参战前共有8艘航母,分别是兰利号(已在直布罗陀海峡战役中被德军击沉)、列克星敦号、萨拉托加号、企业号、突击者号、约克城号、黄蜂号、大黄蜂号,其中列克星敦号、萨拉托加号、企业号这3艘航母被部署在太平洋,另外5艘被部署在大西洋。兰利号战沉后,美国海军总共还有7艘航母。在11月初,美国海军的第9艘正式航母“埃塞克斯号”全面完工,但埃塞克斯号却没有被部署到大西洋,反而被部署到了太平洋,使得太平洋舰队拥有了4艘航母。这让北华军高层产生了警觉,因为美国没有把这艘新航母部署到战火连天的大西洋,却部署到风平浪静的太平洋,明显是防备北华军的。最重要的是,美军太平洋舰队以埃塞克斯号航母为核心,加上2艘护航航空母舰、2艘战列舰、2艘重型巡洋舰、4艘轻型巡洋舰、8艘驱逐舰,组成了一支新舰队,准备开到菲律宾并常驻当地,同时在菲律宾莱特湾修建海军基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菲律宾与中国本土的距离可谓近在咫尺,这片群岛的地理位置正好在中南半岛和印尼群岛的环绕处,如果美军在这里部署强大的军事力量,不但威胁到北华的东南亚势力范围圈,更加威胁到了中国本土。之前,美军部署在菲律宾的军事力量并不是很强大,美军1.9万人、坦克100多辆、飞机150多架,另有美国的“亚洲舰队”,拥有40多艘舰艇,包括30多艘潜艇和10多艘老式的水面军舰或轻型军舰。但美军把新建立的这支强大舰队补充到亚洲舰队内就大大增加了美军在菲律宾的军事力量。随着舰队一起来的,还有500多架飞机,包括比较先进的P-40战斗机和美国本土产的B-17轰炸机。(护航航空母舰是一种用商船改造来的轻型航母,不会直接参加战斗,主要是为运输船只护航,同时自身也具备运输物资的能力。)

这让北华方面感到如骨在喉,因此要求美国裁减驻菲律宾的美军力量是北华在谈判桌上新提出来的一个要求。

而美方也提出了一个新条件,要求北华军在马绍尔群岛裁撤军事力量。

马绍尔群岛位于太平洋中部偏西,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距离美国的夏威夷群岛非常近,直线距离只有3500多公里,这个距离对于辽阔的太平洋来说,确实“非常近”。马绍尔群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占领,随后成为日本的“托管地区”。北华征服日本后,自然也获得了马绍尔群岛的使用权。虽说马绍尔群岛在名义上还是日本的“托管地区”,但实际上已经是北华海军在太平洋里最前沿的一个桥头堡和重要的军事基地。北华海军和北华空军难得地合作了一次,双方一起在马绍尔群岛上修建海空军基地。这样的话,美军在夏威夷和马里亚纳群岛(包括关岛)、菲律宾之间的海路上就等于被北华军设了一个关卡。一旦辽美开战,那么北华军就能依靠马绍尔海空军基地,截断关岛美军、菲律宾美军得到援助的道路。

美军加强菲律宾的军事力量,让北华如骨在喉;而北华军在马绍尔群岛修建基地也同样让美国感到如芒在背。双方在谈判桌上唇枪舌战,激烈争执。

实际上,这场谈判对于北华来说,仅仅是做做样子而已,因为张学良试探到罗斯福的底限后就已经打算鸣金收兵了,反正也赚够了,因此他指示顾维钧,可以考虑放弃马绍尔群岛的海空军基地,同时给陆海军都下达了新的命令。

“既然已经把美英给勒索够了,我也可以收手了。”张学良暗想,“接下来要彻底搞定日本,最后,随便希特勒跟他们怎么打,我也不管了,顶多再发发战争财,卖军火给希特勒。”

11月20日晚上,正在办公的张学良接到何世礼的报告:杨宇霆、陈绍宽、冯庸一起来找自己。张学良顿时奇怪了,陆海空三军的三个总司令一起来找自己,这是非常少见的情况,难道有什么事情发生了?怀着疑惑不解的心情,张学良让吩咐让杨宇霆、陈绍宽、冯庸进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