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节挺进印度洋(1)(第1 / 1页)
北华军攻占马来亚半岛和新加坡的神速不但让英国、美国瞠目结舌,甚至连北华军高层都不敢相信。德国方面则是又惊又喜,因为德国参谋机构在战前预测北华军需要投入十万兵力并且要花费三个月以上的时间才能拿下新加坡这座“远东第一坚城”,但没想到北华军仅投入三万兵力并且只花费了半个月不到的时间就取得了圆满胜利。对于德国来说,新加坡战役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首先,这说明英国陆军的战斗力非常低下,海军也名不副实;其次,这也说明北华军的战斗力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北华海军,已经不容小觑,在德国的算盘里,北华海军不仅仅是对付英国的,也可以帮助德国牵制美国一半的海军力量;第三、北华军轻而易举地拿下新加坡后,意味着英国在环印度洋地区的辽阔殖民地都已经暴露在了北华军的兵锋前,对于英国这个岛国来说,一旦丧失了绝大部分的殖民地,国力基础就会完全崩溃。这自然大大地有利于德国对英国本土的进攻。德军西线集团军群总司令卡尔伦德施泰特元帅兴奋地道:“我们跟北华的配合简直太绝妙了!苏联战争时期,我们猛攻苏联的心脏地区,北华军则在背后摧毁苏联的大后方,眼下对英国的战争里,这个战略合作模式完全可以再使用一边,我们在欧洲攻击英国的本土,北华军则在背后摧毁英国的大后方。”
如此迅速就拿下了马来亚和新加坡,北华军高层也激动不已。陆军总司令杨宇霆和海军总司令陈绍宽随即向张学良请求:一鼓作气,再拿下马来亚附近的文莱王国(注,此时文莱包括后世马来西亚在加里曼丹岛北部的全部领土)。
两位总司令振振有词,声称拿下文莱是势在必行的,并且此时具有多方面意义。首先,文莱本来就是中国的附属国,文莱王室尊奉中国元朝福建人黄森屏为祖先,所以在文莱地区建立第一个政权的本来就是中国人,中国的藩属国被英国人霸占至今,收复回来是天经地义;其次,拿下文莱,北华“接收”印尼群岛就更加方便了;第三,北华军夺取马来亚和新加坡后再夺取文莱,就能对英国人造成进一步的震慑和威吓,迫使英国人在谈判桌上更加老实地乖乖纠纷;第四,文莱地区的英军少得可怜,只有区区的千八百人,完全就是吊在北华军嘴边的一块肥肉,不拿下简直就是暴殄天物,并且拿下文莱也只是非常顺手的事情,直接用军舰送一个营去登陆就可以了;第五,文莱是加里曼丹岛的一部分,该岛盛产石油,文莱地区的石油资源极其丰富,拿下之后对北华的工业有巨大的价值,对北华的经济也有巨大的利益。
张学良知道部队在经过马来亚和新加坡两场胜利后,士气极其高昂,斗志也极其旺盛,在这个时候确实要一鼓作气地乘胜追击,自己也没有必要跟英国人客气,因此便给予了批准。
8月20日,北华海军的一支驱逐舰队护送着一支运输舰队轻轻松松地开到文莱的首都、沿海城市斯里巴加湾,轻轻松松地便占领了文莱。这个场面跟德军占领丹麦简直是如出一辙,文莱的英军基本没有抵抗便选择缴械投降,文莱王国苏丹阿哈默德丹祖汀也非常爽快地接受了北华军的“解放”。北华军仅仅付出了五人阵亡的代价,便使得文莱王国从英国的保护国重新变成了中国的附属国。
当军队高层忙着制定下一步作战计划的时候,张作相、阎锡山等北华政务委员会的元老们则忙着建设占领区的社会新秩序。关于马来亚、新加坡、文莱这三地的政区划分和政治地位问题,政务委员会反复研究过,觉得文莱仍然保留独立王国的国体,重新当中国附属国,而马来亚和新加坡则可以直接纳入中国领土。因为新加坡75%的人口和马来亚25%的人口都是华侨,比例如此之大,再加上华侨在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力都远远超过当地人,因此没有必要帮助当地人独立建国。马来亚人此时还没有民族独立意识,北华自然不会做帮助当地人唤醒民族独立意识的傻事,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趁早吞并当地,利用华侨的影响力将其变成中国领土,虽然马来亚地区有一半都是马来亚人,但北华政府可以向当地大量移民,等华人数量比马来亚人多并且马来亚人已经在文化上被同化时,马来亚地区就会真真正正成为中华领土。安排国内百姓移民到马来亚肯定是很顺利的,一来马来亚是橡胶产地,北华在军事民生上都大量需求橡胶,因此当地可谓遍地商机,二来,马来亚已经是中国领土,当地华人的安全会得到充足保障,以前是西方殖民地时都能吸引大量华人前去淘金,现在的条件和环境都与昔日不可同日而语,自然更加吸引人。另一方面,东南亚地区在军事、政治、经济、商贸、交通等多方面都对中国有重大意义,堪称是中国的“南大门”,也是中国重要的资源区,如果当地都是中国的附属国,时间一长,难保会出现局势的不稳定,中国必须要在当地有一个属于中国的省份,才能名正言顺地把势力永久性地扎根在当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看完张作相等人递交的方案书后,张学良深以为然,并命令立刻着手实施。
文莱王国成为北华/中国第15个附属国,马来亚则被建设为“中国马来省”,省会为吉隆坡,当地的马来人以“巫族”的身份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新民族;新加坡因为地理位置和金融地位都与香港酷似,并且经济发达,又位于东西方贸易的航运咽喉,因此不属于马来省,而是建设为“中国新加坡特别行政区”,地位与香港澳门平等,成为中国第三个特别行政区。著名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成为马来省第一任省长,李振殿先生成为第一任副省长,著名新加坡华侨领袖林文庆先生成为新加坡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
吞并马来亚和新加坡,中国增加了1个省和1个特别行政区,领土面积增加了约13万平方公里,人口增加了800多万,北华也从原先的24省3市变成了25省4市。
随着新加坡十万英军的投降,英国人是真的慌了,政府特使是一个接一个地跑到沈阳,卡尔爵士是三番五次地求见张学良,英国绅士们差点就要下跪了。但在此时,北华已经彻底占据上风和主动权,在战场上和谈判桌上都反客为主。军政高层里在此时则出现了两种声音。
以张作相、阎锡山为首的文官们主张“见好就收”。张作相等元老是这样认为的:经过马来亚、新加坡、文莱这三场战役后,英国人已经万万不敢轻视北华,在谈判桌上更加不敢再耍花样了,因此,北华可以在谈判桌上让英国人把缅甸也交出来,如果可以,让美国人再把菲律宾交出来,最后再接收印尼群岛,这样,整个东南亚就都落到了北华手里,北华在这场战争里已经彻底赚足了,可以全身而退了。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爱怎么打都随便他们,反正这场世界大战已经不关北华的事情了。
以杨宇霆、陈绍宽为首的军方将领则强烈要求“再接再厉”。杨宇霆等人是这样认为的:英国人如此不堪一击,并且美英主力都被德国吸引在欧洲,环印度洋地区对于北华来说完全就是一串熟透了的葡萄,英国在这里的武装力量根本不足为虑,而美国也对印度洋鞭长莫及,世界大局实在是太有利于北华了!区区东南亚实在太少了,北华必须要再接再厉、乘胜追击,把印度洋变成中国的领海甚至是内海。在这个时候,根本没有必要再在谈判桌上跟英国人浪费口舌,武装进攻才是最佳手段。
双方争执得不可开交。张作相抨击杨宇霆等人是“贪得无厌、欲壑难填,早晚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为国虽大,好战必亡”,杨宇霆反驳张作相等人是“小脚女人,固步自封、鼠目寸光,只知道满足已经到手的蝇头小利,却看不到更加巨大的利益就在触手可及之处”。
张学良其实也很犹豫,他一方面确实很心动,一方面却也有些隐隐的畏缩,因为他知道历史上要建设“大东亚共荣圈”的日本最后是什么下场。此时,北华面前是辽阔的印度洋,印度洋四周,东南亚、印度、中东、非洲东部沿海、南非、马达加斯加岛...甚至还有大洋洲,对于北华军来说都是唾手可得的地盘。但是,张学良知道,北华若是“贪得无厌”,彻底激怒英国人并引起美国的警觉心,那么北华参加世界大战就不可避免了,跟美国开战也是不可避免了。
吵吵嚷嚷了半天,张学良只能像往常那样和稀泥:“还是先把印尼拿下来再说吧!”
但陈绍宽把海军第1航母舰队参谋长林靖海的一份作战计划递到了张学良的面前:“少帅!我们认为拿下印尼并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哦?”张学良惊奇了。
林靖海是北华海军里的后起之秀,是个很典型的“民国海军军人”,他是福建人,而在民国时期,“无闽人不成海军”,陈绍宽就是福建人,以魏瀚和萨镇冰为代表的民国两大海军世家都是福建人,辽宁号舰长萨师俊是萨镇冰的族侄,而这个林靖海还是北洋舰队镇远号铁甲舰舰长、自杀殉国的民族英雄林泰曾的嫡系重孙。在马来亚海战里,林靖海表现得很出色,但用他本人的话说,“那一仗根本就没什么技术含量”。此时,林靖海在递交给陈绍宽的作战计划书里是这样分析的:
印尼对于北华军来说,完全就是砧板上的肉,根本就跑不了,北华军其实根本不需要着急拿下印尼,因为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此时的时间虽然并不紧张,但也不是特别充裕,美国的强大工业正在源源不断地建造军舰,而德国海军在意法海军冲出地中海之前根本无法与美英海军在大西洋上开战,只要美英盟军守住直布罗陀海峡和苏伊士运河,那么美英海军在大西洋上就不需要部署太多的军舰,而随着北华扩张势头的日益升温,美英早晚会调遣主力舰队进入印度洋或西太平洋。因此,为了真正地把握住战略上的优势和主动权,北华海军必须要抓紧时间。目前,北华海军难以掌握太平洋的制海权,但必须要趁此良机彻底掌握印度洋的制海权,为以后可能与美英爆发全面冲突而奠定基础。相对而言,美国对北华的远远超过英国,北华和美国如果开战,战场必然在太平洋,也就是说,太平洋是战场,印度洋是北华的大后方,太平洋目前掌握在美国手里,印度洋则掌握在英国手里,因此,为了确保海上大后方的安全,必须要全面地控制印度洋。所以,北华海军眼下不能把时间浪费在次要的印尼地区,而应该趁机开进印度洋,抢占锡兰岛(斯里兰卡)、阿拉伯半岛、马达加斯加岛、南非等环印度洋的战略要地,彻底把美英势力驱逐出印度洋。另一方面,北华军刚刚夺取了马来亚、新加坡、文莱,美英肯定判断北华军的下一步是印尼,但北华军却反而开进印度洋,也能在打美英一个出其不意。届时,印度洋制海权全部归我军所有,局势也已经是水到渠成,美英也无可奈何。...
张学良也对林靖海计划书里描绘的蓝图十分憧憬:印度洋完全被中国给主导,号称“地球油库”的中东以及盛产黄金钻石的南北也被中国给控制,未来中国必然能彻底雄立于全球。但是...北华军伸手这么远,拿的这么多,美国会是什么态度?
想到这里,张学良也暗暗有些自嘲:自己是不是太“畏美如虎”了?几百万北华军将士如果知道他们的统帅如此畏惧美国,岂不是太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了?张学良觉得杨宇霆有句话说得对,美国人肯定也畏惧北华,否则不会劝说英国让出殖民地给北华。北华如果对印度洋下手,罗斯福不可能马上就对北华开战,因为美国对德国宣战都是很勉强的,虽说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已经有所弱化,但北华和美国“近日无仇、远日无怨”,罗斯福不可能鼓动美国立刻就对北华开战。
在整整思索了一晚上后,张学良觉得,自己不能太畏手畏脚,有时候,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而冒点风险也是值得的,况且,这个风险也不是特别大。
“干就干吧!我究竟怕啥呢?”张学良暗暗下定了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