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节美国的引诱(第3 / 3页)
“当然,正如我刚才说过的,未来的世界不管是四大国共同主导还是三大国共同主导,东方世界都是中国主导。因此,英国方面也会做出相应的让步。”霍普金斯看着张学良,“原属于中国的东西,中国都可以拿回去。包括印度支那三国,以及...缅甸。”
“哦?”张学良有些惊奇了。缅甸可是英国人的地盘,素来一毛不拔的英国人居然舍得把缅甸吐出来?
这当然是罗斯福总统极力说服丘吉尔的结果。两位国家领导人通过跨洋电报进行了这样的对话:
罗斯福:“首相阁下,张学良现在非常矛盾和摇摆,他一方面对希特勒主动送到他嘴边的诱饵非常心动,但另一方面他也不想继续参战。这对我们本是好事,但也有隐患,万一张学良在长时间的犹豫后痛下决心参战,那我们就得不偿失了。所以,我们必须要满足张学良。”
丘吉尔:“总统阁下,正因为我们不断地让步、不断地舍弃,所以才把这两个魔鬼喂养得如此强大,时至今日,难道我们还要犯同样的错误吗?”
罗斯福:“以前,我们的妥协只是为了苟安,而现在,我们的妥协,是为了胜利。这是有本质区别的。印度支那三国必须要交给张学良,还有缅甸。”
丘吉尔:“缅甸?那是英国的领地!”
罗斯福:“是的,我们不但要舍弃法国人的领地,英国也同样要做出一些牺牲。”
丘吉尔:“我做不到!”
罗斯福:“首相阁下,英国本土要比殖民地重要多了,不能为了保住殖民地而加大英国本土受到的威胁。印度支那三国、泰国、缅甸,都曾是中国的传统藩属国,当初签署条约把缅甸割让给你们的还是中国的清朝皇帝。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五个国家并非新领土这么简单,而是原属于他们的东西,不还给他们,他们始终耿耿于怀,这会刺激他们对我们开战的决心。”
丘吉尔:“只要美国参战,我们就必胜无疑了。”
罗斯福:“我们不能低估对手,对北华和德国同时开战,就是美国也会吃不消的。我们只能集中力量对付一个敌人,最致命的敌人,德国。既然能二对一,又何必二对二呢?我们想要对付德国,就必须稳住北华。这样,我们就不会在东方战场上耗费大量的军力,自然就能早日打败德国,解放欧洲。美国和英国都是西方国家,欧洲才是关键,东方和亚洲毕竟是黄种人的。首相阁下,以后的世界肯定不是白种人主导全球,黄种人也会参加进来,东方肯定会回到黄种人的手里,您必须要有这方面的目光以及为之而舍弃一些东西的勇气。”
丘吉尔:“如果张学良出尔反尔呢?”
罗斯福:“张学良的心态是很矛盾的,他一方面想收回那些原属于中国的藩属国,一方面又不想参加战争,他也很忌惮我们。这样,他就处于既想参战又不想参战的边缘。我们就投其所好,满足他的要求,让他彻底放弃参加战争的念头,反正舍弃那几块殖民地对我们的综合力量并不会有什么损害。只要我们在欧洲取得突破性进展,张学良就彻底不想跟注定必败无疑的德国搀和在一起了。张学良跟希特勒不同,张学良不是赌徒。”
丘吉尔:“打败德国后,我觉得我们可以继续对北华开战,到时候他已经孤掌难鸣。”
罗斯福:“这个...还是等打败德国后再说吧。”
对于张学良来说,德国在引诱他参战,美国则在引诱他不参战。如果能兵不血刃就收复那几个原属于中国的藩属国,自然是大好事。张学良觉得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如果说德国的引诱让张学良举棋不定,那么美国的引诱就彻底让张学良怦然心动了。
选择德国还是选择美国?张学良又陷入了两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