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节美国的引诱(第1 / 3页)
华盛顿,白宫。
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坐在轮椅上,点起一根薄荷味香烟,静静地凝视着墙上的世界地图,陷入深邃的思索中。
这副地图是全新的,不具有政区意义,但具有军事意义。地图上,有两种颜色就像滴在清水里的墨汁般在急剧地扩张着。其中,代表德国的暗红色的面积以及暗红色的覆盖区域已经让人触目惊心,除了孤悬海外的英国、爱尔兰、冰岛,整个欧洲大陆都已经被希特勒的第三帝国给覆盖了,当然,中间还有一块小小的、象征着中立国家的地方,那是瑞士,然而,瑞士虽然还保持着中立,但在很多地方也不得不屈服于德国,德国的火车可以畅通无阻地在瑞士境内通过,这个局势意味着德国已经独霸99%的欧洲,这在欧洲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而另一种颜色,代表着中国(北华)的墨绿色,也同样辽阔得令人窒息,东亚、北亚、中亚,以及东南亚的泰国、西南亚的伊朗,统统被墨绿色给覆盖着。希特勒的德国、张学良的北华,都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帝国。根本无需深入研究这两个帝国究竟有多庞大,因为光是看它们在世界地图上占的面积,就已经令人心惊胆寒了。
作为一个高瞻远瞩的政治家而不是一个只会玩弄权术的政客,罗斯福总统是不屑于自欺欺人的,世界格局发展到这个地步,他在心里已经承认,自己大大地失算了。辽德联盟原本跟苏联开战时,罗斯福总统认为交战三方都会陷入筋疲力尽的战争泥潭里,辽德苏三方都会被漫长的战争和巨大的消耗给拖垮,但仅仅一年零八个月,苏联就被彻底击垮了。这个巨人倒下去后,尸体被北华、德国以及这两大帝国的众多仆从国给瓜分一空,辽德的实力因此而得到暴增;接下来,德国闪击北欧、闪击西欧、闪击南欧,速度都快得让罗斯福总统难以置信,特别是西欧,罗斯福总统认为英法盟军肯定能扛得住德军的进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西线持久拉锯战会再度重现,即便这次的西欧战争不会像上次那样拖个四年,但起码也能拖个一年半载吧?到时候,趁着德国已经成为强弩之末,美国才参战...但是万万没有想到,英法盟军仅仅撑了一个半月,法国和低地三国都已沦陷,英国损失惨重后缩回本土苟延残喘。德国的进展实在太神速了!罗斯福总统不得不在心里发出这声叹息。
平心而论,罗斯福总统确实对世界格局的发展深深地感到措手不及,德国的神速进展彻底打乱了他原本酝酿中的战略计划,而北华这个横空崛起的新列强也更加给这种不可预测的世界格局带来了更多的隐患。罗斯福总统原本对自己统领着的这个世界第一强国充满了信心,但此时,他也隐隐有些紧张不安了。德国已是如日中天,美国想要打败德国、挽救欧洲,无疑要付出极其高昂的代价,如果敌人里再加上一个北华,那美国还能获得胜利吗?即便能获得胜利,那么又要付出多大的代价?这个问题,已经让罗斯福总统有点不敢想象了。北华,虽然是一个新崛起的列强,但远比美国以前在东方的最大假想敌日本更加可怕,一个北华抵得上十个日本,北华(中国)的领土面积世界第一、人口数量世界第一、经济总量和工业产量也位列世界前三名。想要打败北华甚至是整个辽德联盟,美国无疑要付出极其高昂的代价,甚至,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处于灭亡边缘的英国已经三番五次地来向美国求援了。插手,肯定要插手,罗斯福总统对这个信念已经坚定不移,必须要挽救英国!否则,美国也会自身难保。希特勒统治整个欧洲后,他会彻底满足吗?他会放过美国吗?罗斯福总统坚决不相信。唇亡齿寒,罗斯福总统很明白这个道理。英国是美国抵挡德国的最后一个桥头堡,美国必须要立刻全力援助英国,把德国的扩张势头牢牢挡在欧洲,确保美国本土万无一失,然后再一步一步地重回欧洲大陆,解放欧洲。当然,此时的欧洲局势与上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欧洲局势已经截然不同,美国面临的考验必然是艰苦而漫长的,想重返欧洲大陆也绝不会像上次世界大战时那么轻松。事实上,美国现在虽然表面上还持中立政策,国内仍然是孤立主义流行,但绝大部分的军政高层和越来越多的社会中上层阶级人士都已经觉察到了巨大的危险正在来临。在这种社会主流意识已经被改变的情况下,罗斯福总统让美国直接参加战争肯定还有些困难,但让美国全力援助英国则没有太大的困难。
必须要援助英国!让英国避免被灭亡的命运!英国如果也垮了,世界会怎么样?英国在非洲、亚洲、澳洲的殖民地都会被辽德联盟瓜分,那么,亚、欧、非、澳这四大洲都会落入辽德联盟的手里,接下来呢?接下来的局势让罗斯福总统光是想一想都要出冷汗了。也许,希特勒和张学良到时候真的会满足了,但是,美国现在又凭什么相信希特勒和张学良吞并了四大洲后会满足?把自己的国家安全寄托在幻想和潜在敌人的“仁慈”上,这跟自杀没区别,罗斯福总统和美国的高层决策者们是不可能做出那么愚蠢的事情的。可以设想一下,假如美国继续苟且偷生、妥协退让,坐视德国灭亡英国,坐视辽德联盟瓜分四大洲,然后,希特勒再理直气壮地声称“加拿大是第三帝国的领土,因为加拿大以前是英国的自治领,英国臣服德国后,加拿大自然就是德国的领土了,所以德国军队必须开进加拿大”,哪怕希特勒信誓旦旦地声称“德军开进加拿大只是为了收复领土,绝不是为了对付美国”,美国到时候面对这个要求,能答应吗?能让百万德军开上北美洲大陆吗?能让美国本土彻底暴露在德军的攻击兵锋前吗?这跟主动把自己的心脏贴到别人的枪口上有什么区别?到最后,希特勒背信弃义地翻脸并进攻美国,美国灭亡了,美国人去哪里喊冤?找上帝投诉希特勒吗?所以,美国即便一退再退,跟德国开战也根本就是不可避免的。美国此时绝不能在北美大陆上对大西洋对岸的欧洲隔岸观火,绝不能对英国袖手旁观、置之不理。美国如果在这个时候还像鸵鸟那样把脑袋埋在沙子里,等同于坐以待毙!等同于自寻灭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援助英国已是定论,即便马上就会导致美国和德国之间的战争,美国仍然要援助英国,罗斯福总统对这这一点没有什么疑问,他现在最大的疑问就是:北华在干什么?张学良在想什么?
北华跟德国的结盟已经是公开的事实,并且,辽德联盟并一起对外开战实际上是很有利于北华的。比如,辽德联手打垮了苏联,德国只是分到了占全苏联四分之一的东欧地区,而足足占全苏联四分之三的北亚和中亚都被北华吞并了,而在苏联战争中,德国耗费的力量要比北华大得多,因为苏联的核心是东欧,三分之二的苏军都在东欧与德军作战,北华在苏联战争中出力比德国少,收获比德国大,占了非常大的便宜。而现在,双方联手对英国开战,北华仍然是会占很大便宜的。英国本土在欧洲,但英国却有大片殖民地在亚洲,在北华的家门口。自然而然,英国此时会把绝大部分的力量都用来保护本土,海外殖民地自然是兵力防御空虚,德国在欧洲打英国本土肯定还是有困难的,北华在英国背后捅刀子则不费吹灰之力,不需要费多大力气,也不需要付出多大代价,北华就能轻而易举地把英国以及法国、荷兰在亚洲的殖民地都收入囊中。但是,罗斯福总统的疑惑来了:为什么张学良到现在都没有动手?
这确实让罗斯福总统感到很迷惑,他猜测,张学良可能是故技重施,就像他在苏联战争开始时那样,一开始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从而麻痹对手,然后再打对手一个出其不意。但这个理由根本就说不通,因为英国现在已经极其虚弱,已经没有力量对北华造成太大威胁,张学良如果想打英国,根本就不需要搞这些虚虚实实的东西,直接下手就行了。但他就是没有下手,甚至面对德国主动送到他嘴边的法国殖民地和荷兰殖民地,他都视若无睹。罗斯福总统不得不改变思路:难道张学良真的无意跟英国开战?难道张学良真的已经满足了?但这个猜测还是说不通,英国跟中国的积怨虽然没有中日、中苏(中俄)那么深,但中国肯定是很厌恶甚至是很仇恨英国的。如今有这么一个大好机会可以报复英国并且还能再次获得辽阔的新领土,张学良却就是不动心,这实在太令人费解了。
罗斯福总统知道,自己绝不能小看张学良。这个中国的二号领导人在十几年前继承他父亲的基业时还不到三十岁,短短十来年时间,张学良以他父亲遗留给他的东北四省为基础,竟然取得今日这番如此辉煌的成就,这个堪称奇迹的过程,足以说明张学良不是一个简单人。罗斯福总统想揣测张学良的想法,肯定不能靠情报资料,只能靠他的政治嗅觉和因为丰富履历而形成的察言观色的判断力。张学良是什么样的人呢?罗斯福总统其实对张学良有着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张学良是一个“无师自通”的战略家、军事家、政治家,虽然张学良从来没有受到过这方面的培养,但他似乎就是这几个领域的天才,天生就具备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高超的军事思想、高明的政治手段,拥有了这几方面的超人能力,再加上谦虚、谨慎、包容、开明等优点,同时没有刚愎自用、骄傲自大、独断专行、固执己见等领导人最容易有的缺点,那么张学良确实堪称是一个能与亚历山大大帝并肩的杰出统帅。亚历山大大帝十八岁随父出征,二十岁继承王位,在这之后的十三年里,这位年轻的皇帝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三大文明古国,打赢了四场震古烁今的战争,使得马其顿帝国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张学良也一样,十六岁随父出征,二十八岁继承权位,而在这之后的十四年里,他虽然没有让自己成为中国的最高统治者,但却征服了日本,灭亡了苏联,使得积弱百年的中国重新成为了亚洲的主宰。
张学良不是战争狂人,在这一点上,他比希特勒高明很多。这是罗斯福总统最新对张学良的评价。如果张学良是希特勒那种崇尚武力扩张、穷兵黩武的好战者,那么他此时肯定已经跟着德国继续打这场世界大战了。张学良能够忍住面前的这些诱惑,已经说明他确实是很了不起的。张学良为什么要忍住面前这些唾手可得的巨大诱惑呢?罗斯福总统觉得自己已经有答案了。是张学良的理智,克服了他的冲动。他不对英国开战,是因为他很清楚,英国背后站着美国。另外,罗斯福总统有一种感觉:张学良对吞并半个世界并不感兴趣,他只希望他的祖国变得更加强大。张学良跟希特勒的区别,这好像投资,三倍的收入、一倍的风险,张学良会干,希特勒也会干;十倍的收入、五倍的风险,张学良就不干了,而希特勒照样干。张学良的胃口比希特勒小,同时也没有希特勒的赌徒性格。这是两人间一个非常重要的差别。
罗斯福总统决定全力援助英国,甚至不惜要让美国跟英国并肩作战,张学良肯定也已经想到这一点了。而张学良并不是一个狂妄自大的人,他很清楚美国的国力,所以他才没有参加这场瓜分世界的盛宴。说到底,张学良是因为忌惮美国。这是罗斯福总统反复思考后的结论。想明白这一点后,罗斯福总统不但没有轻视张学良或因为张学良畏惧自己而产生一丝自鸣得意,而是更加佩服张学良了。能够为了避免长远的危险而舍弃眼前的诱惑,这确实是很不简单啊!罗斯福总统感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既然张学良忌惮美国,所以没有参战,那事情就好办多了。但是,罗斯福总统也不能或者说是不敢相信张学良会一直“克制”下去,毕竟,他面前的诱惑实在太大了!万一他克制不住,不顾北华跟美国开战的弊端,孤注一掷、铤而走险,那罗斯福总统就又一次失算了。在经过多次失算后,罗斯福总统不敢再冒险。眼下,他已经拿捏住了张学良的心理。前阵子,张学良派来一个商业代表团,旁敲侧击地试探美国的态度,这件事,一方面确实说明了张学良忌惮美国,一方面也说明了张学良面对眼前的诱惑而有些心动。那么,此时的张学良是非常矛盾的,他既想吞下嘴边的这些肥肉,又不想跟美国开战。
其实反过来,北华忌惮美国,美国又何尝不忌惮北华?光是一个德国,就注定要让美国付出巨大代价了,如果再加上北华,那么美国为打赢战争而付出的代价甚至都有可能彻底跌破美国人的承受极限。因此,美国不能只是“吓住”北华,也要拿出甜头来“稳住”北华。
经过深邃的思考后,罗斯福总统的脑子里已经出现了一条脉路清晰的战略对策:英国,肯定要援助,德国,肯定要击败,美国必须援助英国甚至跟英国并肩作战地打败德国;北华,则必须要稳住,必须稳住北华不参加战争。一旦北华也参加战争,美英的处境就雪上加霜了。美英同盟对德国和北华同时开战是不明智的,唯一的途径,就是集中力量打败德国,而在这之前要先稳住北华,不能让北华也参战,等德国失败后,北华孤掌难鸣,世界自然就和平了。
“乔治!”罗斯福总统对门外喊道,“让赫尔(国务卿)来一趟!另外,再立刻以我的私人名义给丘吉尔首相发去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