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节欧洲霸主(第2 / 3页)
十、法国政府不得承认或支持“自由法国”等其他非法的法国政权。
客观上讲,德国的这十项主要条件不算太苛刻,但也谈不上宽松,不过好歹让法国人有了个下台的台阶。如果签署这个条约,法国不算是德国的仆从国,但成为了德国的保护国,虽然保住了主权,但也丧失了一部分的国家利益。本来法国方面还想讨价还价的,但德国方面已经很不耐烦了,急于解决英国的德国不想再在法国身上浪费时间,况且,此时的法国完全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在德国的威逼恐吓下,只能签署这个屈辱的条约。在签约地点上,希特勒非常的别出心裁。一贯古板严肃的德国人难得地“幽默”了一把,但对法国人来说却是不折不扣的“黑色幽默”:法国签署投降条约的地点在贡比涅森林里的一块空地上,这是德国在1918年11月11日战败时向法国签署投降条约的地方,而法国签署投降条约的场合则安排在一节火车厢里,这节火车厢正是德国当初向法国签署投降条约的场合,并且这节火车厢已经被法国人当成“胜利纪念品”而放进了博物馆里,希特勒派人从法国的博物馆里拖出这节车厢,并放回贡比涅森林的那块空地上,完全再现了当年德国向法国签署投降条约的场面。忍着屈辱的泪水,法国代表查理亨茨格上将在停战协定(也就是投降书)上签了字。
退出战争并成为“中立国”后的法国变为德国对付英国的有力工具,虽然法军没有协同德军对英作战,但法国的地理优势、矿产资源、农产品、工业设备、裁军后的军械武器(包括大量的飞机、坦克、火炮)以及法国海军都被德国全面利用。有了法国,德国海军彻底不会再被英国封锁在本土了。法国境内,德国大军云集,准备展开对英国的本土攻击,德国陆海空三军都在法国和低地三国内争分夺秒地修建军事基地,而英国此时只能靠海军和空军来捍卫本土,英吉利海峡上空,德国空军和英国空军展开规模空前的搏杀,以争夺英国制空权,德国海军的潜艇(包括300多艘德国潜艇、100多艘意大利潜艇、100多艘法国潜艇)也开始不断击沉英国的商船货轮,五百多艘潜艇对英国本土展开无限制潜艇战,破坏力可想而知;德国还使用运输潜艇和运输机,继续给爱尔兰秘密地运输武器弹药和军事人员,帮助爱尔兰建立强大的军队,让爱尔兰成为德国对付英国的一柄利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五月份的时候,德国向南欧展开进军。
希特勒之所以下达对南欧的进攻,绝不是放弃对英国的攻击,而是基于三方面的考虑:首先,进攻英国本土主要是海军和空军的事情,陆军撑死了出动100万军队也就绰绰有余了,毕竟英国陆军的精华此时都在德军的战俘营里削土豆皮,而德国陆军现在足足有五百多万兵力,大量的兵力没地方用,所以德国陆军抽调几十万兵力并在空军一小部分飞机的协助下对南欧展开进攻并不会影响德国对英国本土的攻击;其次,如果德军一时半会拿不下英国本土,那么只能采取间接打击的办法,也就是占领英国的殖民地,或截断英国本土与英国殖民地之间的联系,从而困死英国,所以,德军要做好对非洲的战争准备,北非和苏伊士运河如果落在德军手里,英国就丧失了与亚非澳三大洲殖民地的联系,这对英国的打击是致命的,另外,德国也能在海洋上与北华取得联系,从而刺激北华加入战争。而这样的话,德国想要打北非,肯定先要拿下南欧;第三,意大利是德国的主要盟友之一,但在苏联战争中,死伤了十几万人的意大利并没有捞到太多的好处(虽然意军在苏联战争中战果平庸),这已经让墨索里尼和意大利高层在背后有些不满了,所以德国为了安抚意大利等盟友,必须要给它们一些甜头。南欧是德国当初许诺要瓜分给意大利等仆从国的地盘,德国此时自然要言而有信。
德国拿下东欧花了一年零八个月,拿下北欧只花了一星期,拿下西欧则花了一个半月,眼下拿下南欧仍然是动作神速,半个月而已。南欧主要是三个国家:南斯拉夫、希腊、阿尔巴尼亚。希腊是亲德国家,因此德国展开拉拢后,希腊立刻投入了德国的怀抱(历史上希腊本来想加入德国阵营的,结果意大利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了希腊一顿,迫使希腊加入了同盟国阵营);阿尔巴尼亚是个弹丸小国,完全不足为虑;南斯拉夫是多个民族强行组合成的国家,内部民族矛盾非常尖锐,不同民族互相仇杀,整个国家处于分崩离析的边缘,同样不足为虑。
以行军的方式,德国不费吹灰之力地拿下了南欧三国,希腊成为德国阵营里的新成员,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则被德国跟几个仆从国给灭亡瓜分了。
苏联战争结束后,乌克兰、罗马尼亚、芬兰、波兰、波罗的海三国都在苏联的尸体上分了一杯羹,意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亚、西班牙、葡萄牙这五国跟原苏联并不接壤,所以没有分到新领土。此时,德国为了安抚这几个伙伴国家,因此便把南欧分给了它们。当然了,德国自己也要在南欧进行扩张。德国把南斯拉夫的最西北部纳入了德国版图,使得德国获得了在地中海的出海口,这是非常宝贵的一个战略利益;匈牙利也在南斯拉夫北部分到了一块新领土,从而使得原本是内陆国的匈牙利也获得了在地中海的宝贵出海口;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都分到了南斯拉夫中部的“长条状”新领土,使得这两国横跨黑海和地中海,也在地中海获得了宝贵的出海口;意大利得到了很早之前就垂涎三尺的阿尔巴尼亚,同时分到了南斯拉夫中南部的一块土地,刚刚加入德国阵营的希腊分到了南斯拉夫南部的一块土地。说到底,南斯拉夫地区民族问题尖锐、社会动荡、经济落后,资源也不是特别丰富,本来没什么油水,但南斯拉夫拥有通往地中海的出海口,所以这是德国、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在瓜分南斯拉夫的过程中得到的真正好处,这四国通过瓜分南斯拉夫得到了地中海的出海口,特别是匈牙利,兴奋得更加是举国欢腾,对于一个内陆国来说,没有什么比出海口更宝贵的了(颇为讽刺的是,当初德国就是借口保护阿尔巴尼亚而对意大利下手,但此时却又把阿尔巴尼亚分给了意大利)。
希特勒拉拢人心的办法确实非常有效,瓜分南欧地区使得意大利、匈牙利等国对德国更加死心塌地了,原本对德国的稍许不满也都烟消云散了,墨索里尼在尝到甜头后对希特勒唯马首是瞻。当然了,南斯拉夫也不是一块肥肉,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解放军”随即在南斯拉夫的山林地区展开游击战,让瓜分了南斯拉夫的几国都头疼不已,不得不抽调大批兵力围剿那些无孔不入的游击队。
在瓜分南欧的过程中,希特勒接受了商震的提议,出动空降兵和精锐部队,控制了希腊的克里特岛和地中海中部的马耳他群岛,把这两个地理位置至关重要的岛屿建设成了德军在地中海内的“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以及欧洲与北非之间的海上运输中转站,同时在这两个地方修建基地的德国空军,飞机可以覆盖整个地中海,为德军接下来进军北非奠定了基础。
截止1942年的夏天,整个欧洲除了瑞士、英国、爱尔兰、冰岛,其余地区都已被德国所控制,要么是德国的领土,要么是德国的仆从国或保护国,并且爱尔兰还跟德国暗通曲款。德国彻底独霸欧洲大陆,除了瑞士这个永久的中立国。瑞士在被德国四面包围的情况下虽然调动了四十万大军来防备德国,但也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允许德国使用瑞士的交通网等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这里需要指明一点的是:“仆从国”和“保护国”是两个概念,仆从国是完全听命于宗主国,军队也要跟着宗主国军队一起打仗;保护国是在解除武装后被纳入宗主国势力范围圈内的“中立国”,基本没有军队,军队也不需要跟着宗主国军队一起打仗。如果宗主国被打败了,仆从国因为曾经为虎作伥也要被秋后算账,保护国则不会被追究责任。比如此时的意大利、芬兰、西班牙、罗马尼亚等国就是德国的仆从国,而瑞典、丹麦、法国、荷兰等国就是德国的保护国。
德国此时的成就在欧洲历史上确实是史无前例,就连拿破仑都未曾达到希特勒的地步。在北华高层里,希特勒得到了一个很恰如其分的外号:“欧洲的秦始皇”。
对于北华的拉拢,德国几乎是下足了血本,虽然张学良已经坚定决心不跟德国继续打世界大战了,但北华军政高层里的很多人都动心了。“跟德国继续联手,消灭英国!”这已经是北华军里的一个越来越响亮的呼声,不少高层将领也都赞同这一点。对此,张学良声称“我们的国土已经足够辽阔了,我们接下来的任务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让全国百姓都过上富裕的生活。切记,国虽大,好战必亡!”
因为张学良的巨大威望,所以这个求战的声音暂时被勉强压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