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节新的战争(1)(第2 / 3页)
“我没有任何夸大其词。”韦维尔上将真挚地道,“我是帝国的军人,为了捍卫帝国的荣耀和利益,我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前线,所以我绝不会干出因为自己胆小畏战而找各种借口这么可耻的事情。首相阁下,我们大英帝国虽然疆域辽阔,但我们本土人口并不多,这是我们最大的弱点,也是我们殖民地体系存在各种不安定因素的根本原因。如果我们有一亿人口,那我们的情况会大大好转。首相阁下,是否能在殖民地里征兵,这是国际上公认的殖民地是否稳固的一个重要识别标准。我们兵力不足,在缅甸,我们宁可千里迢迢地从印度调来锡克族的士兵维持当地治安,也不敢招募当地的缅甸人,还有,缅甸警察算是最让我们信任的缅甸武装力量了,但他们的枪膛里却被我们硬性规定只能有两颗子弹。对此,我们公开的说法是为了防止训练不足的警员乱开枪误伤平民。但实际上,真实原因让我们有苦难言。因为我们只能给缅甸警察一人两颗子弹,如果给他们一人五颗子弹,缅甸马上就会变成一八五七年的印度。”
丘吉尔脸上仅存的信心也变得疲惫了下来,他当然相信韦维尔上将的描述。一八五七年的印度,爆发了一场有十分之一印度人参加的大起义,起义持续了整整两年。八十多年前的印度人就对英国人充满了如此强烈的反抗怒火,更何况是今天呢?是的,靠着印度,英国确实能取得跟北华开战的人口优势,但是,这个优势又是一个巨大的祸患。因为英国对印度地区的统治是非常不稳定的,英属印度就是一个巨大的火药桶,一旦被辽英战争的战火点燃,那么英国人自己就会被炸得粉身碎骨。前面是百万北华军,后方是随时都会爆发大起义的四亿印度人,这场战争还怎么打?英国如果武装组建印度军队,那简直就是自掘坟墓。特别是,印度人看到英国人跟北华军打成一团,而他们自己手里又有枪,必然会刺激他们的反抗行动,北华暗中再跟印度人勾结一下,印度人不反才怪。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沉默了半晌后,“本土能给印度提供一百五十万军队吗?”首相望向布鲁克上将。
“起码需要半年。”布鲁克上将回答道,“虽然我们已经准备了百万军队,但这是给德国人准备的,再组建百万军队可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如果首相您打算为了去远东对付北华军而宁愿让我们的本土陷入空虚中,我现在就可以向韦维尔将军提供他所需要的一百五十万军队,保证让印度固若金汤,但作为代价,我们的本土防御就会脆弱得像一张纸。”言语间,布鲁克上将隐隐已经有了一丝讥讽的味道。
丘吉尔默然不说话,只是闷闷地抽着雪茄。
“首相阁下,印度很重要,香港也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本土。”布鲁克上将劝诫道,“本土沦陷了,我们的海外殖民地即便毫发无损,也毫无意义了,我们总不能把白金汉宫搬到香港或德里吧?德国人已经在磨刀霍霍,在这个时候,稳定住北华是当务之急,我们不能陷入两线作战。牺牲一个香港,能换来我们在远东殖民地的安全,我认为是值得的。”
“哼!”丘吉尔仍然极不甘心,“魔鬼的胃口是贪得无厌的!是得寸进尺的!北华现在索要一个香港,那么,张学良就会被喂饱了吗?他下一步再要新加坡怎么办?”
“首相阁下,您的忧虑也是有道理的。但,香港不同于新加坡,香港毕竟以前是中国的领土,不但关系到中国的利益,还关系到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现在的中国人就像德国人,一开始都是又穷又弱,但现在却都崛起昌盛了起来,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跟德国人是一样的,都极度膨胀,他们已经认为自己是世界第一大国,在这种情况下,香港被我们继续拥有着是他们难以接受的,被他们视为耻辱。首相阁下,您说得对,中国人是暴发户,德国人其实也是暴发户,而暴发户有个共同点,就是心胸狭隘,以前谁欺负过他,他就会睚眦必报。所以,我们必须要有限地忍让。香港还给中国人,如果换来远东的安定,那就是值得的,如果张学良接下来的得寸进尺,继续跟我们索要好处,那我们就别无选择,已经仁至义尽的我们只能用武力来维护我们的利益了。”布鲁克上将的语气堪称苦口婆心。
“照你的意思,把香港还给中国人,是一个赌注。”
“是赌注,但值得我们试一试。”
丘吉尔想了想后,一脸厌恶和不情愿地道:“让我再想想吧!”
尽管丘吉尔仍然不情愿、不甘心,但迫于英国此时并不乐观的局势,英方还是在谈判桌上开始松口让步了。关于中方提出的五个条件,英方表示“局部接受”。
一、放人。这一点,英方表示接受,港督当局在2月1日这天释放了所有被驻港英军和香港警察所逮捕关押的香港民众。这些遭到凌云之志的香港爱国人士在出狱时受到了香港各界英雄式的热烈欢迎,现场所有人都热泪盈眶地欢呼“张将军万岁”,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张学良和北华政府的强硬态度迫使英方开始让步了。祖国作为强大后盾,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二、惩凶。这一点,英方表示局部接受,镇压游行时开枪的英方人员以及下令开枪的英方官员暂时停职,但不逮捕拘押,也不会交给中方审判处理,港督杨慕琦仍然是香港总督。
三、道歉。这一点,英方也是局部接受,表示由港督当局向香港民众公开道歉,英国政府不会向中国政府公开道歉。
四、赔偿。这一点,英方全面接受。
五、主权。这一点,英方全面不接受,认为香港主权归属问题仍然是搁置待议。
虽说英国人已经非常难得地低下了“高傲的头颅”,并且国民政府也有意就此息事宁人,毕竟这已经是难得的“外交胜利”了,但北华方面全盘拒绝英方修改后的条件,原先的五个条件仍然一个字都不改,特别是第五项的“主权问题”,要求英国政府立刻无条件把香港主权归还给中国。
面对北华方面的强硬,英方深感恼羞成怒,伦敦的很多军政高层和鹰派官员都认为“大英帝国已经仁至义尽,已经为了顾全大局而牺牲了自己的利益,但北华却如此地‘不识抬举’,丝毫不给大英帝国‘面子’,实在是令人忍无可忍”。因此,谈判再次闹僵了。
2月5日,北华方面下达通牒,要求英国政府必须在2月14日之前全面接受五项条件,因为2月14日是1942年(农历壬午年)的除夕,北华方面希望让香港民众以正式的中国人的身份过上这个壬午年的春节。
对此,英国方面迟迟不予理睬,但是却从英属印度、新加坡、马来亚等地公然用军舰向香港输送兵员和武器。中英之间的气氛再度剑拔弩张。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乌拉尔山脉。
这道山脉既是亚欧两大洲的分界线,也是中德两大国的国界线,最北延伸至北冰洋的喀拉海(新地岛属于德国),最南延伸至中国、德国、哈萨克斯坦三国的交界点,再往南就是乌拉尔河和里海了。乌拉尔山脉以西,是德国的东欧新领土,以东是中国(北华)的北亚,在山脉东部的两座大城市,叶卡捷琳堡和车里雅宾斯克已经被改名为“中山市”和“雨亭市”,分别用来纪念“中华民国之父”孙中山先生和“东北之父”张作霖大元帅,而更往东的鄂木斯克已经被改名为“中正市”,取于蒋介石的名字,算是张学良“讨好”蒋介石的一个手段。在原苏联时期,乌拉尔山脉完全在原苏联境内,所以肯定是属于原苏联,但现在,它成了中德两国的国界线,所以归属问题就有了小小的麻烦。不过,辽德关系非常亲密,当然不会为了这道山脉而翻脸,双方规定山脉西部属于德国,山脉东部属于中国,两国分界线是这道山脉的中分线。在乌拉尔山脉上,每隔几十米或几百米便竖立着一块石碑,西面用德语写着“大德意志帝国”,东面用汉语写着“中华民国”,但由于辽德亲密关系,所以石碑和石碑之间没有拉上铁丝网。另一方面,乌拉尔山脉地区是辽德双方最荒僻、最边陲的地方,山脉两侧几十公里范围内几乎没有居民,所以不存在越境偷渡问题,山脉上只有双方的边防军。国界线的西面,每十公里就有德军一个排,国界线的东面,每十公里也有北华军一个排。双方巡逻的边防军士兵就在十几米的距离上走动着,虽然双方的军规都规定不可以与对面的外国军人交谈,更加不可以跨过国境线来回走动,但这个规定其实在乌拉尔山脉这里基本没有得到真正的执行。在这个荒无人烟的鬼地方,对于其中一方的边防军士兵来说,除了自己之外的活人就是对面的边防军了,再加上辽德关系亲密,因此双方士兵在同样的孤独之下,经常聚在一起,连比带划地聊天或开玩笑,互相递香烟,甚至还跨过国界线到对面的边防哨所里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