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我的东北军2之龙战于野 > 第426节会见希特勒

第426节会见希特勒(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元旦第三天,张学良便乘坐专列通过西伯利亚铁路线踏上了去德国的旅程。从沈阳到柏林,几乎是从亚欧大陆最东部到最西部,直线距离就超过一万公里,乘飞机固然是最快的,但安全性是最低的,乘军舰固然又安全又舒适,但速度是最慢的,毕竟人家威廉二世的葬礼也不能一直推迟下去,想来想去,张学良还是选择了乘火车,虽然他老爹就是死在了火车上。

苏联战争结束后,中国和德国的领土全面接壤,两国的国界线也是亚欧两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既是中国最西部的疆域,也是德国最东部的疆域。两个关系亲密的陆地大国背靠背了,全力修建陆地通道自然是当务之急。好在之前领土横跨亚欧两大洲的苏联已经修好了现成的铁路线,虽然在战争期间被毁坏得千疮百孔,但在一番修修补补后,辽德之间实现全面的铁路畅通也已经水到渠成。现在从沈阳到柏林,共有两条铁路主干线,基础是原先的苏联铁路线(西伯利亚铁路线占其中四分之三),一条是沈阳向北,经过海参崴、伯力后向西,沿途经过外东北、贝加尔湖、新西伯利亚、鄂木斯克、叶卡捷琳堡或车里雅宾斯克,通过乌拉尔山脉,进入德国领土,同时也进入了欧洲,接着再经过莫斯科、明斯克、华沙,最终抵达柏林;另一条是沈阳向西,沿途经过北京、太原、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穿过整个中亚,通过乌拉尔河,进入德国领土,同时也进入欧洲,接着经过希特勒格勒(原来的斯大林格勒)、基辅、布达佩斯、布拉格,最终抵达柏林。这两条路线其实差不多长,都达到13000多公里,全程横跨9个时区,单程一趟最快也需要12天时间。“沈阳-柏林”是世界上最长也是最壮观的铁路线。当然了,苏联已经灭亡,并且辽德之间的铁路网是在原苏联铁路网的基础上进行扩大和延伸的,规模更加巨大,所以不再叫做“西伯利亚铁路线”,而称为“亚欧铁路线”。

其实,光是在原苏联铁路线的基础上进行修修补补,并不能满足辽德之间的运输需求。北华政府和德国政府在磋商后,共同拿出10亿美元的巨额资金,对亚欧铁路线进行全面的扩大和加强,把原苏联铁路网、北华铁路网、德国铁路网、东欧中欧各国铁路网彻底连起来,最终实现“从亚洲最东部的海参崴到欧洲最西部的直布罗陀都有铁路直达”,这项庞大的工程预计要额外再修建五千公里长的铁路,把原先铁路网的很多地方都连起来,同时还要修建几千公里的公路以及几百个大型桥梁、大型隧道、大型涵洞等交通设施。整个工程需要两年。建成之后,亚欧铁路线每年的运输总量将超过4亿吨,辽德之间的物资贸易总量将会翻三倍,并且这张巨大的铁路网对东亚、中亚、北亚同欧洲的商业贸易也会起到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同时在军事上的意义和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整个工程代号“丝绸之路”,是张学良的主意。(作为参照对比,后世中国的全国铁路网在2001年的运输总量约为20亿吨)。

长途漫漫,张学良在亚欧铁路线上颠簸的这十来天里,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要不要跟着德国继续打世界大战?

北华打日本,只是为了消除这头东洋恶狼对中国的威胁,实际上,日本很穷,打败日本也没有多少油水利益;北华打苏联,一方面是为了彻底消除这头北极熊对中国北方的威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利益,打败了苏联,北华和整个中国都获得了巨大的好处;跟英法以及英法背后的美国开战,则只能说是为了利益了,因为按照中国此时的国势和国力,美英法已经无法对中国造成太大的威胁,未来的世界格局极可能是几个大国互相牵制,保持世界的平衡,但英法两国拥有辽阔的殖民地,打完这两国,油水跟打完苏联一样丰厚。希特勒对亚洲不感兴趣,德国的利益也不在亚洲,所以辽德合伙打败英法,英法在亚洲的殖民地肯定都会划分给中国,东南亚、南亚、西南亚...甚至是非洲东部沿海地区和澳洲...别的不说,张学良对中东地区的石油和南非的金矿钻石矿就非常感兴趣,如果控制了世界油库和世界金库,那未来中国就会彻底雄立于全球。石油在我手里,黄金和钻石又在我手里,谁敢不听我的话?张学良都想象得出来,未来的中国牛气哄哄地傲视全球,哪个国家不听话?石油封锁!经济制裁!

不过,中东和南非都是英国人的地盘,想要得到这两个地方,除了战争,别无他法。

张学良并不畏惧英法,这两个声名狼藉的西方传统强盗已经横行世界上百年,当初靠着巨舰大炮和走私鸦片才换来了今日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遍布全球的殖民地,时至今日,英法明显在正在衰退,这两个第二代全球性列强就像第一代全球性列强西班牙、葡萄牙那样,国势日益衰微。打仗,北华加上德国,肯定打得过英法,并且英法在历史上也欠中国不少债,正好连本带利地收回来,但是,英法不可怕,英法背后的美国才可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美国高层不是傻子,辽德瓜分苏联就已经让美国隐隐有些警觉提防了,要不是辽德封锁了苏联的全部出海口和对外通道,美国也不是不可能暗中援助苏联,因为没办法援助苏联,所以美国才生米煮成熟饭地看着辽德灭亡和瓜分苏联。唇亡齿寒的道理,罗斯福总统不可能不清楚,辽德打英法,美国肯定坐不住,英法完了,美国就是孤家寡人一个,而辽德基本上已经控制了大半个地球,美国再怎么强大,美国高层也不可能不心慌。辽德消灭苏联和打败英法的过程也是辽德不断强大的过程。辽德消灭苏联,实力暴涨,若再消灭英法,实力会再次暴涨,到时候,美国很有可能都不是对手。因为那时候的辽德已经控制了亚欧非澳四大洲,美国仅仅靠着一个北美洲,怎么拼得过拥有四大洲的辽德?

综上所述,辽德跟英法开战,美国插手的可能性极高,几乎是100%,美国直接参战的可能性也非常高,这一点已经不需要有所怀疑,也不能存在自欺欺人和自我安慰的侥幸心理。

同英法开战,是一件高利润与高风险并存的事情。

虽说美国也没有能力彻底灭了北华或中国,但张学良万万不希望战火会烧到中国本土,美国的海军是非常强大的,一旦北华军在太平洋上失去了岛链防线,那么美军就可以直接在中国辽阔的海岸线上随意登陆,B-29也会对中国的大型城市进行狂轰滥炸,想想历史上东京大轰炸时日本人的惨样,张学良就不寒而栗,如果沈阳或南京变成那个样子,那上百万的同胞就会因为张学良此时的鲁莽而葬身火海,最重要的是,如果B-29再扔下那种终极武器,那张学良就会成为中国的希特勒或东条英机,永远地遗臭万年。

张学良此时的纠结心理就像一个赌徒:已经赢了一大笔钱,接下来要不要继续下注呢?下注的结果,要么是能赢得双倍的钱,要么是彻底输光。张学良想起后世网络上一个心理题:你的面前有两个按钮,左边这个按下去会100%获得100万,右边这个按下去会有50%的概率获得1000万,但也有50%的概率会一分钱都没有,只能按一次。你会按哪个?左还是右?

选哪个?张学良非常举棋不定,他想了想,还是看看希特勒的态度再说吧!临走之前,泰国和香港的问题又让张学良焦头烂额,他都暂时搁在一边,等回来时再说。

满腹思绪中,专列已经通过了亚欧分界线,进入了欧洲境内,也是德国境内。

经过苏联战争,欧洲此时的局势和各国政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苏联在苏联战争爆发时共有12个加盟国: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中亚五国、外高加索三国、摩尔达维亚。原本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是在1940年6月份被苏联强行吞并的,但因为历史发生改变,所以这三国保住了主权,并且因为苏联入侵芬兰以及露出对自身的领土野心而彻底倒向了德国。德国方面,德国在战前以及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此时共有12个仆从国,分别是:意大利、芬兰、波兰、乌克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西班牙、葡萄牙、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作为这个欧洲联盟的老大哥,德国在打败苏联后不但让自己和北华赚得盆满钵翻,也分出了不少好处给这些仆从国;乌克兰得到独立,乌克兰和罗马尼亚之间的摩尔达维亚被瓜分给了罗马尼亚;芬兰国界线全面向东推移,领土翻了一倍;波兰的国界线也向东推移,分到了一大块领土,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这三国本身都是弹丸小国,但也都分到了一小块领土,而意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亚、西班牙、葡萄牙这五国跟原苏联并不接壤,所以没有分到领土,但在资源方面得到了补偿,德国许诺在德国新领土内划分一些油田矿场租借给这五个国家,同时德国还许诺以后把南欧地区瓜分给这五国。自然而然,德国虽然吃得满嘴流油,但没有吃独食,所以众多仆从国都皆大欢喜。

苏联灭亡了,它的12个加盟国也迎来了不同的命运:乌克兰独立了,摩尔达维亚被罗马尼亚吞并了,中亚五国投靠了北华(哈萨克斯坦最西北部、在乌拉尔河以西的领土被北华分给了德国,这片领土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外高加索三国被吞并(阿塞拜疆被伊朗吞并,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被土耳其吞并),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则随着苏联的灭亡而同样不复存在。

德国此时的领土总面积达到420万,本土70万,东欧新领土350万。苏联东欧地区总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德国直接吞并了350万,剩下的150万里除了乌克兰独立的60万,其余的90万都分给了芬兰、波兰、罗马尼亚、波罗的海三国。这使得德国的版图十分怪异,再次出现了“飞地”。战前,因为但泽地区属于波兰,德国的东普鲁士地区跟德意志本土互不相连,现在,波兰把但泽地区转交给了德国,东普鲁士和德意志本土连成了一片,但德国的东欧新领土又成了一块更大的飞地,因为德国本土和东欧新领土之间也互不相连,中间隔着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乌克兰,好在这四国都是德国的铁杆盟友,所以德国控制东欧新领土也不困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