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节犹太人复国(第1 / 3页)
十一月底,结束度假的张学良回到沈阳,发现各方面的事务都被杨宇霆、张作相等军政高层们打理得井井有条。扫尾工作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这让沉浸在胜利喜悦里的北华高层们无不忙得焦头烂额,但正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虽然接下来的工作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但所有的军政高层无不干劲十足、精神抖擞,毕竟战争已经结束,中华民族已经彻底崛起并雄踞世界东方,成为全球一流的列强大国,这种空前的自豪感足以驱散高层们身心上的疲惫。
收殓和安葬阵亡官兵遗体、抚恤阵亡官兵家属、嘉奖立功官兵、安顿伤残官兵、整顿部队、清剿新领土里的抵抗分子、恢复和平时期的社会秩序和经济建设、移民到新领土以及对新领土的投资开发、在新领土内建立社会秩序和地方政府、利用战争的胜利和战果进行农工商等诸方面的发展、加强与新建仆从国的外交关系、扶植仆从国的经济发展并与其展开军事合作...这些多如牛毛的事务都被有条不紊地展开来。中国/北华此时的附属国共9个,分别是韩国、琉球、日本、伊朗以及中亚五国,从而构成了以中国/北华为核心的新的亚洲秩序。
经济和民生上的事情交给张作相、阎锡山等元老,张学良主要是解决军队方面的事情。在苏联战争期间,北华军基本没有扩军,仍然是100个陆军师和10个海军师,由于在战争结束后获得的新领土太辽阔了,所以北华军不进行裁军,仍然保持110个师的规模;协同北华军作战的日韩军则进行裁军,其实这是针对韩军的。韩国陆军原本共有51个师(1个近卫师和50个野战师),在苏联战争期间因为韩军表现不佳而被裁掉了20个师,只剩下31个,其中1个近卫师在首都汉城,另有10个师协助北华军驻守日本三岛,苏联战场上还有20个,既然战争已经结束了,韩军战斗力又差强人意,因此苏联战场上的韩军20个师都被裁撤掉,每人发一笔奖金后全部遣散回国,韩军只保留11个师,1个近卫师在首都,10个师在日本;日本陆军共1个师团(近卫师团)和24个旅团,近卫师团在首都东京,24个旅团则在苏联,对于这些充当雇佣军的日军,北华军可谓是“又爱又恨”,因为这些日军的战斗力非常强劲,是扫荡苏军残渣余孽的钢刀利器,但同时,这些日本人也不怎么老实,私下里有一些令人不放心的小动作,最后,日军的24个旅团被分成两部分,6个旅团回国,承担本土防卫任务,剩下的那18个旅团继续当雇佣军,配合北华军剿灭北亚和中亚境内的布尔什维克残余分子。
虽然原苏联境内的韩军被全部遣散回国,日军也削减了四分之一,但毕竟苏联已经正式亡国,斯大林也被辽德联盟公然处决,所以原苏联的抵抗组织已经彻底衰微,因此裁减了日韩军并不会影响北亚和中亚的稳定,况且,稳定这些地区还有北华的武警部队,二十万装备训练都跟正规军没有区别的武装警察也参加对苏联残余抵抗势力的围剿和对移民的保护。
北华的9个附属国都在北华的帮助下建立了现代化程度较高并且根据军事同盟条约而听从于北华的新式军队,除了日本和韩国,琉球有1个王室近卫团,中亚五国因为地广人稀,所以每国都建立了若干个旅,多者六七个,少者两三个,伊朗由于人口众多,因此在北华帮助下而建立的新式军队比较多,陆军达到33个师,包括3个王室近卫师和30个陆军野战师,总兵力约四十万。北华之所以让伊朗拥有如此庞大的军队,因为伊朗的东面和西面都是英国殖民地,伊朗军队可以用于牵制英军。当然,北华对伊朗的援助也不是免费的,伊朗境内的十几个大型油田都被东北石油集团获得了优惠开采权,由于控制了伊朗的石油工业,再加上北华又获得包括秋明在内的原苏联的产油区,因此北华在1941年的石油产量突破了2亿吨。
值得一提的是,苏联战争结束后,中德两国的领土已经完全接壤了,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就是中德两国的国界线(乌拉尔河也是亚欧分界线,是德国和哈萨克斯坦的国界线),不过在战争结束后,中德两国在工业原料上的贸易数额却降低到了战前的一半,虽然两国已经完全可以用陆上铁路网进行贸易,比起以前的航海运输,便捷程度大大提升,但德国此时在工业原料上基本已经能自给自足,高加索的油田和顿涅茨盆地的铁矿完全能满足德国的工业需求,德国此时跟北华进口的重点是橡胶和钨砂。
为了证明北华军的“和平诚意”,张学良下令:撤销北华陆军在苏联战争期间建立的三个军团、10个集团军、30个军,军队以“师”为单位地驻扎在辽阔的领土上和各附属国内,同时新建立13个军区:东北军区、华北军区、西北军区、新疆军区、西藏军区、蒙古军区、北亚军区、中亚军区、西南亚军区、南海军区(台湾、海南、澳门)、东海军区(琉球群岛)、北海军区(朝鲜半岛)、日本特别军区,部队分散在这13个军区内,由各军区司令统一管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北华军统帅部的人事也进行了轻微的调动:
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华军”并非张学良军队的正式名称,正式名称应该是“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北方边防军”,并且北防军只包括陆军和空军,不包括海军,北防陆军是全国陆军的一部分,北防空军也是全国空军的一部分,海军则是独立的一个整体,张学良的海军就是中国海军,所以,“北华军”这个军事概念包括一部分中国陆军、一部分中国空军、全部的中国海军。但因为张学良完全控制中国海军,所以中国海军约定俗成就是北华海军了。
北华军总司令张学良(上将),副总司令冯庸(上将),
总参谋长徐永昌(上将),副总参谋长蒋百里(中将);
陆军总司令杨宇霆(上将),副总司令于学忠(上将);总参谋长杨杰(上将);
空军总司令冯庸(上将),副总司令黄光锐(中将),总参谋长张惠长(中将);
海军总司令陈绍宽(上将),副总司令沈鸿烈(中将),总参谋长陈策(中将);
北华军的上将里,只有张学良是五颗星的特级上将,其余上将都是三颗星的二级上将,这倒不是张学良小气,而是张学良没有权力给他的将军们晋升上将军衔,那是军政部的权力。南京方面自然会在这方面进行若有若无的打压,毕竟,南京政府才是“正统”,如果中央军里只有几十个上将,而北华军却有几十个上将,那未免“有失体统”,所以才形成这种局面。
虽然世界大局看上去重新恢复了和平,但包括张学良在内的具有高瞻远瞩目光的政治家们、统帅们都已经察觉到了新的战争阴云,德国元首希特勒在苏联战争的巨大胜利后愈发欲壑难填、得陇望蜀,德国版图的扩大和国力的暴增使得德国军政界和民间都产生了很多“再次与英法一决雌雄,报上次世界大战之仇”的呼喊声,很多德国的军事家甚至都有这个看法,因为此时德国与英法开战,条件实在是太有利了,一来,德国拥有强大的盟友,二来,德国国力空前强盛,资源充足、军力雄厚,三来,德国彻底解决了苏联,不会再像上次世界大战那样陷入两线作战、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中。此时的德国国内,求战情绪可谓是“一片狂热”。
虽然张学良已经不想打仗了,但也没有让北华军“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北华军既没有裁军也没有放慢现代化建设进度。北华此时的重工业和军工业都极其发达,坦克和飞机的产量都突破了每月1000辆/架的大关,造船工业也已经颇有规模了。如果要把北华工业此时的发达程度说得更加透彻一点,那么还是数字最简洁明了:
历史上在二战期间(1939年-1945年),各主要交战国的坦克(包括使用坦克底盘的其他各种装甲车辆)总产量如下:
苏联:102000辆;美国:88500辆;德国:47000辆;
英国:29300辆;法国:3400辆;日本:4800辆;意大利:3200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