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节谍雾迷云(3)(第2 / 3页)
张学良也很关心这件事,德国人的黑豹虎式拿来就用虽然方便,但未免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中国本土科学家自主研制出了强大武器,比如夜视仪、直升机、碎甲弹、云爆弹、木头飞机…才是令人高兴的事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咱们中国人也不能老是捡现成,自己也要有拿得出手的成果。张学良在这件事上的眼光是非常长远的。在接到“第一辆实验性原型车已经出厂”的消息后,喜出望外的张学良决定亲自去看看。
8月15日上午,兴致勃勃的张学良在多名要员的陪同下来到虎石台坦克工厂。
试验场外,张学良惊奇地看着这辆原型车,在最初几秒钟内,他甚至有些哑然失笑,因为这辆“豹丙坦克”看上去甚至有些不伦不类,典型的德国苏联混血风格,看上去就像黑豹坦克和T-34坦克的“爱情结晶”,外表是苏联式的粗犷里混合着德国式的精密,内部是德国式的精密里混合着苏联式的粗犷。但也同事吸收了苏联坦克和德国坦克的优点,众所周知,混血儿一向是非常优秀的,人是这样,坦克也一样。
“少帅!”总工程师刘仙洲博士向张学良娓娓讲解道,“坦克的三打性能:火力、防御力、机动性,就像一个三角形,此增彼减,其中一个或两个角增大了,另外两个角或剩下的那个角必然减小,找到最佳的均衡点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另外,坦克在生产和实战上也存在两个分歧,一个是产量,一个是质量,质量越高的坦克注定是复杂而昂贵的,产量就会提不上去,而产量很高的坦克注定是工艺简单、做工粗糙的,质量也会下降。所以根本不存在火力强大、防御力也强大、机动性也优秀、产量又高、成本又低的完美坦克。在三大性能之间寻找平衡点是我们坦克设计师的责任,而在质量和数量之间寻找平衡点则是少帅您和将军们的决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张学良点点头:“德国人重质量轻数量,苏联人重数量轻质量,都走得太极端了,我们走中间路线,保证质量但也不苛求绝对,保证数量但也不牺牲过分质量。德国人的虎式坦克实在太夸张了,生产成本和生产工时都太高太长了,虽然一对一堪称世界第一,但战争肯定不是靠一对一来打赢的。”
刘仙洲赞同道:“是的,黑豹虎式虽然威力惊人,但成本却更加惊人。T-34每辆造价约为2.4万美元,我们的雪豹每辆造价3.5万美元,黑豹每辆造价却达到8万美元,虎式每辆更是达到15万美元以上。在建造工时上也是悬殊巨大,T-34需要8000工时,甚至能降低到4000个工时,雪豹是1.6万工时,黑豹却需要5万工时,虎式超过10万工时。德国人花费了十倍的成本和时间造好了一辆黑豹或虎式,苏联人却已经造好了超过十辆甚至二十辆的T-34。”
钟皎光补充道:“其实,苏联坦克的产量之所以这么高,还因为苏联政府已经不惜一切代价了,妇女和儿童都在工厂里加班加点,全国所有资源都优先服务军队和工厂,德国和我们则不需要这么拼老命。德国和我们的重工厂里,妇女比例不到1%,儿童几乎没有,而在苏联的重工厂里,妇女比例却超过40%。”
政务委员会副主席阎锡山笑哈哈道:“所以嘛,中庸之道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之道。德国人为质量而舍弃数量,苏联人为数量而舍弃质量,都是不行的,我们取其中而行之方为上策。”
张学良听了后打个哈哈,他知道阎锡山的人生准则就是“中庸哲学”。
商业部部长张景惠问道:“你们设计的这款新坦克,每辆成本是多少?”
刘仙洲回答道:“我们会控制在每辆4万美元以下。”
说话间,那辆坦克原型车已经在试验场内漂亮地完成了越野、攀爬等多项机动性测试,接着,坦克的炮管缓缓地转动,一点点地指向了试验场边的张学良等高层。
意外发生了。
张学良身边的高层里,一个人突然像见了鬼似的,闪电般跑到一边,因为跑得太急,还摔了个跟头,但他却不顾这种狼狈,爬起来继续跑。
所有人都莫名其妙地看着这个人:陆军总后勤部部长胡毓坤中将。
胡毓坤一口气从张学良身边跑到足足二十米外才感觉到气氛反常,并且他没有听到预料中的爆炸声和哀嚎惨叫声。如梦初醒的他猛地转过身来,随即意识到不妙,顿时脸色惨白,冷汗涔涔。
卫队团团长何世礼立刻护送着张学良等人离开,试验场边的舒国生则带着一队特工走出来,走向面如死灰的胡毓坤。
“胡部长,您刚才这是干什么?”舒国生笑眯眯地看着他,“突然间想练短跑了?还是腿不听使唤了?堂堂一位中将,跑得如此连滚带爬,太没有风度了吧?”
胡毓坤翕动着嘴唇,却没有说出什么,脸上汗水滚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