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我的东北军2之龙战于野 > 第410节势不可挡

第410节势不可挡(第1 / 1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瓦休甘平原的滔天大火不但烧掉了超过200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烧死了几十万苏军,还烧掉了苏联的最后希望。进攻新城的苏军全面崩溃后,迅速带来了一系列恶劣的连锁反应。北华军成功守住了新城,确保了西伯利亚铁路线的畅通,苏军元气大伤,无力再展开这种重兵团反击,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中,鄂木斯克和奥伦堡前线,北华军士气大振,展开凌厉的全面反击。新城战役一开始,鄂木斯克和奥伦堡前线的北华军所携带的物资储备精打细算也只能维持20天,由于第九集团军延迟五天参加新城战役,鄂木斯克和奥伦堡前线的北华军不得不在精打细算的基础上勒紧裤腰带,后勤运输的暂时断绝,使得鄂木斯克和奥伦堡前线的北华军失去全面进攻的能力,只能转攻为守,所幸的是,因为苏军认为自己已经稳操胜券,所以鄂木斯克和奥伦堡前线的苏军不但没有趁机突围,反而转过身来反击北华军,与北华军纠缠在一起,白白浪费了五天的撤退时间,等到北华军恢复运输线的畅通,得到物资补给的北华军迅速转守为攻,把没有来得及跑的苏军再次反包围起来,从而获得了极其丰厚的战果。

鄂木斯克前线的北华军最为战果辉煌。军团总司令于学忠根据双方厮杀得犬牙交错的战局态势,发挥他杰出的军事才能,创造了高明的“蛇击战术”。所谓蛇击战术,是一种在反击战中最大限度包抄敌军的战术,作战核心是派遣一两支军级规模的机械化部队,向敌军纵深内部重点突破,向某个重要目标猛攻一阵后突然舍弃这个目标,迂回前进,再对另一个重要目标展开猛攻,接着因地制宜,如果有客观必要,就再舍弃第二个目标,再次迂回前进,整个部队就像蛇一样,呈“S”形突入敌军纵深,“S”之后再来一个反“S”,战术思想是“声东击西”,但是“声东击西之后还有声东击西,一边声东击西一边全速穿插推进”,目标是“破坏敌军纵深防御的完整性,搅乱敌军部署,在打得敌军晕头转向的同时不动声色地穿插到敌军后方,配合后方全面推进的己方主力,在敌军无法判断我方作战目标的迷惑中聚歼敌军大部队”。从某种意义上讲,蛇击战术是机械化闪击战与机动包围战的混合体。执行穿插突破的机械化部队按照自身能力、敌军抵抗强弱、我军整体实力、地形气候等客观条件,确定要展开几个“S”。每一个“S”完成后,都意味着会有成千上万敌军被包围,当然,“S”太多,这支部队就是不折不扣的孤军深入了,反而让自身陷入危险,包围的敌军太多也会超出己方的作战能力,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这个战术的必要条件就是:辎重充足,己方掌握制空权。

A军团展开蛇击战术的核心,自然是高度机械化的第1军和第2军,第1军军长黄显声率部出击后,施展了两轮S打击,而第2军军长徐庭瑶率部出击后,足足施展了四轮S打击,获悉后,黄显声和第1军不甘示弱,再次展开了一轮S打击。这两支机械化部队把苏军冲击得七零八落、晕头转向,当后续军团主力排山倒海涌上来时,超过七十万苏军被北华军包围。

获悉第1军和第2军一口气完成了七轮蛇形打击,于学忠大吃一惊,而被围苏军的人数再度让他大吃一惊。实际上,被围苏军实在太多了,如果卯足全力展开突围,未必不能突围而逃,但苏军士气极其低落,特别是北华军飞机投下“朱可夫已经阵亡”的传单后,苏军士气全面一蹶不振,甚至连部分中高层军官都对战争前景感到彻底绝望了。北华军的飞机随即又投下“立刻投降的苏军在自愿加入中国国籍后可以成为中国公民,获得私人土地和财产;顽抗到底的苏军将被彻底消灭掉”的传单,这更加瓦解了苏军的抵抗斗志。北华军的包围圈还没有全面展开,已经出现苏军以营团为单位的集体投降了,到最后直接出现了整师整师的苏军向北华军投降的情况。

在以师、团为单位地大口大口吞吃野地上苏军的同时,北华军对鄂木斯克城区的攻击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这件事上,北华的军工专家们功不可没,上千颗研制成功并被制造出来的云爆弹通过专用军列抵达鄂木斯克战场,这种可怕的武器迅速在战场上显示出了空前强大的杀伤力,并使得巷战对于攻方的难度大大降低了。云爆弹的诞生,意味着巷战的难度将会大大降低。

由于云爆弹的设计思想是张学良第一个提出的,因此张学良后来被称为“云爆弹之父”。云爆弹是专门针对藏匿在坑道洞穴、城市建筑里敌军战斗人员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巷战中无往不利。其实这也是被逼出来的,因为北华军和德军在同苏军争夺大城市时吃够了苦头,北华军的塔什干战役、鄂木斯克战役、德军的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典型的城市战,而巷战又是核心交战模式。因此,北华军研制云爆弹的时候,德国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双方大批精英科学家群策群力,三个月内就研制了出来。其实云爆弹的构造和原理都很简单,就是把重磅炸弹里面的炸药换成高能燃料,因为云爆弹不是靠爆炸杀人,而是靠强烈燃烧消耗氧气从而制造无氧区来杀人。因此,云爆弹的关键在于其内部的高能燃料。研制出高效的高能燃料是制造云爆弹的关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云爆弹之所以这么快就被研制出来,因为德国人很早就研制出了高能燃料,而德国人研制高能燃料则是为了:制造飞弹。

早在1936年,德国人就开始摸索着制造一种拥有飞行动力、可以设定航迹和目标位置并能携带重磅炸药的弹道导弹,代号“V-1火箭”。辽德展开全面军事合作后,北华也参加了这项V-1火箭的研发工作,辽德联合科研工作组的组长是德国火箭专家韦纳冯布劳恩,副组长是已经加入中国国籍的犹太裔航空航天学泰斗冯卡门(冯卡门的原名其实叫冯卡门,加入中国国籍后,他直接就取了“冯卡门”作为中国名字),另外,冯卡门的两位中国学生郭永怀和钱学森也是这个科研项目的核心人员。不过,张学良对这个项目并是不太感兴趣,虽然导弹是未来战争的主要武器,但二战期间没什么太大的作用,所以张学良虽然支持这个导弹工程,但并没有想靠它赢得战争胜利。不过,V-1导弹科研组研发出来的火箭燃料则帮了云爆弹科研组的大忙。推动火箭发射升空,自然需要高能燃料,因此研制高能燃料是导弹科研组很早就开始的工作。

得知导弹科研组早就研发出了高能燃料,云爆弹科研组欣喜若狂,随即把这项技术用在了云爆弹的研制工作上,极大地加快了云爆弹的诞生。四月底,世界上第一种云爆弹在太原兵工厂正式出厂。这款代号“烈云”的云爆弹重3吨,一架B-17只能携带两颗,每颗内部装填着2吨液氢和甲醇过氧化氢,燃烧能力和耗氧能力极强。第一批的五百颗烈云迅速被制造出来并星夜兼程地送到了鄂木斯克战场。

5月5日上午,100多架北华空军的B-17空袭了鄂木斯克,城内的苏军早有经验,纷纷躲入建筑废墟或坑道战壕里,但空中的B-17扔下的却是一种前所未见的古怪炸弹,看上去是普通的重磅炸弹,但却悬挂着降落伞,在半空中慢悠悠地落下。

第3军第111师第444团团长张仲伟是这样描述“烈云”云爆弹的爆炸画面的:

“这天,听说后方的专家们研制成功了一种专门对付巷战的炸弹,我们又激动又兴奋,毕竟我们都吃够了巷战的苦,打巷战不仅充满了短兵相接的肉搏,还要像掏老鼠洞一样地去把藏匿在各个旮旯角落里的苏联人给掏出来,是一种令人厌烦的战斗模式。看到即将投掷这种新型炸弹的B-17出击了,我们纷纷好奇地举目观望,一睹这种新型炸弹究竟有多么厉害,是不是像专家们吹嘘的那样。100多架B-17,投下了200多颗新式炸弹,在空中绽放开两百多朵伞花,不紧不慢地落向苏军藏匿的地区...观望中的我们都屏住呼吸、瞪大眼睛,我紧紧地盯着其中最近的一颗。只见它慢悠悠地落下,在距离地面十来米的时候,突然间猛地爆炸,发出比平常炸弹小得多的声音,以爆炸点为球心,那片城区的上空炸开了一大团白色的雾气,笼罩了大概直径一百米的区域。我明白了,炸弹里装满了一种压缩气体,刚才的爆炸并不是炸弹的最终爆炸,而是弹壳的破裂,释放出这种气体。紧接着,一团极其巨大的火球在那片区域的上面猛然绽放开,刚才的那一团白色雾气陡然间被引燃引爆,化为体积急剧膨胀了十几倍的空中大火球,释放出强烈的冲击波,雷霆万钧、地面颤抖,足有三五个足球场大的地面火光闪闪,空气在剧烈燃烧...没错!是空气在燃烧!我明白了,新式炸弹里装的不是炸药,而是某种液化的高能燃料,在被释放出去后,液态燃料迅速汽化成气体,与空气混合成一团,形成了一片白雾,这样,燃料被稀释到了空气里,空气里饱含小水珠般的燃料,被燃料充分混合饱和的空气成了悬浮在低空中的溶胶雾气状可燃物。有一种喷火的民间艺术,表演艺人嘴里含着一口烈酒,对着火把猛地一喷,就形成了一团火球,而这种新式炸弹的原理也一样,先在目标上空形成燃料雾团,最后引爆,使得雾团发生大爆炸,并让空气也剧烈燃烧,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形成高温高压且迅速膨胀的大火球。二百多团低空大火球,此起彼伏地在苏军藏匿的城区低空中剧烈爆炸,空气剧烈燃烧,我感觉身边的空气在流动,形成了一阵阵风,我甚至可以清楚地看到空中的气波涡流。我彻底明白了,新式炸弹爆炸后消耗了大量的氧气,使得爆炸区域空气稀薄、气压减小,自然让周围的空气被‘吸’了过去。我也明白新式炸弹的杀人原理了,它不是为了炸死人或震死人,而是为了消耗氧气,憋死人。

第一轮投弹是200多颗新式炸弹,随即,第二轮的200多颗也被扔了下去。师座传来‘全体进攻’的命令,我立刻带着弟兄展开冲锋,果然,苏军抵抗十分微弱,很多藏匿在坑道里苏军都死于非命了,他们以前用这种办法躲过了我们的常规炸弹,却躲不了我们的新式炸弹。我亲眼看见,横七竖八毙命的苏军,尸体基本完整,没有弹片的杀伤痕迹,但都张大着嘴巴,嘴巴张大的角度几乎超出了人类嘴巴的极限,就像蛇的嘴巴一样张得老大,舌头也伸得老长,几乎耷拉在了嘴角边,脸色和嘴唇都发紫,并且一个个眼珠子暴突出来,额头上也青筋暴突,双手都掐着自己的脖子,脖子上、胸口上、手指甲里鲜血淋漓,很多人都抓破了自己的喉咙。很明显,他们都是因为缺氧而活活窒息死的,这也证明了我对新式炸弹杀人原理的猜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看到云爆弹的威力,我感慨,我以为我们这些杀伐征战、铁石心肠的军人是最凶狠的,但其实呢?后方兵工厂里那些戴着眼镜、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科研专家们才是最凶狠的人,那帮酸秀才看上去文弱得手无缚鸡之力,看上去弱不禁风、人畜无害,给他们一把枪估计他们都没勇气对着别人开火,但他们用他们的智慧研制出来的武器却能杀人无数。...”

连续一周,北华空军向鄂木斯克城区内投掷了3000多枚“烈云”云爆弹,消灭了大量藏匿在废墟坑道、战壕工事、碉堡隐蔽部里的苏军,由于这是云爆弹第一次投入实战,苏军毫无防备,死伤巨大,累计超过五万苏军在云爆弹的爆炸中被活活窒息而死。云爆弹的惨无人道程度比毒气弹更狠,毒气弹释放出毒气来杀人,起码还可以戴防毒面具来抵抗,而云爆弹直接耗光氧气,让人窒息而死,根本毫无防备,因为再怎么完善的坑道工事都不可能是全密封的,苏军也不可能在阵地上事先准备好氧气瓶,即便躲在地下,云爆弹在地表爆炸开后,地下坑道里的氧气也会被吸走消耗掉。毋庸置疑,云爆弹也是一种改变战争模式的新式武器,它改变了常规弹药靠弹头碎片杀伤敌军的作战方式,因为弹头弹片要与肉体发生接触才会产生杀伤力,而云爆弹根本不需要,云爆弹最主要的就是靠“耗氧能力”来杀人,其次才是燃烧高温、爆炸高压产生的冲击波和弹片。

云爆弹参战短短十天,被北华军足足围困了180多天都没有拿下的鄂木斯克就正式宣告易手了,守城苏军总指挥戈沃罗夫少将和副总指挥马利诺夫斯基少将都死于云爆弹造成的缺氧窒息。

北华军在鄂木斯克的战果实在太过于丰盛,因此足足“消化”了一个月,直到五月底,鄂木斯克战役才正式结束,北华军以伤亡14万人的代价,消灭苏军25万余,俘虏48万余。而在这同时,奥伦堡战役也同样以北华军的胜利而正式结束,北华军以伤亡9万余人的代价,消灭苏军近20万,俘虏35万余。新西伯利亚、奥伦堡、鄂木斯克这三场大战结束后,北华军累计消灭和俘虏苏军超过170万,并在最后的追击中又陆续消灭了50多万苏军(大部分被消灭的苏军都是向北华军投降的,因为苏军此时已是一触即溃的惊弓之鸟),从而彻底摧毁了苏军最后的大兵团机动力量。

6月上旬,北华军攻陷秋明和库尔干,夺取了秋明这个苏联最后的产油区,获得了这个储油量高达400亿吨、可开采量高达60亿吨的超级大油田。以秋明地区为主,新西伯利亚地区共有油田和气田超过200个,是世界上仅次于波斯湾地区的第二大油气田分布地,光是秋明地区的油气资源就超过美国本土全部储量。此时,北华军距离乌拉尔山还有300多公里;

6月下旬,北华军攻陷叶卡捷琳堡和车里雅宾斯克,夺取了车里雅宾斯克这个苏联最大、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坦克工厂基地,缴获的坦克生产线和重工业设施可以让北华的坦克产量正式突破每个月1000辆的大关(1941年的水平)。此时,北华军距离乌拉尔山只有30多公里。

六月底,北华军抵达乌拉尔山,把铁血军旗插在了亚欧两大洲的分界线上,苏联乌拉尔军区司令员、苏军炮兵总监库利克大将和苏联中亚军区司令员、苏军总后勤部长秋列涅夫大将一起自杀身亡。至此,北华军全面占领了北亚和中亚。

七月初,北华军大规模越过乌拉尔山和乌拉尔河,开赴东欧,参加对苏联的最后战役。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