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我的东北军2之龙战于野 > 第402节名将对决(2)

第402节名将对决(2)(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傅作义用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发表完这番铿锵有力、慷慨激昂的讲话后,眼角也微微有些湿润。张自忠惊讶地问道:“少帅给我们全军每人奖励一千法币?阵亡后还抚恤五千法币?还把方圆三百公里内的土地都分给参战官兵的家属?我怎么不知道?”

“哦,我编的。”傅作义轻描淡写。

“什么?”张自忠吃了一惊,“这不是假传命令嘛?”

“呵呵,此战,我们要么战死,要么获胜,如果我们战死了,少帅还怎么处罚我假传命令?如果我们获胜了,少帅心花怒放,奖励我们百八十万法币也是水到渠成的。大战临头,士兵们的士气只可鼓不可泄,只要能鼓舞士气,什么手段都是可以用的,后果也不需要考虑。”

傅作义随后同萧浩然一起着手城防事务。此时,新西伯利亚的城外防线几乎已经完全崩溃,除了城市东南方向的鄂毕河码头和铁路线,其他地区都被苏军包围或攻击。指挥攻城的是科涅夫上将,此人非常擅长炮兵和步兵的协同作战,其实这也是苏军的战争思想。苏军的战争思想就是“大炮主义”,炮兵在陆军各兵种里的地位最高,比装甲兵还高,苏军极度重视“战争之神”火炮的运用;而德军则是“坦克主义”,认为坦克比大炮更重要,装甲兵的地位比炮兵更高,所以德军极度重视“陆战之王”坦克的攻击力量和推进速度;北华军其实相当于德军和苏军的混合体,因为北华军在张作霖时期就高度重视炮兵,奉军的炮兵力量是当时全中国最强大的,炮兵是北华军的传统优势兵种,而北华陆军在张学良时期也高度重视装甲兵的发展,所以北华军在“大炮主义”和“坦克主义”之间比较均衡,比起苏军的“步炮协同”和德军的“步坦协同”,北华军更注重“步炮坦三位一体协同”。但在眼下的新西伯利亚战场,守城北华军可没有那么多大炮坦克,在苏军猛烈而老练的炮火打击下,伤亡巨大。不过,所幸的是,张自忠在开展初期就明智地把部队都收缩进了城区,在城外野地上并没有保留多少部队,遭到苏军强攻后也迅速撤了回来,因此北华军在野外战场上的损失并不太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们不可能吃掉攻城的苏军,也不可能展开全面的反攻,实力上的悬殊注定我们只能被动挨打,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拖。竭尽全力地拖延时间,拖到第九集团军赶来。所以,我们采取防御战术的核心就是,如何能坚持的时间更长?如何抵消苏军的兵力优势?”萧浩然冷静地分析着,然后指着桌子上巨大的新西伯利亚地图,“防御一座城市,关键在哪里?”

傅作义不假思索:“保证防线的完整性。如果让敌军把我军分割蚕食、逐个击破,那就离失败也不远了。拿破仑说过,‘进攻的原则就是必须把力量击中在一个或者少数几个点上,而且必须打开一个缺口,一旦敌军防线的稳定性被破坏,那敌军距离全面崩溃也就为时不远了’。防御战,跟进攻战正好相反,原则就是全面维持防线的整体完整性,绝不能造成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局面。”

“不错!”张自忠表示赞同,“很多战例都证明了这一点。比如我军刚刚打完的塔什干战役、伏尔加斯基战役,守城苏军一开始的防线都是完整的,让我军久攻不下,但我军利用直升机群在苏军内部空投并集结部队,钉下了很多火力点,从而破坏了苏军防线的整体完整性和稳定性,最终让苏军防线彻底土崩瓦解。”

萧浩然笑了笑:“水无常形,兵无常势。有时候,反其道而行之,恰恰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傅作义和张自忠好奇地道:“如何反其道而行之?”

萧浩然道:“傅钧座、张将军,你们在夏天都吃过西瓜吧?”

“当然。”

“那我问你们一个问题。假如,你们到菜市场上要买15斤西瓜,你们面前有四个西瓜,一个是重15斤的大西瓜,另外三个是每个重5斤的小西瓜。你们是直接买那一个大西瓜呢?还是买那三个小西瓜?假设,这两种西瓜的瓜皮厚度都是一样的,瓜瓤也一样好吃。”

傅作义饶有兴趣地笑了:“你这个问题是,同样是15斤重量,一个大西瓜和三个小西瓜,哪种的瓜瓤多、瓜皮少。其实,这也是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可以计算出来的。”

张自忠也笑了:“不需要计算,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买大西瓜更划算。”

萧浩然点点头:“我想出的这个防御战术,就叫做‘瓜皮战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