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节绝路反击(5)(第2 / 3页)
北华军统帅部对此也深感意外,不知道为什么苏军不集结兵力在莫斯科,却把大量宝贵的有生力量调到北亚战场。激战一星期后,奥伦堡和鄂木斯克的苏军死伤巨大,但后续集结而来的部队却越来越多,保守估计也超过150万。北华陆军总参谋长杨杰随之制定了新的作战计划,要求前线部队“不要一味地被动防御,要主动出击,以鲸吞方式包围并聚歼掉送上门的这些百万苏军”“这是个大规模消灭苏军有生力量的好机会,一定要把握住并加以充分利用,歼灭苏军最后的重兵团部队后,我军将轻而易举地长驱直入,全面翻过乌拉尔山脉”。
在杨杰的要求下,鄂木斯克和奥伦堡前线的北华军都改变计划,反守为攻,大胆出击,派遣机械化部队在野地上包抄拦截苏军,把苏军的重兵团进行分割包围。实战证明,北华军的机械化力量和陆空协同作战能力还是超过苏军,鄂木斯克战场上,北华军第1军和第2军成功地对苏军展开了左右迂回夹击,一下子就咬住了苏军两个集团军,后续跟上来的北华军步兵部队随即包围了苏军这两个集团军。
奥伦堡前线的北华军则在兵力上捉襟见肘,宋哲元给杨杰发电报,声称“奥伦堡地区的我军防守绰绰有余,进攻力量不足。即便我军占尽优势,也不可能以十五万人包围苏军五十万人,如想要在奥伦堡地区取得重大战果,必须要继续增兵”。宋哲元说的是实话,奥伦堡的地区的北华军共5个师、15万兵力,进攻奥伦堡的苏军则超过60万。在这样的情况下,再怎么用兵如神的军事家,也只能用如此有限的兵力打打防御战和局部反击战,不可能以区区十来万兵力包围和聚歼敌军的几十万兵力。获悉后的杨杰随后命令位于克列库的C军团第十集团军增援奥伦堡,同时又从新西伯利亚的第二集团军第5军内抽调了第153师开赴奥伦堡。杨杰致电于学忠和宋哲元“必须在鄂木斯克和奥伦堡都取得重大战果,力求包围和歼灭一百万以上的苏军。彻底消灭苏军最后的有生力量,意味着战争的最终胜利将加速到来”。
鄂木斯克战役和奥伦堡战役随之演变成了北华军集结重兵对苏军重兵团展开大规模包围聚歼战的战略性决战。双方投入超过300万军队展开殊死较量,战况之激烈、规模之浩大,可谓山河变色。
秋明,苏军乌拉尔军区前敌总指挥部。
通讯兵在无线电台前十指如飞,通过无线电波让位于这里的苏军大脑指挥着战场上的百万军队,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参谋军官们小跑着来回递送着各种文件报告。但从各个前线战场送到这里的基本都是坏消息:
“第57集团军在鄂木斯克西北处被围!北华军正在发动合围攻击!”
“近卫第13集团军刚刚遭到北华军猛烈反击!两个坦克师被击溃!”
“第76军在奥伦堡西北部被围!部队正在突围,但损失惨重!”
“北华军刚刚在xx处发动了迂回穿插,第365师被全歼!”
坐在桌子边的几个高级将领沉默不语地听着这一个个坏消息,既没有动怒,也没有露出沮丧的神色,目光里只有决然。
“既然要麻痹敌人,肯定要流很多鲜血。”朱可夫低声开口。
“对鄂木斯克和奥伦堡的进攻完全是无效的,我们损失惨重。”科涅夫道,“但我们成功地把北华军的注意力和兵力都吸引到了这两个地方。”
“这种麻痹敌人的做法,代价实在太高昂了!”崔可夫嗟叹道,“我们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元气一下子就损耗了一半多。”
“国家已经沦落到这个境地,我们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了。”朱可夫决然的目光中也带着一些内疚和不忍,“此时此刻,无数的战士正在流血,而我们要做的,就让战士们的鲜血流得有价值。”他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准备下一步的攻击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新西伯利亚,第五军军部,深夜。
第二集团军第五军军长张自忠仍然像往常那样,通宵达旦地看着书。作为一个手握十万部队的军长,每天的军务可谓浩如烟海,已经让张自忠忙得十分疲惫了,但处理完公务后,张自忠仍然会抓紧时间学习。在他的办公桌上,堆满了一摞摞军事书籍,大部分都是德国的,并且基本上都是关于陆军作战的,包括步兵战术、炮兵战术、坦克战术、步坦协同战术等等。张自忠每天晚上都如饥似渴地阅读这些书籍,吸收知识营养,充实自己的军事能力,看到凌晨两三点都是家常便饭。有部下问他为何如此拼命,张自忠很坦然地道:“以前我们打的是国内的军阀混战,武器十分低劣,战术十分原始,就像一群没见过面的土包子,靠着猛打猛冲和一些小聪明就能取胜。现在,我们的军队正在日益现代化,武器装备不但要跟上,士兵素质不但要跟上,指挥官的军事能力更加要跟上啊!我们现在有大炮、坦克、飞机,各种现代化武器层出不穷,战术手段也日新月异,但我这样的指挥官却不会指挥如此现代化的强大军队,岂不是尸位素餐?如果我的指挥能力跟不上,还拿以前国内混战的经验打现代化的世界大战,岂不是草菅部下的人命?又怎么对得起国家和军队呢?”部下们听了后都十分感慨。
此时张自忠正在看第五集团军一位叫刘峰岭的装甲兵军官撰写的《论直升机在机械化作战和巷战里的重要作用以及对直升机在战争里发展前景的预测》。刘峰岭写了这片论文后,得到讲武堂校长蒋百里的高度重视,把这篇长达十万多字的文章印刷多份并分发给高级将领以讨论学习。张自忠此时看得醍醐灌顶:“不错!不错!一种重要的新式武器的诞生,必然会改变战争模式,推动战术思想的前进。在上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和坦克诞生了,影响力毋庸置疑,制空权已是取得战事的必备条件,坦克也取代骑兵成为陆战之王,海军的航母和潜艇的发明,也证明了这一点。眼下,直升机也是同样的。不错!正是这个道理!”张自忠忍不住啧啧称赞。
办公室房门被猛然推开,副军长李文田气喘吁吁地跑进来:“军座!紧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