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节踏上欧洲(1)(第2 / 3页)
“最好再弄出一种可以直线发射的单兵火炮,在很多时候,迫击炮和掷弹筒的抛射精度不够高,而手榴弹又够不着,真希望能有一种直线发射、精确度很高的小型火炮。”
“我们炮兵需要自行火炮!自行高射炮!突击炮!”
“我们装甲兵需要坦克歼击车!需要自行反坦克炮!”...
北华军工业此时生产武器的生产力十分强大,研制武器的技术水平也非常高,这跟三个方面分不开,一是北华军工专家们的刻苦努力,二是跟德国的密切合作,三是张学良的“高瞻远瞩”,张学良的高瞻远瞩不仅仅是千方百计地搜罗大批的国内外人才,创造优良的学术环境从而培养了新一代的人才,并且他对“武器发展方向”进行了多方面“指导”。说白了,北华军工业不像德国军工业那样,研制很多华而不实的“超级武器”,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资源和时间。苏联战争爆发了近一年,北华军从实战中获得了宝贵经验,使得北华军的武器装备也得到了新一轮的改革,越来越多的新式武器被后方的专家们研制或仿制成功,继而装备给了北华军。
首先就是苏联的“喀秋莎”BM-13型火箭炮。火箭炮是一种新式的火炮,苏联的喀秋莎在战场上出现后,给北华军和德军都造成了重大损失,并给士兵们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心理震撼。这种新式火炮基本是多管联装和自行式,具有结构简单、火力强大、射速高、反应快、突袭性好、覆盖面广的优点,缺点是精确度不高、易被发现,但仍然是一款强大的炮兵武器。在前线部队竭尽全力地缴获了不少苏军的喀秋莎后,北华的军工专家们迅速对其进行研究和仿制,并在喀秋莎的基础上改进研制出来更强大的型号和多个种类。实际上,火箭炮并不太复杂,技术含量主要集中在火箭弹的火箭发动机上,生产火箭炮时需要大量的钢铁,因为火箭炮耗钢量很大,并且火箭发动机需要钛金属。但这对北华来说无所谓,北华此时的钢铁产量已经达到2300万吨(1940年),超过同年的德国(2200万吨)和苏联(1600万吨),位居世界第二(第一是美国,6000万吨),耗钢量对北华完全不是问题,钛金属也同样不是问题,丰富的本土资源使得北华有能力大规模装备和使用火箭炮这种“发射钢铁的火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苏军用喀秋莎轰击北华军三个月后,北华的火炮兵工厂便出厂了第一辆北华军的火箭炮,模样跟喀秋莎差不多,但火力更强,每辆共12条发射轨,比喀秋莎多4条,一次性可以轰射24发127毫米火箭弹,口径比喀秋莎的132毫米略小点,但在北华军的火箭弹里,不但装了高能炸药,还装填了大量的钢珠,轰射出去后,无数的钢珠在爆炸冲击波中以数倍于音速的高速呼啸横飞,杀伤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这款正式型号为辽-40式的火箭炮被张学良命名为“天火”。北华军“天火”火箭炮分为三种:车载式(用重型汽车运载)、半履带式、履带式(安装在宽履带装甲车上)。
“天火”火箭炮诞生后,北华军的炮兵部队进行了改组。10个重炮旅原本每个旅下辖三个重炮团,经过炮兵总监邹作华和副总监吴克仁的研究决定,每个重炮旅撤掉一个重炮团,改为一个火箭炮团,从而让火箭炮的火力突袭能力和榴弹炮的炮火压制能力结合起来。裁减掉的那些中重型火炮都分散给各师,让北华军的110个陆海军师早日实现每个师都拥有1个炮兵团。
北华军工专家们非常出色,他们还在这个基础上衍生研制出了多种火箭炮武器。其中的单兵火箭炮深得前线步兵的喜爱,这玩意分两款,一款是三排每排三门的33式共9门,一款是围成一个圈的7门(圆心1门,周围绕着6门),下面安着两个并排的车轮,一头驴就能拉得动,使用107毫米的火箭弹,实用性非常好,无论是野战还是巷战,无论是平原还是山地,一个班的士兵就能拉着它找个地方轰射火箭弹(类似于解放军的63式轻型牵引式火箭炮)。另外,一种单兵火箭武器也随之被研制出来,被命名为“毒刺”,使用火箭破甲弹,是世界上第一种单兵反坦克武器,是一种无后坐力炮,也就是反坦克火箭筒,既能打敌军的坦克,又能打敌军的碉堡火力点,同样深受前线官兵的喜爱(类似于美军的巴祖卡)。在受到“毒刺”的启发后,北华的军工专家还研制出一种单兵肩扛式空心炸药反坦克榴弹发射器,被命名为“铁拳”(类似于德军的铁拳)。毒刺和铁拳,使得北华军的步兵可以在战壕里摧毁苏军的坦克,这两种武器的诞生不但使得步兵具有摧毁坦克的能力,还使得“坦克是最有效的反坦克武器”这一著名论断受到了动摇。
“既有冲锋枪优点,又有步枪优点”的新式枪械也被研制了出来,但不是北华研制出来的,而是德国军工业的杰作,这种新式枪械是世界上第一种突击步枪:STG-40突击步枪。其实德军也跟北华军一样,需要突击步枪,因此很早就由黑内尔公司展开研制了,苏联战争的实战需求使得突击步枪的研制进度大大提高。北华随后用毒刺和铁拳跟德国换来了全套的STG-40突击步枪的设计图纸和生产线。但让很多人纳闷的是,张学良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把这款世界上第一种突击步枪莫名其妙地改名为“AK-40”。AK-40随即大规模地投入生产,装备前线北华军。
根据前线官兵们的要求,北华军的98K步枪在之后改进为10发弹匣,同时研制了可以安装在98K步枪上的枪榴弹发射器以及专门配套的枪榴弹,从而进一步地增强步兵的火力。
苏联战争使得北华军的武器装备得到了新一轮的改进升级。
哈萨克斯坦西北部的原野上,北华军第八集团军的蜿蜒大军正在遮天蔽日的飞雪风霜中全速前进着。梁忠甲坐在一架侦察机上,盘旋在队伍上空,或者飞到队伍周边数十公里以外的区域进行实地侦察。比起地图,梁忠甲更相信自己的眼睛。这里是中亚最西北部,地理环境不再是沙漠戈壁,而是丘陵平原,并且河流众多,但水面在天寒地冻中已经结冰,簌簌的雪花让大地银装素裹,放眼望去,一片苍茫。第八集团军此时正在向乌拉尔河前进,距离已不足两百公里。乌拉尔河是亚欧分界线,这意味着第八集团军跨过乌拉尔河后,将会站在欧洲的土地上。过了乌拉尔河,再前进500公里,就是伏尔加河,就是斯大林格勒。
但苏联人肯定不会轻易让北华军渡过乌拉尔河。眼下,哈萨克西北部的乌拉尔河流域呈现出一个“C”字半圆形,上下两点距离约有150公里,上面一点是属于俄罗斯的奥伦堡,下面一点是属于哈萨克的乌拉尔斯克,两个城市都建立在乌拉尔河畔。奥伦堡是一座大城市,乌拉尔斯克只能算一个县城。很显然,北华军从乌拉尔斯克横渡乌拉尔河是最便捷的,但苏军在奥伦堡拥有两个集团军的重兵,约有20万兵力,这也是苏联乌拉尔军区的最后预备队。
“从地图和作战环境看,从乌拉尔斯克直接渡河是最快的,也是最顺利的,当地的苏军只有一个师。但奥伦堡的二十万苏军会在我们背后形成如芒在背的形势,不吃掉这二十万苏军,我们即便全面渡河,苏军也会在我们后方猛捅一刀。”集团军司令李鸣钟指点着地图阐述着他的构思,“所以,虽然奥伦堡距离我们足有一百五十公里,也不是我们的必经之地,但我们想要在乌拉尔斯克渡河,必须要攻克奥伦堡,消灭苏军的这两个集团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强攻奥伦堡,必定又是一场艰难的城市攻防战。”副司令巴英额摇了摇头,“打这种战斗,我们吃亏,苏联人占便宜。你们看看鄂木斯克,到现在都没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