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我的东北军2之龙战于野 > 第376节地狱之城(2)

第376节地狱之城(2)(第1 / 1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北华军方耗费巨资从美国引进的B-17四引擎重型轰炸机是北华空军最强有力的空中打击武器,这款“空中堡垒”名副其实,机群所到之处,机翼下方的地面尽皆化为火海和废墟。无论是对日作战还是对苏作战,B-17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它的存在,以及北华空军对它的重视和北华空军持有的“战略轰炸理论”,使得北华空军的轰炸能力远超过德国。此时的苏联战场上,北华空军各部队共有1500多架B-17在参战,而它们集体出动可以一次性地携带12000吨炸弹,毋庸置疑,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国空军却对重型轰炸机和战略轰炸理论十分轻视,即便北华根据辽德军事同盟条约,无偿向德国转让B-17的技术,德国也没有生产太多的B-17,因为德国军方是这样认为的:“轰炸机就是协助坦克部队一起作战的,不需要具有轰炸敌国后方工业区的能力,因为高速前进的坦克部队很快就会打到那里了,干嘛还要轰炸呢?”这种思想是德国军方过度迷信闪电战的结果。

因为战争思想的先机,所以在战略轰炸理论的实用能力和实用水平上,北华空军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新西伯利亚的军用机场上,一波波B-17在蚊式战斗轰炸机的护航下呼啸起飞,犹如候鸟般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鄂木斯克的上空,投下铺天盖地的炸弹,在地面上炸起漫山遍野的火海。全城黑云蔽日,燃烧的黑烟和轰然倒塌的建筑物所扬起的灰土汇聚成天昏地暗的黑云,伴随着群魔乱舞般的惨叫哀嚎声,数以万计的苏军和居民在B-17的狂轰滥炸下丧生,死者几乎不计其数,倒塌的房屋活埋了里面所有人,每堆废墟里都埋着大批的骸骨。北华空军参谋长张惠长中将是“战略轰炸理论”的坚定支持者和贯彻者,他是北华空军进行战略轰炸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曾说道:“如果我们输了战争,我肯定会成为战犯。虽然我从来没有下达屠杀平民的命令,但我派出B-17展开战略轰炸,特别是针对城市的轰炸,每次都必定会杀死成千上万的平民,因为B-17的轰炸能力实在是太强大了。”

为攻占鄂木斯克,北华空军光是B-17就投入了三百架,连续不断地轰炸这座堡垒城市,同时还有A军团的4个重炮旅对鄂木斯克展开炮击。持续五天的地毯式轰炸和持续五天五夜的饱和性炮击后,鄂木斯克全城满目疮痍,几乎被夷为了平地。

展开攻击的北华军对攻占鄂木斯克充满了信心,鼓舞士气的军乐队甚至已经做好了演奏凯旋乐的准备,但踏着废墟展开冲锋的北华军迅速遭到苏军的顽强抵抗,无数衣衫褴褛的苏军和苏军民兵在“乌拉”口号中从废墟里钻出来,以不逊于北华军的凶猛火力网进行还击。碾上反坦克地雷或被反坦克炮弹、燃烧瓶击中的北华军坦克在瓦砾废墟间燃起冲天大火,陷入反坦克堑壕或被铁丝网缠住了负重轮的北华军坦克瘫痪在原地无法动弹,继而成为苏军的活靶子,依托坦克展开进攻的北华军在枪林弹雨间伤亡巨大,废墟间到处都是苏军的火力点。烈火浓烟间,彷佛杀不绝死不绝的苏军源源不断地钻出来,与北华军殊死搏斗。重武器逊于北华军的苏军,在轻武器上则和北华军旗鼓相当,苏军非常热衷于与北华军展开近身肉搏战,而遍地的废墟是展开巷战的最佳场所,双方士兵在废墟战壕间用子弹、刺刀、铁铲展开山河变色的殊死搏杀。

鄂木斯克战役又是一场残酷而典型的城市攻防战。

第3军第113师师长关玉衡在作战报告上写道:“这种城市争夺战令人厌恶,就像一个火坑,我们明知道它是火坑,却还不得不跳下去。跟以往的其他城市争夺战相比,鄂木斯克战役简直是毫无新意,因为战斗过程根本就是千篇一律,飞机轰炸、大炮轰击、坦克机动战、阵地拉锯战、据点争夺战、士兵们用刺刀展开的肉搏战和巷战...无非就这么几部分。这种要塞城市就像血肉磨坊,源源不断地消耗着我们的士兵。我们很清楚,流了足够的血,就能获得胜利,但流血的过程无疑是令人厌烦和痛苦的。这种城市,就像黑洞,更像容器,灌满了鲜血,战斗也就结束了。稍微有点区别的是,有的城市需要流一千人的鲜血,有的城市则需要流一万人甚至十万人的鲜血。...鄂木斯克的苏军无疑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们在飞机大炮坦克等重武器上不如我们,但在轻武器上则跟我们一样强大,巷战则是最发挥轻武器杀伤力的作战方式。我们能怎么办呢?一座城市就在眼前,我们可以把它炸塌、轰平,但最后还是要派士兵去逐房逐屋、逐街逐巷地占领它,而敌人就等着这一刻。在巷战中用轻武器对射,双方死亡率基本是一比一,苏联人求之不得,因为这种一比一的死亡率远远好过他们白白挨着我们的机群轰炸和炮群轰击。每次看到我们的士兵跟苏联人在残垣断壁间搅成一团,我们这些军官是无奈的、最痛心的,因为在这个时候,我们的飞机大炮都没了用途,只能用人命去填,都换取对方的人命。最让我们恨之入骨的是,苏联人非常喜欢无差别炮火覆盖,当他们的某个阵地快被我们攻占时,他们的后方炮火就不分敌我地覆盖过来,把残余的苏军和攻占阵地的我军一起炸上天。苏联人喜欢这个草菅人命的手段,因为这样做对于他们来说是稳赚不赔的,可以最大限度地消耗我军有生力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军第107师师长邢占清总结道:“...我们的机群和炮群几乎炸平了城市,但苏联人彷佛不怕炸,死不完,兵员源源不断,我们的轰炸和炮击似乎对他们没效果。一开始我们都感到奇怪,后来才弄清楚是怎么回事,苏联人不但挖掘了大量的战壕,还挖掘了大量的坑道,数量极多,密密麻麻、层层叠叠。苏联人简直挖出了一个地下的鄂木斯克。在地面上,纵横交错的战壕密如蛛网,在地面下,错综复杂的坑道密如蚁穴。苏联人的战壕深一两米,而在战壕地层下的几米处,他们还挖掘开了高约两米、宽两米至五米的坑道,甚至在坑道的下方,还有第二层、第三层坑道,这些坑道互相是连接的,跟地面上的战壕也有连接。每当我们展开轰炸和炮击时,苏军便从战壕转入坑道,只在战壕里保留少数的警戒哨兵,我军展开攻击后自然不会继续轰炸和炮击,于是躲在地底下的苏军便从坑道里爬到战壕里。我看过一处被我军夺取的苏军坑道,非常宽敞、非常完善,顶部都用工字木梁或钢梁进行加固支撑,并且每隔几十米就吊着一个灯泡,这已经不是坑道了,简直是地道、是隧道。苏军不但把兵员藏在里面,还把弹药物资藏在里面,坑道还衍生拓展开一些地下室,而这些地下室就是苏军的弹药库和卫生所,甚至是军械维修站。我不知道鄂木斯克地下究竟有多少这样的坑道,但数量肯定是庞大的,这是一座地下长城。我不知道苏联人是怎么挖出这些跟迷宫一样四通八达、长度惊人的坑道,我几乎怀疑苏联人是不是驱使了很多蚯蚓和老鼠给他们打洞。至于苏联人的战略,我们也清楚了,他们并不是要跟我们打一场单纯的城市攻防战,而是打一场地道战,同时跟城市攻防战、巷战、阵地拉锯战进行结合互补。”

第4军第141师师长霍守义说道:“...苏联人的坑道战术确实有效,避开了我们占据优势的飞机和大炮,更好地发挥了他们在轻武器上的优势。苏联人把大批兵员和物资藏在地下,而这些坑道的出口则连接着战壕和一个个据点阵地、一栋栋被改造为火力点的房屋。我师有个营包围了苏军一个营,把苏军这个营在一座二十米高的山坡上围堵得水泄不通,苏军拼死抵抗,我的这个营围困这个山坡足足半个月,发现这伙苏军仍然可以得到物资和人员的补充。我的那个营长跟我说‘师座,我肯定这个高地上足足有一个团的老毛子!因为打死了一批后还会再冒出一批!甚至他们还能展开反冲锋!’,我说‘这不可能!那个高地就巴掌大,上面如果有一个团的苏军,那就是人挤人,根本藏不住,我们的飞机早把他们都炸死了!’,那个营长说道‘那只有一个解释了,上面的老毛子会撒豆成兵,所以才杀不完。’我们百思不得其解,最后攻下这个山坡才发现,山坡下居然也有苏军的坑道,并且是从十公里外通过来的!这条坑道通到这个山坡最底下后,垂直向上挖,就跟水井一样,井壁上额外安装了几道梯子,成了一个直上直下的坑道。坚守阵地的苏军把伤员通过这个坑道运走,新的兵员和物资从这个水井状坑道送上来。我们是怎么拿下这个高地的呢?因为我们的一架飞机在轰炸这个高地时,正好有一颗炸弹像长了眼睛一样不偏不倚地落进这个‘水井’里,炸塌了这个水井坑道,断绝了苏军的运输线,高地上的苏军自然随着兵员的枯竭而被消灭了。

苏军的坑道战术让我们十分头疼,我们的士兵们随即发明了很多破坏苏军坑道的办法,比如用迫击炮吊射坑道口,用推土机掩埋坑道口,用铁丝网缠绕成团堵塞通气口,从坑道顶部凿眼装炸药进行爆破...军团部还与生化兵部队的李忍涛将军进行联系,特地调来了一批毒气弹,专门对付苏军的坑道。这些办法确实很有效,有的苏军坑道一下子就被炸塌了几百米,里面的苏军全部被活埋或被砸死,有的苏军坑道口被发现后,士兵们往里面发射毒气弹并随即用推土机把洞口掩埋,等几个小时后再挖开,发现坑道里横七竖八地塞满了被毒死的苏军。虽然这些办法效果明显,但还是无法消除苏军坑道战术对我军的打击。我军对坑道里苏军的真正具有威胁的打击,是对他们交通线的火力封锁,用机群和炮群封锁他们的交通线,使得坑道里的苏军陷入缺粮断水,让苏军的火线运输员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苏军后方往前线坑道送粮食、送饮水、送弹药、送医药,都要死很多的人。苏军运输员的伤亡率最高超过80%,比坑道里部队的伤亡率还要高。到最后,苏军组织了很多妇女给前线部队运输物资,这些妇女的死亡率更加高。...苏军的战斗意志也是非常顽强的,这必须要加以肯定。我师曾有一次攻占了一个苏军的大型坑道,发现里面有七百多具尸体,一半是伤员,都被我师官兵塞进去的毒气弹给毒死了。赶到现场的我十分惊讶地发现,很多苏军伤兵死了后还死死地咬着毛巾、衣服或床单,都快把嘴里的布团给咬烂了。经过检查才发现,由于我军的火力封锁,这个坑道已经弹尽粮绝,医药也都耗尽了,一滴酒精、一卷绷带都没有,这些苏军伤员只好任凭伤口发炎糜烂,全靠意志在强撑着,痛苦难当的时候便咬着毛巾衣服什么的。在坑道的墙壁上,刷着各种标语:‘把中国鬼子赶出苏维埃!’‘绝不能再退一步!鄂木斯克之后就是乌拉尔山!乌拉尔山之后就是莫斯科了!’‘斯大林万岁!苏维埃万岁!’等等。不可否认,苏军的顽强精神也是我军打得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鄂木斯克的苏军不仅仅是在被动防御,还积极主动出击。鄂木斯克周围地区大多数是丘陵、平原、沼泽,并且植被茂盛,原始森林覆盖面很大,因此苏军在鄂木斯克郊区展开机动作战的条件远好于在塔什干的大沙漠。在开战后的第八天夜里,苏军集中了三百多辆坦克,通过一片沼泽森林,猛然间迂回到北华军后方,对负责后方的北华军第1集团军第4军展开强有力的突袭。第4军下辖的3个师都是步兵师,再加上军长丁超当时指挥不当,导致苏军的机械化机动突袭取得了极大的战果,北华军遭到极大损失。

丁超属于“老派将领”,资历很高,但暗地里被一些青年军官称为“东北军里的庞炳勋”,因为庞炳勋是西北军里的老牌将领,丁超在很大程度上跟庞炳勋十分相似,两人的军事指挥能力还是有的,但都没有什么进取心,有些暮气沉沉,打起仗来也有些过于保守。当天晚上,丁超跟几个心腹部下小酌几杯,然后便在微醉中休息了,直到第4军第143师师长蔡永镇打来的电话把他惊醒:“军座!苏联人正在突袭我们!”

“什么?”丁超吃了一惊,“进攻我们?从你那个方向?不可能!”第1集团军里其他三个军都是机械化部队或摩托化部队,第4军则是步兵部队,参战以来基本上都作为预备队或负责守卫后方。第4军此时的位置是:西面是集团军主力,东面是交通线,南面是一片平原野地,北面是一片沼泽森林。丁超把他的第141、第142师都放在了南面,只把第143师放在了北面,甚至又从第143师里抽调了两个团加强到南面,这是因为丁超认为苏军如果突袭他的部队,肯定是从南面的平原野地攻过来,北面是沼泽森林,坦克无法通过,因此北面不需要放置太多兵力,即便有苏军的一个师从北面过来,也是步兵部队,靠着第143师的两个团足以挡住了。

但丁超严重失算了,苏军不但从北面突袭过来,还一下子来了三百多辆坦克,守卫北面的第143师只有两个步兵团,立刻被冲杀得七零八落。师长蔡永镇在组织部队仓促反击中被苏军击毙,两个团伤亡了官兵5000余人,突破第143师阵地后,苏军坦克群直接杀进了第4军防区腹地,摧毁了十几个弹药库和油库,大批辎重物资在爆炸烈火中化为灰烬。为此,丁超被军团总司令于学忠记了一次大过作为警告。北华军一开始不清楚苏军坦克究竟是怎么通过沼泽地的,天亮后才知道,突袭过来的苏军携带了大量的木板和稻草,把一路上的沼泽地给填平了,从而给坦克打开了通道。

由于鄂木斯克的苏军准备充分、抵抗顽强、手段灵活、战术巧妙,使得北华军的进攻遭到了很大挫败。十月中下旬,B军团第七集团军从中亚北部抵达鄂木斯克(该军团第五和集团军在中亚南部)。在鄂木斯克参战的北华军达到了4个集团军(A军团原有4个集团军,但第二集团军在新西伯利亚)、28个师、90万兵力,把鄂木斯克包围得水泄不通。在反复的攻击都难以达成目的后,随着十一月份的到来,雨季降临、道路泥泞,于学忠下令对鄂木斯克展开全面的围困战。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