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节黄沙百战(2)(第2 / 3页)
“你的意思是,等我们后续部队赶上来再打?”于军问道。
王利军摇了摇头:“当然不是!后续部队赶上来起码要一个月,我们干坐在这里等一个月吗?打,还是要打的,只是要谨慎点。”
喻超白点点头:“是的,我们确实要谨慎点了。我们几乎是明火执仗一路前进,苏联人肯定很清楚我们的动向,如果我们在苏联人早有防备的情况下就这样冲过去,简直是愚蠢。”
王利军盯着地图:“我们要摸清楚苏联人的软肋在哪里,然后狠狠地一刀捅进去!”
科涅夫是一位很优秀的苏军将领,他在军事上所具有的敏锐且正确的直觉可以说是非常罕见的,并且他最擅长的是步炮协同作战,能把炮兵的强大火力和步兵的机动灵活进行密切的结合。对于来势汹汹的北华军机械化部队,科涅夫主张以强大的炮兵火力进行迎头痛击,这个提议得到了华西列夫斯基和崔可夫的赞同。
9月29日黄昏,在土库曼斯坦东南部大沙漠里的一块叫土库曼堡的三角形绿洲,一场恶战爆发了。
烈日蒸腾的荒漠戈壁里,几百辆车身用油漆喷涂成沙黄色的北华军坦克在遮天蔽日的沙尘和雷鸣海啸般的马达轰鸣声中排山倒海地冲击向苏军掌握着的土库曼堡。上百辆苏军坦克随之出动迎战,双方在烈火般的太阳下展开钢铁与钢铁的猛烈碰撞。豹乙和T-34无疑是此时世界上最好的两种中型坦克,宽度达到40-50厘米的履带可以让这两款坦克在雪地和沙漠里都能如履平地。客观上讲,T-34的做工没有豹乙那么精细,甚至可以用“粗糙”二字来形容,但T-34的简洁构造使得它能够大批量地生产,前线损失多少,后方就能补充多少,以数量来弥补质量上的不足。这个办法是北华军学不来的,因为坦克的损失不仅仅是钢铁的损失,更是人命的损失,苏联人在坦克产量上之所以能赢,赢就赢在他们并不怎么在乎装甲兵的生死。另一方面,T-34其实并非豹乙的对手,豹乙的碎甲弹可以轻易地摧毁T-34里的苏军装甲兵。苏军坦克在乎机动性,在乎火力,防御力是最末考虑的,豹乙的碎甲弹在无意中正好是给防御力较差的苏军坦克量身订造的。
沙尘暴般的飞沙滚石间,在沙涛间交错对向开动着的双方坦克队伍就像浪涛间的舰队般互相对射轰鸣,比太阳更加耀眼的烈焰在交战区域内纵横飞梭,长长的火舌从坦克的每个通气口和破洞窟窿里喷向外面,被击中的坦克分崩离析或熊熊燃烧。双方的坦克群就像两群披坚执锐的重骑兵在互相冲锋,继而搏杀开由钢铁碎片组成的腥风血雨。被苏军摧毁的北华军坦克钢铁熔化、烈火四起,浑身大火的装甲兵从里面不顾一切地爬出来,被北华军摧毁的苏军坦克剧烈震颤,继而悄无声息地瘫倒在战场上,坦克外形基本完好,内部青烟滚滚,里面装甲兵要么被碎甲弹炸飞的碎片击毙,要么被震荡波给震昏在了车舱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几十架斯图卡在尖利的呼啸声中盘旋在战场上空,猛烈攻击地面上的苏军坦克。攻击坦克的斯图卡自然不可能携带重磅炸弹用直接命中的方式去攻击,这些斯图卡都携带着专门的反坦克子母弹,弹壳载体里装着几十个小型炸弹,落地后炸开几十个火球,在这个爆炸范围内的敌军坦克必定会被炸穿钢板,这也使得斯图卡被苏军称为“坦克杀手”。斯图卡机群所到之处,机翼下方的敌军坦克就会等于落入了熔炉里。
在坦克装甲兵和斯图卡飞行员们的奋力攻击下,苏军坦克在短短半小时内被摧毁了近百辆,剩余的纷纷转身逃离。
刘峰岭在一辆豹乙坦克里举起望远镜:“敌军撤了?”
参谋军官回答道:“撤了。”
“战果如何?”
“摧毁敌军坦克约九十辆。”
“多少T-34?”
“二三十辆。”
刘峰岭笑了:“老毛子在引诱我呢!不过,就拿这么一点诱饵,未免太小家子气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