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节鏖战外东北(2)(第2 / 3页)
布琼尼元帅此时还掌握着的地方只有伯力以及伯力正北二百多公里外的共青城。他的东西两边,是北华军两个集团军的四五十万大军,并且正在以每天三十公里的速度步步逼来,已经完全把他压缩得无路可走。对于布琼尼元帅和他麾下的几十万军队来说,向北确实是“一个广阔的地方”,向北是荒无人烟的外兴安岭以及外兴安岭以北的西伯利亚,几十万军队如果被北华军驱赶到西伯利亚的冰川雪原里,只会冻死饿死,这跟在战场上被消灭没什么区别。
无路可走的布琼尼元帅只能率领部队死守伯力,等待着外贝加尔军区和西伯利亚军区的援军。
2月15日夜间,一支由三十多辆大卡车组成的车队在伯力通往共青城的道路上颠簸着。实际上,伯力和共青城之间的交通道路非常糟糕,铁路、公路,都被北华军的B-17炸得支离破碎,苏军车队也不敢在白天开动,因为数量超过五辆的车队就会遭到北华军飞机的攻击。由于伯力已被北华军三面包围,因此苏军把共青城作为后方,伯力前线的伤员都运往共青城,这支车队的卡车上也装满了苏军伤兵,每辆卡车都严重超载,整个车队共装了一千多名伤兵,伤兵们身上的绷带都血迹斑斑,目光涣散迷茫,伴随着一阵阵强忍痛苦的呻吟声,车上的医护兵沉默地扶着给伤兵吊水输液的把手。沿途检查的苏军哨岗在检查证件无误后,一路放行。
“同志,你们是哪个部队的?”
“第55步兵军第189步兵师第688团,还有一部分是第207炮兵团的。这是军长克洛奇耶夫同志开出的证明,请让我们快点通过吧!车上很多战士都伤势严重,急需输血和医治。”
“祝你们好运,同志。”
“也祝你们好运,同志。”
司机和车上护卫的士兵与检查的哨兵互相敬礼。
共青城位于阿穆尔河(黑龙江)的一个河道弯曲处的西岸,在城区的南郊,原本流向南方的河水主流分出了一支向西的分流,在城市西南处形成一个湖泊。这样,共青城在地理上是很安全的,城市的东部是黑龙江主流,城市的南部是黑龙江分流,城市的西南部是湖泊,使得整个城市易守难攻。城南部的分流上横卧着一道钢铁桥梁,这是进入共青城的必经之地。由于这座大桥非常重要,因此苏军已经在桥上绑上了炸药,如果北华军进攻共青城,守桥的苏军就会炸毁大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支满载伤兵的车队摇摇晃晃地开上大桥后,守卫大桥的约一个连的苏军已经在桥口设立了哨岗,为首的军官过来检查证件。
“滚你妈!”脑袋被绷带抱得严严实实的孙涛猛然操起藏在身子下的一挺辽三八冲锋枪在不到一米的距离上一梭子打死了这个苏军军官。
“弟兄们!杀!”带队的北华军特种部队指挥官徐玉伟、徐后玉、孙涛等人一起大吼。
原本在车子上奄奄一息的“伤兵们”纷纷暴起,操起藏起来的辽三八冲锋枪猛烈扫射向措手不及的守桥苏军。辽三八冲锋枪是北华兵工厂在芬兰的苏米冲锋枪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每支携带一个圆盘状的大弹鼓,里面塞着八十发子弹,火力之强,大大超过北华军原本装备的德国MP冲锋枪。
值得一提的是,苏米冲锋枪的口径原本是7.92毫米,北华的枪械专家为了进一步增加弹鼓里的容弹量,因此把辽三八冲锋枪的口径降低到了5.8毫米,使得弹鼓里的容弹量达到惊人的80发,但降低子弹口径也造成子弹穿透力较强但威力较小的缺点(这一点很类似于使用6.5毫米口径的日本三八式步枪)。对于这个问题,北华军的士兵们使用了非常简单的办法进行弥补:把这些5.8毫米的子弹都弄成了达姆弹。
爆豆般的扫射声中,被辽三八冲锋枪的达姆弹击中的苏军脑袋爆裂、脑浆横飞。一千多名特种兵,人手一支辽三八冲锋枪,在五分钟内就把守桥的苏军杀得干干净净,轻而易举地攻占了大桥,并拆掉了桥上的炸药。
徐玉伟看了看手表:“守住大桥!还有半小时,我们的伞兵和装甲兵就要来了!”车队是在昨天下午出发的,抵达共青城正好是次日凌晨五六点,拿下大桥后,北华军的空降兵和装甲兵正好能在白天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