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我的东北军2之龙战于野 > 第247节海上奔袭

第247节海上奔袭(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袁晨凯有条不紊地分析道:“副座,我相信日本人也在暗中关注着我们水面舰艇和潜艇的发展进度,从传统意义上讲,海军的核心是水面舰队,现在多了航空兵和潜艇,而鱼雷艇则被视为海军的辅助军舰,只有百十吨的鱼雷艇跟几千上万吨的主力舰相比,可谓毫不起眼,我相信日本人对我们的鱼雷艇部队没有太多的注意。但我认为,鱼雷艇跟潜艇很像,都是吨位很小但攻击力很强的军舰。副座,我们的主力舰还在回国途中,指望不上,我们已经在本土的那些轻型巡洋舰和驱逐舰只要一出动,日本人应该就会闻到风声并早有防备,并且我们若是以轻型巡洋舰和驱逐舰混编起来去进攻日军的舰队,无疑是以卵击石;而潜艇只能偷袭,主动进攻水面舰队等于送死,我们的海军航空兵和那艘轻型航母也都派不上用场,所以鱼雷艇就是唯一的也是最佳的攻击利器。副座,鱼雷艇的优点是,速度快、机动性好、灵活性好、隐蔽性好、攻击强、制造容易、操作简单,鱼雷艇的主要缺点是,续航力较低、防护力薄弱。但我认为,西朝鲜湾非常适合我们的鱼雷艇出击,因为西朝鲜湾距离辽东半岛只有一百公里,鱼雷艇虽然续航力较低,但区区一百公里完全在我们鱼雷艇的航程内,实际上,我们的鱼雷艇出击西朝鲜湾就相当于是近海作战,并非远洋作战,至于防护力薄弱,我认为我们的鱼雷艇编队可以在夜间出击,更好地发挥了鱼雷艇隐蔽性好的优点。我的战术是,让我们的鱼雷艇部队倾巢出动,以密集编队在夜间快速逼近向西朝鲜湾内的日军舰队,实施长途奔袭作战,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射完所有的鱼雷,一击就走,并迅速撤离战场,从而扬长避短、重创日军。”

沈鸿烈听得微微点头:“这个构思确实是我们根据客观条件和作战环境而拿得出来的最佳的作战方式了。我们现在有多少鱼雷艇?”

袁晨凯回答道:“44艘,包括4艘德国海鸥级大型鱼雷艇和40艘我们同德国联合研制的飞鱼级鱼雷艇。海鸥鱼雷艇2艘在旅顺,2艘在威海,40艘飞鱼级共编为5个鱼雷艇中队,3个在渤海和黄海,1个在东海,1个在南海。我提议,把在渤海和黄海的3个中队都参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一艘飞鱼鱼雷艇可携带4枚鱼雷,3个中队就是24艘,也就是96枚鱼雷,并且都是最新式的氧气鱼雷,足够给日军舰队造成重大打击了!”沈鸿烈算了算,目光闪闪,但他也知道把计划付诸行动需要克服许多问题,因此一锤定音道,“袁中队长,这个任务就全权由你负责,如果取得圆满胜利,我在少帅面前为你请功。”

袁晨凯点点头:“我和弟兄们一定竭尽全力!”

北华海军因为缺乏大型水面舰艇,所以对鱼雷艇这种物美价廉的小型军舰很感兴趣并给予了重视,目前共拥有4艘德国海鸥级鱼雷艇和40艘中德联合研制的飞鱼级鱼雷艇。海鸥级鱼雷艇的排水量达到1000吨,其实已经算是“鱼雷舰”了,航速33节,武器为3门127mm舰炮、2座三联装的533mm鱼雷发射管、2门20mm防空速射炮,另外可携带30多枚水雷或深水炸弹,编制120人,相当于缩小的驱逐舰;飞鱼级鱼雷艇的排水量只有100吨,航速超过40节,武器为两座单联装533mm鱼雷发射管,携带4枚鱼雷,另有1挺12.7mm高平两用重机枪,编制12人。北华海军的鱼雷艇部队编为5个中队,每个中队拥有8艘飞鱼级鱼雷艇,第1中队和第2中队每队额外拥有2艘海鸥级鱼雷艇。其中,第1、第2、第3中队都部署在渤海和黄海,第4中队在东海,第5中队在南海。从各队分布上不难看出,北华军鱼雷艇部队的假想敌和主要防备的对手也是日本海军。当然了,鱼雷艇是不可能参加远洋海战的,只能在近海活动。而袁晨凯敏锐地认识到,西朝鲜湾虽然是朝鲜海域,但靠近辽东半岛,因此鱼雷艇出击西朝鲜湾也属于近海作战,是可以发挥鱼雷艇的各种优点的。鱼雷艇虽然不起眼,但在夜间作战的威力远远超过潜艇,因为潜艇速度慢,被发现后只能下潜装死,而鱼雷艇速度超过其他水面舰艇,被发现后可以溜之大吉。

接到沈鸿烈的命令和任务后,袁晨凯和鱼雷艇部队的官兵们开始紧锣密鼓地展开备战工作。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分散在渤海湾周边各个军港里的3个中队的24艘鱼雷艇悄无声息地运到最靠近西朝鲜湾的丹东港,其实渤海湾并不宽,鱼雷艇完全可以直接开过去,但袁晨凯心思缜密,不愿意暴露任何一个被日军察觉的细节破绽,想来想去,他命令各中队不动声色地把鱼雷艇从各自基地里捞上岸,装进火车里运到丹东,同时在丹东事先准备几辆吊车,确保鱼雷艇抵达丹东后可以顺利下水。

获悉即将和日本海军对决后,鱼雷艇官兵们无不摩拳擦掌、兴高采烈,在跟着鱼雷艇一起上火车后,官兵们立刻抓紧时间清理鱼雷艇底部的海蛎子。鱼雷艇最大的优点就是速度快,保持高速的一个因素就是要保证鱼雷艇底部光滑清洁,就像滑雪板一样,越光滑越好,海水阻力才达到最小。而一艘鱼雷艇停在海水里没几天,底部就会密密麻麻地长满海蛎子,严重地增加了海水阻力,减小了鱼雷艇的速度。怀着一定要痛歼日军决心的官兵们自然想让鱼雷艇在接下来的实战里保持最佳状态,因此上火车后立刻用刮锈板反复清除鱼雷艇底部的海蛎子。而随行的机械师们则同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检查鱼雷艇的机械设备以及那一颗颗硕大铮亮的氧气鱼雷。

至于那4艘一千吨的大型鱼雷艇,只能在天黑后偷偷摸摸地从旅顺和威海开到丹东。

把鱼雷艇装上火车通过陆路运到丹东,虽说浪费了不少时间,但极大地加强了保密性并给了官兵们充分的检修鱼雷艇的时间。为达到知己知彼的程度,袁晨凯请求海军航空兵出动侦察机对西朝鲜湾的日军舰队进行侦察,冒着风雨或风雪起飞的几架海军侦察机给袁晨凯带来了让他如释重负的消息:日军舰队毫无察觉,仍然在忙着夜以继日地撤离陆上日军。

获悉这个消息后,袁晨凯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12月4日晚上,三个鱼雷艇中队连人带艇都顺利抵达丹东。由于丹东拥有北华海军的航空兵基地,再加上鸭绿江两岸都是北华军控制区,因此日军不敢靠近丹东,所以日军对此毫无察觉。袁晨凯命令官兵们休息一天,养精蓄锐,同时拍照合影,给家里写遗书。官兵们都知道,用鱼雷艇去攻击日军舰队,虽然能打日军一个措手不及,但自身肯定也会损失不小,在那种距离本土近百公里并且没有己方水面舰艇的海域内,一旦鱼雷艇被击伤或击沉,上面的官兵必然凶多吉少,毕竟鱼雷艇的防护力非常薄弱,别说日军主舰炮了,就是挨上一发副舰炮的炮弹,也是九死一生。但官兵们斗志昂扬,明知这项任务非常凶险,但毫无沮丧悲观。

休息了一天一夜后,12月5日深夜,蓄势待发的鱼雷艇官兵们开始踏上征程。起吊机把装在火车皮里的那24艘鱼雷艇起吊出来并放到海面上,早已迫不及待的官兵们立刻爬上去各司其职。袁晨凯把24艘鱼雷艇分为4组,每组由1艘海鸥大型鱼雷艇领路和负责指挥,四组鱼雷艇编队齐齐劈波斩浪,排成四个单纵列队伍,每个鱼雷艇的尾部都安装上一盏绿色的信号灯,这样的话,4艘海鸥开路,后面的24艘飞鱼一个接一个地跟上,在夜幕中盯着前面鱼雷艇尾部信号灯开动,确保不会迷航或掉队。海上风大浪急,不同鱼雷艇互相喊话是很难听见的,只有百十吨的鱼雷艇上也不可能会安装无线电,因此信号灯是传达命令的方式。袁晨凯命令各鱼雷艇统一调控信号灯,绿色是全力开动和安全的意思,黄色则表示遇到危险,红色是全力进攻的命令,同一组的鱼雷艇间距100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出发前,淅淅沥沥的雨夹雪从天而落。袁晨凯在心里默念道:“天助我也!”他对官兵们握拳振臂地喊道,“必胜!”

“必胜!”官兵们战意昂扬,士气如虹。

二十八艘鱼雷艇在寒风呼啸的海面上形成4道600米长的单纵列队伍,犹如披坚执锐的海上骑兵队般以30节的速度风驰电掣地驶向大海深处。尽管风寒如刀、冰雨铺面,但官兵们都热血沸腾。袁晨凯乘坐在一号海鸥鱼雷艇上,紧张地举着望远镜。实际上,他什么都看不到。在这种雨天的海上,天空和大海都是黑沉沉一片,连星光都没有,袁晨凯和官兵们完全是靠着方向仪和航海图以及过硬的作战素质和丰富的训练经验,在夜色中悄悄摸向日军舰队。

北华海军以鱼雷艇编队为突击力量,在雨夜中长途奔袭日军舰队,这个战术在世界海战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因此袁晨凯等官兵们在一开始就掌握了突袭的先机。

10点多,鱼雷艇编队抵达西朝鲜湾的皮岛附近。皮岛是朝鲜西北部沿海比较大的岛屿,距离陆地也很近,因此被日军舰队设立为临时中转站,大批来不及带走的日军都暂时安顿在皮岛上。从丹东到皮岛海域,鱼雷艇编队迂回奔袭110多公里,约60海里,花了两个小时。此时看到目标赫然在目,官兵们原本就沸腾的热血几乎燃烧了。袁晨凯等军官们在极度的兴奋和极度的激动中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好运气,很显然,日军对这场海上长途奔袭毫无防备,因为海战史上没有先例。在官兵们的视野中,一千多米外的远处海面上简直就像是海上城镇,灯火辉煌、流光溢彩,整个景象彷佛是一队队身上挂着彩灯的骆驼正在丝绸之路上车水马龙。运输船只毫无顾忌地行驶着,船上灯光闪烁,导航灯和导航标犹如一层层路灯闪亮在海面上。日本人忙得热火朝天,根本就没有想到雨夜的海面上会杀来这么一群海上轻骑兵。

“天助我也!”袁晨凯激动得说话声音微微颤抖,他用力按下一个按钮。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