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我的东北军2之龙战于野 > 第207节半壁江山(1)

第207节半壁江山(1)(第1 / 1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第二次东北战争无疑在军事上和经济上给东北带来了重大的损失,但在政治上和宣传上则给张学良以及整个奉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裨益。作为北洋政府的最后余脉,奉系在东北易帜后仍被全国各界视为地方军阀,即便通过中原大战后开始加入中央派系,奉系仍然残留着地方军阀的烙印,然而现在,通过这场大规模的抵御外侮、捍卫国家的正义战争,奉系已经深得人心,毕竟这是连南京政府和中央派系都不敢做出的伟大壮举,并且东北军最后还大获全胜,取得了旷古烁今、彪炳史册的巨大胜利,空前地振奋了中国的国威,也空前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得全球华人都因此而扬眉吐气。中央军和南京政府的对日软弱同东北军和东北政府的对日强硬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使得张学良在政治上和宣传上赢得大满贯。张学良的威望因而如日中天,东北政府的影响力也随之炙手可热。另一方面,这场战争基本上是在辽宁省中部和南部展开的,对辽宁省的破坏非常严重,但对其他省份地区的破坏倒不是很大,因此重建交战区以及恢复因为战争而中断的全面发展等工作在战后都开始有条不紊地展开。当然了,此时东北的建设发展环境与战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战前的东北夹在日苏两大列强之间,可谓如履薄冰、前狼后虎,但现在,日本在很长的时间里已经无力染指东北,而苏联当局也因为此战而对东北军的战斗力深感震撼和不敢小觑,因此整个东北、整个中国北方都迎来了非常和平和安全的时期。外部环境得到了安定和保障,北方的建设和发展自然更加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呈现出烈火烹油之势。

通过委曲求全、妥协退让换来的“和平”是不可靠的;真正的和平,只有靠战争和胜利才能赢得。

值得一提的是,东北军还在这场战争中实现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对外“开疆拓土”:东北政府借助胜利和减少五千万美元赔款作为代价,获得了日占朝鲜半岛的济州岛的20年租借权。

在举国的褒扬声中,并没有因为这场胜利而沉迷其中的张学良随后投入了新的工作。

4月15日,张学良向南京政府和蒋介石申请,在“东北政务委员会”的基础上扩大建立“中国北方政务委员会”。在之前,“东北政务委员会”这个机构是东北四省的最高行政机构,而中原大战后,晋绥军和西北军的地盘都被东北军吞了,山西、陕西、绥远、察哈尔、天津市这四省一市都有各自的省政府(市政府),这四省一市明面上是直接受南京管辖,但实质上却被东北政务委员会管辖。张学良的地盘已经不再是东北一遇,而是整个中国北方,再用东北政府的名义去管辖北方地区,也不太妥当,因此张学良索性要求在北方地区名正言顺彻底实现政令统一。

蒋介石虽然对张学良这种明火执仗要扩大地盘的行为很忌讳,但毕竟张学良现在声势滔天,况且张学良在实质上早已经控制了中国北方,再加上张学良对蒋介石也是恭敬有礼,从来没有反叛过蒋介石,从来没有觊觎过蒋介石“天下第一”的位置,一直老老实实做他的“天下第二”,因此蒋介石在无奈中只能顺水推舟,批准了张学良的要求。

4月20日,东北政务委员会正式解散,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北方政务委员会”,管理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察哈尔、绥远、山西、陕西、河北、山东以及天津特别市,共十省一市。这十省一市包括东北四省、华北五省一市、西北一省,总面积255万平方公里,占全中国22.2%,总人口1.35亿,占全中国31%,并且这十省一市拥有全中国80%以上的煤炭、90%以上的铁矿、100%的石油、90%以上的重工业、60%以上的轻工业、55%以上的粮食产量。中国北方政务委员会是中国北方十省一市的最高行政机构,受南京政府直接管辖,但实际上是处于高度的自治,东北政府也被中国北方政府正式取代(注:中国此时的领土总面积为1142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量为4.36亿;天津此时和上海一样,都是单独的特别市/直辖市,北京市此时是河北省的省会)。

中国北方政务委员会(中国北方十省一市联合政府)正式成立后,张学良宣布辞去政务委员会主席和委员的职务,放开政权,任命张作相为北方政务委员会主席,任命阎锡山为副主席,北方政务委员会共有40多名委员,20多名是东北派系出身,10多名是晋绥派系出身,其他人来自原先西北派系和山东、河北等地。从这个任命名单和人员组成比例上不难看出,张学良的奉系已不仅仅是东北一系,还彻底地融合了原先的晋绥派系、西北派系、山东派系等其他派系,完成了从东北真正走向北方的全面蜕变和扩张。通过这场战争,东北军、晋绥军、西北军之前存在的隔阂也已经基本烟消云散,真正团结起来并融为一体。东北派系、晋绥派系、西北派系、山东派系、河北派系等北方各地的不同势力至此而彻底在张学良的手上融合为了中国此时最强大的势力:北方派系(北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4月30日,张学良得寸进尺地向南京政府和蒋介石申请,在“东北军务委员会”的基础上扩大建立“中国北方军务委员会”,目的很明显,统一北方政令后再统一北方军令。蒋介石虽然并不很情愿,但由于张学良早已经控制了北方十省一市的军队,因此也只得批准,同意成立“中国北方军务委员会”,统一领导北方十省一市境内的军队,东北边防军和晋绥军、西北军、河北军队、山东军队全面改编为“中国北方边防军”,简称“北防军”。张学良仍然继续担任北方军务委员会的主席,已被南京晋升为上将的杨宇霆担任副主席,北方军务委员会共有40多名委员,20多名是东北军将领,10多名是晋绥军将领,其他的是西北军将领、鲁军将领、河北军将领等。

1934年5月初,张学良正式完成了北方军令政令的统一。东北军、晋绥军、西北军、鲁军、河北中央军等旧式称呼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统一起来并且更加强大的“中国北方边防军”。北方派系(北系)取代了东北派系(奉系),北方政府取代了东北政府,北防军也取代了东北军,张学良也从“东北王”走上了“北方王”的位置,真正地雄踞中国北方的半壁江山。杨宇霆等原先奉系里的激进派人物都欣喜若狂,杨宇霆甚至说“少帅又重建了北洋政府”这种话。客观上讲,张学良基本等于重建了北洋政府,此时的北方政府在地盘上跟以前的北洋政府如出一辙,但北方政府和北系在名义上是服从于南京政府的,这一点跟北洋政府和北洋集团是最大的差别,中国也不会再次陷入南北内战。北方政府的影响力也超过以前的北洋政府,北防军的实力也超过北洋军或北伐军。

从此时开始,北系、北防军、北方政府取代了奉系、东北军、东北政府。张学良的军队在名义上是“中国北方边防军”,因此在国内又被称之为北防军、北方军、北军;在国际上,张学良的政府和军队被称之为“北华政府”和“北华军”,意思是中国北方政府、中国北方军队(“北华”和“华北”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

张学良另外还辞去了东北海军司令和东北空军司令,这两个职务都完全地交给了沈鸿烈和冯庸,这两人也都被南京晋升为了上将。其实,蒋介石晋沈鸿烈为上将,一方面是东北海军的潜艇在战争中狠狠地重创了日本海军,一方面也是因为沈鸿烈率领东北海军帮助南京镇压了第十九路军。此时张学良头上的官帽共有9顶:全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北防军陆海空军总司令、北防军陆军总司令、北方军务委员会主席、国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军政部副部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新任命的)。论起正统名义,张学良是全国第二,但论起实力和实权,张学良则是当之无愧的全国第一。

5月25日,日本著名海军元帅、曾在日俄战争期间率领日本海军击败俄国海军的东乡平八郎驾鹤西去。实际上,这位日本的海军老元帅之所以撒手人寰,一来是因为他去世前就已经年老血衰、疾病缠身,二来是因为日本海军在东北战争期间的重大损失,让这位亲眼见证了日本海军的艰难诞生、浴血奋战、横空崛起的老元帅急火攻心,因此在气怒之下忿然去世。虽说日本和中国此时的关系绝对谈不上友好,但东北战争是一场“奇怪的战争”(国外评论家的评论),中日双方明明大打出手,但这场战争却是日本政府和中国地方政府的战争,中国中央政府和日本政府在战争期间一直保持着正常的外交关系,更加没有互相宣战,因此南京政府和东京政府在明面上还是“国际友邦”。所以获悉东乡平八郎去世后,南京政府出于国际惯例以及为了缓和中日关系的考虑,派海军部部长陈绍宽上将率领几艘中国海军的主力军舰前去日本参加东乡平八郎的葬礼(南京政府此时没有海军总司令部,只有海军部,同时也没有空军总司令部,只有航空委员会)。

5月26日上午,陈绍宽意气风发地率领着宁海号、海容号、海筹号、海琛号、应瑞号这五艘巡洋舰踏上了前往日本的旅途。出发前,南京方面有人觉得陈绍宽太过于招摇了,居然把中央海军所拥有的五艘主力舰都给带去,陈绍宽回复道“中国海军素来在日本海军面前自惭形秽,并且还曾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海军打败过,而日本海军此时被东北海军打得灰头土脸,我们自然要让海军将士们好好地扬眉吐气一把”。(注:此时的中国海军主要分成三大部分,东北海军、中央海军、广东海军。东北海军是北洋海军的余脉,前身是晚清北洋舰队;中央海军是原先福建地方海军收编而来,前身是晚清南洋舰队;广东海军是广东军阀在继承晚清广东海军的基础以及自己扩建而形成的地方军阀海军。中央海军里的福建籍官兵比例非常大,民国时期号称“无闽人不成海军”。中国海军此时的舰艇总吨位约为5万吨,东北海军的规模最大,达到3.3万吨。中央海军此时的主力舰就是宁海号、海容号、海筹号、海琛号、应瑞号这五艘巡洋舰,宁海号是国民政府跟日本订购的,排水量2500吨,同级还有一艘姊妹舰平海号,此时还在日本建造中;海容号、海筹号、海琛号是三艘同级巡洋舰,晚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后向德国订购的,每艘排水量达到3000吨;应瑞号也是晚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后向英国订购的,排水量2600吨,同级还有一艘姊妹舰肇和号,此时在东北海军手里;值得一提的是,东北海军的主力舰海圻号巡洋舰是中国此时最大的军舰,排水量4300吨,也是晚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后向英国订购的,是排水量达到7000吨的定远号和镇远号之后的中国近代第三大军舰,同级还有一艘姊妹舰海天号,但海天号已经在1904年触礁沉没。简而概之,中国此时的海军主力舰基本都是晚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后第二次向海外列强大规模购买来的军舰,性能基本都已经落后过时了,新增加的现代化军舰只有国民政府向日本订购的宁海号和平海号巡洋舰,以及东北海军和德国合作进行研制的潜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陈绍宽出发前,在旗舰宁海号上用无线电给正在福建的东北海军旗舰海圻号上的沈鸿烈发去了一份意味深长的电报:我舰队即将启程前往日本。

海圻号上,沈鸿烈露出一丝狡猾的笑意,然后对海军官兵们吩咐道:“走!我们回家!”

东北海军当然不会去日本参加东乡平八郎的葬礼,再加上第十九路军的叛乱已经被镇压了,因此沈鸿烈向南京发去请求,申请率领舰队返回东北。得到南京政府的批准后,沈鸿烈便率领着东北海军的20多艘水面舰艇浩浩荡荡地返回了东北。

短短一天后,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震惊了南京政府:陈绍宽率领中央海军的五艘巡洋舰叛逃了!

陈绍宽率领那五艘巡洋舰根本就没去日本,从上海出发后,五舰慢吞吞地向东开去,然后在济州岛南部五十多海里外“很凑巧”地碰到了正在从福建返航回东北的东北海军舰队。陈绍宽和沈鸿烈随后热情洋溢地提议举行海上联谊会,双方舰队的舰长进行互相交流。结果就这样,中央军五艘巡洋舰的舰长都被骗到了海圻号上并被软禁了起来。东北海军此次参加镇压福建叛变时还带来了一个步兵团,全团的三千多官兵以“交流联欢”的名义轻松地占领了中央军的五艘巡洋舰。五艘军舰就跟着东北海军的舰队一起向东北开去,最后抵达了东北海军的青岛港口,使得这五艘军舰完全被东北海军给控制了。

完成这个策划已久的阴谋后,陈绍宽和沈鸿烈分别以海军部长、东北海军司令的身份发表通电,要求南京政府“统一海军军令”,彻底完成中国海军的实质统一,把原本处于分裂状态中的东北海军、中央海军、广东海军整合改编为军令畅通的中国海军。除陈沈二人,还有二十多名东北海军的舰长和中央海军的舰长联名通电相应陈沈二人的要求。东北海军的所有舰长当然都是赞同的,那五名中央海军的舰长在陈绍宽苦口婆心的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下也都同意参与。身为海军,他们当然希望本国海军早日强大起来,一个四分五裂的中国海军当然不可能跻身世界海军强国的行列,并且这几个中央海军的舰长知道东北海军在制造潜艇和其他新式军舰并在实战中取得的辉煌后也十分羡慕,因此一拍即合。

这起“海军事件”顿时让南京政府大为震惊。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