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节辽东狼烟卷(4)(第1 / 1页)
国内的各个报刊杂志和国外的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连篇累牍地报道了东北军和日军再次爆发的战争,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得沉默的火山彻底爆发了,关内关外、大江南北,无论北方还是南方,整个中国都在反日的怒火浪潮中沸腾了。南京、上海、武汉、广州、北京、天津、沈阳、长春、齐齐哈尔、承德、西安等长城内外的各大城市霎那间就被游行示威的队伍给填满了,全国上百个城市彻底淹没在了人山人海中,四衢八街万人空巷,街头巷尾人头攒动,大街小巷内旌旗标语漫天飞舞,声势浩大的民众游行示威队伍犹如一股股沸腾的铁水般奔腾涌动在街道上,各种爱国口号声震天呼啸,群情激奋的中国国民终于已经彻底地忍无可忍“坚决支持东北军抗击日寇侵略!”“坚决支持张副总司令!”“东北军必胜!”“中国必胜!”“抗议日本侵略东北!”...声若雷霆,惊天动地。全国商会联合重会在上海宣誓全国所有商会拒绝购买日货并号召全国各界联合起来抵制日货;在华日资企业工厂里的中国工人们纷纷罢工,各航运公司纷纷表示中断同日本的航运商贸,数以百计的中国企业公司也宣誓停止与日本政府及民间的商贸往来并停止出售各种商品货物到日本;北美华侨领袖司徒美堂、马来亚华侨领袖陈嘉庚、菲律宾华侨领袖李清泉、印尼华侨领袖庄西言、缅甸华侨领袖胡文虎等众多海外华侨们先后发表声明,谴责日本侵华,支持张学良抗击日本侵略军,随即,司徒美堂老先生在纽约成立“北美全体华侨抗日募捐总会”,陈嘉庚先生在新加坡成立“东南亚全体华侨抗日募捐总会”等一系列心系祖国、支持张学良抗日的组织机构;北方境内,黑龙江、吉林、热河、察哈尔、绥远、山西、陕西、山东、天津等地的驻军将领争先恐后向东北军总司令部陈词上书,请求调往辽东半岛参加对日作战;北方九省一市的联合商会自发组成了“东北军抗日经费筹备委员会”,号召北方的企业集团和普通百姓为东北军慷慨解囊、捐献军费;民营工厂号召工人们在休息日继续生产为前线军队提供物资;农民们自愿将粮食低价出售或无偿提供给政府送往前线作为军粮;大批东北剧团戏剧表演者也纷纷来到沈阳希望能参加前线劳军活动;至于东北军在各大城市设立的招兵站,更是日日排起了长龙。东北各大报纸上,各地士绅名流、社会贤达们联合发表的声援文章犹如雪片般纷至沓来。以辽宁省商会总会长杜重远为首,高崇民、阎宝航、卢广绩、金哲忱、金恩褀、王化一、梅佛光、李象庚、苏上达等东北的著名企业家们所组织的民间援助机构更是犹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众企业家们不但毁家纾难,而且登高一呼,应者云集。北方境内的各城市的市中心,募捐现场人满为患,为政府和军队捐款的民众排成了一条条长龙。除了银元和东北元,数以千万计的港币、英镑、美元、法郎、日元等外币,以及大笔的金银首饰器皿和堆积如山的罐头、饼干、毛巾、衣物、被服、布匹、药品等物资源源不断地从民间送到了东北政府的手里。
国内同胞和海外侨胞的爱国热情让张学良足足吓了一跳。开战后的第一个月内,东北政府就收到来自北方九省一市境内的民间捐款六千多万美元,来自南方的民间捐款两千多万美元,来自海外的华侨捐款五千多万美元,物资不计其数。沈阳的大街上,以黄炎培、陶行知、章太炎、章士钊、陈寅恪、钱钟书、刘文典、朱自清、林语堂、周树人、舒庆春为首的大批东北的教授学者们云集街头举行募捐活动。这些平时因为待遇太好而被讥讽为“富秀才”的学者们虽然手无缚鸡之力,但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候也发挥出了中国传统文人所特有的节气和傲骨。已经七十二岁的国学大师陈三立老先生在沈阳的街头上身穿长马褂手舞足蹈,用饱含深情的语气高唱着《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激昂慷慨且同仇敌忾的战曲古歌中,这些教授学者们把一捆捆用红纸包裹着的大洋放进募捐箱里,在他们的带动下,他们的学生们和深受感染的民众们也争先恐后地把雨点般的钱财金银放进了募捐箱里。东北大学、辽宁大学、东北理工大学、东北工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政法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北体育大学、东北医科大学、东北工程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西安大学、西北大学等北方九省一市境内的一百多所高等学府的教授讲师们集体宣布捐出每人三个月的工资。
在这全民族共患难的时刻,原本寄居于东北的段祺瑞、曹锟、徐世昌、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吴佩孚、孙传芳、唐绍仪、朱启钤等不少北洋政府时代的要员也纷纷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心。段祺瑞和吴佩孚都捐出了各自一半家产,段祺瑞还把小儿子段秉岑送进了讲武堂,朱启钤也把小儿子朱海北化名朱一灵送入了东北军里,以表示支持张学良和东北军抗日到底的决心。东北的政府高层、军政元老们也同样对张学良给予了高度的支持。辽宁省主席刘尚清把儿子刘鹏飞送进了讲武堂里,热河省主席翟文选获悉东北军和日军开战后,跑到东北大学里把正在文学院里读大二的小儿子翟继赫直接从课堂里叫出来送进了军队。翟文选在送翟继赫参军前送了一副骨灰盒给他,盒子上写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无需尽孝,只求尽忠;临别之际,赠匣一副,生前装物,死后容身”。脱下校服的翟继赫背着这副骨灰盒,在父亲严厉而慈爱的目光下踏上了战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已经被张学良任命为东北军务委员会委员、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北方九省一市工业联合委员会主席的原晋绥军统帅阎锡山在开战后,多次致电原先晋绥军的将领们,要求他们“摒弃门户之见,精诚团结、万众一心,在张少帅的领导下与日寇血战,扬中国军人之威,争山西父老之气”;而在中原大战后下野的冯玉祥也来到了沈阳,向张学良请求给他一支部队让他上前线杀敌。张学良当然不会同意他这个过于理想主义的请求,因此客客气气地交给冯玉祥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让他去南京说服蒋介石出兵或出资协助东北军抗日。
东北的交通网陷入了空前的繁忙中。一列列火车和一队队汽车川流不息地来往于辽南和辽北,将交战区的居民百姓、政府机构、工厂设备撤离运往后方,然后再载着满车荷枪实弹的士兵和大量的军用物资开赴前线。各个火车站附近,听闻军队即将出征的百姓们迅速把火车站结结实实地围了个水泄不通,家家户户扶老携幼、箪食壶浆,齐齐赶来为大军出征送行,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每个火车站周围,彩旗飘扬、红飞翠舞,霎那间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欢声如雷、人声鼎沸,巨大的喧嚣声都快把火车的机器轰鸣声给压下去了。站台边,一队队银须飘拂的当地老者们急匆匆赶来后来不及喘口气,立刻神情庄严而肃穆地拼命敲锣打鼓为即将踏上征途的子弟兵们壮行鼓气;一队队年轻的妇女纷纷拎着篮子争先恐后地上前劳军慰问,一篮篮的水果、一块块的腊肉、一包包的香烟、一条条的毛巾…毫不吝啬地往车厢里倾倒;百姓们欢呼雀跃着,往排队准备等火车的东北军官兵们手里塞着鸡蛋、馒头、饼干、罐头等食品;热血沸腾的学生们挥舞着献花和国旗,高喊各种爱国拥军口号,气氛热烈而感人。登上火车准备挺向前线的东北军士兵们挥舞军帽,向父老乡亲们告别。车站内到处可见头发花白的父母在送别自己的儿子,年青的妇女抱着孩子送别丈夫,刚刚学牙牙学语的孩子在送别爸爸的感人场面,亲人分别的哭泣声令人心碎地此起彼伏。但更多的还是亲人们鼓励官兵们“奋勇杀敌、平安归来”的大义场景。
有的东北军老兵感叹道:“当年跟着老帅打来打去十几年也没见老百姓这么换送过!”
旁边的老兵说道:“当然了!当年是中国人打中国人,自家窝里斗,胜了也没什么意思。现在是跟着少帅打日本鬼子,情况不同了嘛!”
正如张学良和日本方面的预测,蒋介石和南京政府确实对遭到日本全面进攻的东北毫无援助之力。蒋介石在11月5日对外发表《告全体国民及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张学良上将书》,声称“我全体国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此刻暂且含忍,绝非屈服。如若至国际信义条约一律无效,和平绝望,到忍耐无可忍耐,且不应该忍之最后地步,则中央已有最后的决心与最后之准备,届时必领导全国人民,宁为玉碎,以四万万人之力量,保卫我民族生存和国家人格。张学良将军率军反击,乃是捍卫国土、保卫国权之正义举措,中央对东北边防军奋起反击之举给予全力支持...政府现时既以此次案件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对国民一致诰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
东北军和日军再度开战,蒋介石的态度是:震惊、惶然、焦躁、担忧,他极度担心这场战事会成为日本全面侵华的前奏曲。一方面,他希望东北军撑住,为全中国撑住日本的进攻,同时他希望迅速解决此事,万般不希望战事会扩大,但另一方面,蒋介石也隐隐希望东北军和日军拼个两败俱伤。这样,对于南京政府来说,日本和中国北方这两个心腹大患都解决了。
国际联盟方面也采取了支持中方、反对日方的态度,声称“日本帝国此次出兵中国东北是不容置疑的主动挑起战争和破坏东亚和平的行径,日本帝国应立刻从中国东北撤军并对此行径进行全面的弥补”。而日本政府则在11月7日声称:“中国满洲政府素来顽固反日排日,对大日本帝国帝国的利益已造成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两年前之满洲事变,实为满洲军处心积虑策划之阴谋,满洲军无端袭击日本关东军并以武力手段悍然攫取大日本帝国在满洲的合法利益实属非法举措。张学良政权和满洲军的狂妄骄横乃是日中关系恶化之根本原因。为捍卫日本国利益,日本政府之隐忍亦已达极限,日本军队不得不决心采取断然措施,膺惩暴戾好战之中国满洲军,促使满洲张学良政权反省并恢复日本在满洲的全部利益”。
国际联盟虽然反对日本出兵中国东北的行为,并宣布要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但由于世界头号经济强国、日本对外贸易最大的合作伙伴美国并非国联成员,因此国联对日本的经济制裁基本是一纸空文。美英法三国虽然都不愿意看到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从而实力大增,但也不会为了中国而与日本宣战,再加上美国态度含糊暧昧,不愿意正面插手世界事务,因此国联和美英法列强对日本几乎没有造成任何压力。东北战场上,日军毫无顾忌地继续全力进攻,日本政府随后直接退出了国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张学良其实打心底里就对南京政府和国际联盟没有抱哪怕是百分之一的希望,因此在接待南京特使张群、吴铁城、陈友仁等人的时候,张学良简洁明了地道:“诸位,日本人是铁了心地想要消灭我和吞下东北,我也知道南京和国联都无法强有力的支持我,我理解蒋主席和诸位的处境。行了!日本人已是图穷匕首见,你们南京政府,特别是外交部的各位外交官们在谈判桌上就省点口水吧!你们就别再跟日本人废话啦!想跟日本人通过和谈的方式来解决这次的东北战事,无异于缘木求鱼。中央政府既然帮不了我,那么各位先生们,如果你们想帮我,那我劝你们与其在谈判桌上继续浪费时间,还不如去组织民间力量进行募捐,起码还能给我的军队多募捐一点军费,这就是你们目前对我张学良和对东北军最大且唯一的支持了。日本人既然想打,我们就跟日本人用武力来解决问题。”
张群等人都听得汗颜内疚不已。对张学良素来很有好感的外交部长王正廷随后把跟日本政府谈判的事务都交给了副部长陈友仁,他自己则亲自组织了一个“全国抗日募捐联合会”,一心一意地帮助张学良募捐经费。当国民政府的外交官在中日谈判桌上以及美英法列强的政府特使继续进行着毫无意义的调停活动时,都信奉“武力是解决一切争端的最好手段”的张学良则和日军在战场上继续扩大着战争的规模。11月5日,已经全面登陆辽东半岛的日军第8、第9、第10、第11、第12师团集结十余万兵力,朝着东北军重兵云集的瓦房店一带展开了全线进攻。双方彻底的全面大战就此而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