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居家厨娘(第2 / 3页)
藤竹条的也就算了了,一个两块六毛,但这是大铁皮的,一个六块一毛八分钱,瞅着这个还能用个五六年打底呢!
其他老婶子接话:“去哪里都得喝水,到时候有水喝好过四处找水。”
说完不由分说的把大铁皮的暖水瓶放到门口,“秀儿,听话,带上。”
又有个老婶子问:“床架不带啊?没得买的啊!”
不带啥都不能不带床架啊,且都是木头搭的,床板一拆,床杆绑住搂好,人到了床也跟到了。
睡觉的家具给带上,煤球炉和煤油炉总不能不带吧,不然怎么吃饭?
在这堆老太太的眼里,衣柜,床架,桌椅,樟木箱,被头铺盖,煤球炉,痰盂罐,锅碗瓢盆,一件件的都有用。
就是程秀外公留下来的不用电,风扇底座只点煤油,利用热能驱动扇叶的煤油驱动风扇,留着都能用上。
程秀知道自个要还呆着,不一会这一群老婶子们连门帘都得说动她拆下带走,匆匆谢过顾硕一行人,拿了需要的票据就出门买菜。
家里有厨师的好处就是时刻能掌握着食材市场走向。
程秀计划就带三块钱。
打从王桂芬住院以后,这个月的肉票指标还在。
程秀进了市场直奔肉摊子。
肉票还没取消,所以猪肉等级还是差不多。
大早上,肥膘最多的一级猪肉一斤七毛八,程秀要了一斤,再配上六毛三一斤的三等肉。
三等肉也是同一头猪上卸下的货,只是瘦肉多所以卖得便宜些。
肉摊都在一块,隔壁就卖鸡架骨。
这几年公家一门心思要挣外汇,鸡腿,鸡胸,鸡翅都可以做成外汇,剩下的鸡骨架流入市场。
也很便宜,五六斤重的的芦花鸡鸡骨架就卖两毛钱一只。
冬天菜少,买细菜就得要票。
细菜里有一部分是反季节菜,贵得不要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