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社恐症(第1 / 1页)
社恐症是一种以恐惧为基础的社交障碍。社恐症主要体现在与人交往时有回避倾向和焦虑症状。这种回避倾向在人的行为活动中有着全面的体现。社恐的人不敢与他人对视,社恐的人说话语速很快;社恐的人遇见人跑的也快;社恐的人跟人交流时忐忑不安,眼神会飘忽不定,会借用身体其他部位或是外物来转移紧张不安,这会给人一种不踏实、很敷衍感觉。
社恐症的人喜欢待在阴暗里,不喜欢暴露在阳光下。这里说的阴暗是指收缩形态,阳光是指扩张形态。在这种意识形态下,社恐的人不喜欢出风头,不喜欢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也就是说社恐的人喜欢掩蔽自己,最好是没人会注意到他。有时候跟人交往时,会恨不得钻进地缝中。
从精神元素角度认知、道德、情感去看,我们也会发现社恐的人在这三元素中的。社恐的人在认知里是否定多于肯定。社恐的人对于道德要求是高的,同样的对于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期待也是高的。换句话说就是社恐的人严于律己,也严以看人。就是说社恐的人,对自己很自责,感觉什么都没做好。此外,社恐的人对于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是比较排斥的,觉得社会环境是脏、险恶的。社恐的人的情感是消极的,他们的精神世界处于惊恐不安、焦虑、情绪、精神紧张等状态之中。
前面在精神防御机制中提到过了恐惧是怎么来的。社恐症的核心就是恐惧。恐惧怎么来,社恐症差不多就是怎么来。从精神元素来说,恐惧是人与生俱来的情感,也是人与生俱来的自我保护本能。如果说愤怒是攻击性的自我保护,那么恐惧就是回避性的自我保护。
情感垃圾宣泄的家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去否定孩子,不断责骂孩子,有时候情绪化表现等都会让孩子恐惧。这是精神元素的认知元素与消极情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认知上这些孩子会真的认为自己不行,很差劲,从而产生自我否定的消极情感。这些消极情感会加大自己不安全感。
此外,直接愤怒情绪宣泄,会使孩子本能性的产生恐惧反应。这种恐惧是比较根深蒂固的。通过认知上的自我否定最终演变成不安全的情感。通过消极情感宣泄也会直接引起孩子的恐惧。恐惧是一种消极的情感元素,所有的恐惧都会汇集到潜意识蓄水池中。这是情绪不稳定不理性家人对孩子所带来的心理毁灭性影响。
那些情绪稳定且不理性的家长,比如对孩子期望过高等,事事严格要求孩子,哪些允许,做哪些不允许做等,这样的家人与孩子关系模式最后也会让孩子内化,结果是孩子树立高标准、高要求。这些要求最后成为了道德关系原则的内容。
看起来家人的高要求对孩子是好事,是家人对孩子是负责任的表现。可是,我们是否想过一旦孩子在经历中遇到挫折或者是特殊经历,是不是很容易使孩子产生自责?
家人规定孩子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种关系模式建立后,孩子对自己也会这样对待。允许做,不允许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德开关。当这种道德开关泛化到所有事物时,是形成了一种比较强烈的自我压制力。
当孩子自己的能力如果能够胜任自己的期待,那还好。可是很多时候,孩子是不能达到这些期待的,这会让孩子产生焦虑,因为这是一个矛盾冲突。这不是他们想要控制结果,可是结果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时间久了,这些挫败感的没能及时疏导,这些孩子也容易受到自我的道德审判而产生恐惧。
此外一些特殊经历也会使孩子产生恐惧。家人给孩子设立一个完美的道德人设(高要求,经常夸奖孩子做的对,让孩子学好,不去触碰不好等),可是现实生活是浑浊的。一旦这些孩子在经历中出现偶然因素,使得超强的道德圣洁触碰社会生活的肮脏,这种强大的反差以及孩子认知经验能力有限等,也会让孩子产生恐惧。这是在道德层面产生的恐惧。
在同一个病症系统中,精神元素中的认知、道德、情感都是会让个体产生恐惧。这种恐惧,随着时间以及大脑的自我防御机制启动而慢慢扩散(恐惧的泛化)。随后这恐惧就像是大海漫灌一样,慢慢渗入孩子的精神世界中。使得这些孩子浸泡在恐惧的海水中,整个人被恐惧笼罩着。从而我们看到了前面讲的社恐的人出现的症状。
社恐症的人的都会伴随着焦虑,社恐症跟焦虑症的生理反应,其实也是差不多的。手心出汗,心跳加快等。社恐症跟焦虑症都是因为恐惧引发。一般来说,恐惧是社恐症和焦虑症的基础或是底色。焦虑不过是恐惧海水中的冒的泡。我们是先有恐惧的情感,然后才有焦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候很难感受到惊恐,但是焦虑感却很明显。这是为什么呢?焦虑是人应对事件冲突的失败导致的情绪体验。这种焦虑情绪只是一时的。例如,李四去谈一笔大生意,可是快要过登机时间了,此时他很焦虑。这里焦虑就是预想着事件冲突法解决而导致的焦虑。我们说了,这只是一种情绪。在李四的精神世界中没有恐惧的海水。
还有一种我们感受到的焦虑很明显,但是却很难感受惊恐的原因是,惊恐存储在潜意识的蓄水池中,但还未溢出到人的精神世界中,此时我们在认知层面很难感受到。而焦虑却因为潜意识的恐惧作用而明显增强。这是一种将要恐惧而未到恐惧时刻。在此状态下的焦虑会明显比前一种更大。这种焦虑开始出现不安的迹象。时间再久些,我们就能够感受到恐惧侵袭而来。
社恐症的消除,有两种比较有效的方式。一种是森田疗法,跟中国哲学思想,顺其自然的观点类似。就是放任这种恐惧发生,直到消失。第二种是,系统脱敏疗法。这种方法,强调的是逐步去消除恐惧。例如我们害怕蛇,那么第一步我们可以是远远的观望远处的蛇,反复看几次,当我们每一次用森田疗法或是其他方式渐渐消散恐惧后,我们可以再靠近于蛇的距离。我们重复这个步骤,直到我们触摸到蛇也不觉恐惧为止。
在这其实还有一种消除恐惧方式,那就是直面恐惧,去体验恐惧。这是书上好像没有看到的过得。这是一种自己在知识基础上的经验总结,效果也非常好。我们可以称之为沉浸疗法。
我们知道恐惧只是一种感觉感受,它不具有实体。我们为什么会感到恐惧,那是因为本能感到恐惧。本能反应是很快的,恐惧的感受是在瞬间发生。而这种快速,其实是会加重我们的对恐惧的体验,使得我们感受到的恐惧会更加恐惧。
如果说我们反向操作,把对恐惧的体验拉长、放慢,然后再去慢慢感受恐惧是什么?我们把这种体验时间拉长,直到恐惧消失。例如,李四对老师的责骂而感到害怕,到了晚上还是有些不安。李四于是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卧床闭目养神。李四回顾着今天让他感到害怕的事,如同电影一样。李四抓住了浮现心头的恐惧,他手握着恐惧体验着恐惧,它事什么样。然后把恐惧慢慢拉长,很满很慢,吧原本浓缩着一个球的恐惧,拉长到一根细长的线。每一次拉长都在品味着恐惧是什么。直到恐惧慢慢消失。也许第二次恐惧还会存在,可是反复几次后,李四会发现恐惧消失了。
恐惧的消失,不代表整件事就结束(李四事例到此结束)。我们还需要重新从精神认知、道德、情感三元素入手,去澄清整件事。因为认知会产生恐惧,道德也会产生恐惧,消极情感累积多了也会产生恐惧。我们要知道消极情感可不止恐惧一种。
如果我们不去澄清,只消除了恐惧,那么与之相关的认知、道德、消极情感还会重新累积,然后编织成新的恐惧出现在我们的未来。这也是我们说的抑郁症为什么难以治愈的原因。我们也说了病症的系统性,它们是互相交织,盘根节的。抑郁的暗能量是时刻都在编织着抑郁的大网。我们白天看起来开心比,可是谁能想在我们开心的同时,抑郁症的暗能量也在悄声息的发展壮大,直到把自己重新吞噬。
因此,澄清是有必要的。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整件事经过,老师是因为什么事责骂,为什么责骂会让自己害怕。我们又可以从这两个问题,去得到一种客观的认知,适应环境的道德,适应环境的情感。同时,我们还会收获一种客观的生活哲学态度。通过一件事,我们可以收获很多,成长很多。
当然如果心理学知识丰富的人,我们会发现因为老师的责骂而出现害怕其实并非是老师责骂这一单纯的原因,而是背后有着潜意识的根基。我们可以以这种恐惧为基点,去发散联想。去想过去发生的事,是不是还有这种类似的恐惧感。如果能够联想到,我们会发现类似的一些事件,而这些事件就是潜意识蓄水池的恐惧。我们也需要去重新解释,澄清一遍。
正是因为之前发生过得的一些类似事件从而产生害怕以后,我们才会对老师的责骂感到害怕。如果说我们平时生活中,形成了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精神世界,那么我们就会用正确的认知,适应的道德,积极的情感去消化老师的责骂。此时,我们不会产生害怕,反而是会帮助我们消化害怕。
社恐症、焦虑症是病症系统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发育抑郁病症的温床。随着大脑精神防御机制的开始,社恐症、焦虑症的人开始进入恶性循环,程度性心理能量不断注入充满恐惧的精神世界之中,与此同时,程度性心理能量也注入了个体的生理反应之中,也就是说人的应激状态加重。于是,我们进入了病症系统的强迫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