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焦虑症(第1 / 2页)
焦虑症是我们比较常见的症状。出现焦虑症我们会有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还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如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及运动性不安。焦虑症这种病症是持续性的,没有来由的焦虑,且会因为焦虑而出现精神紧张和相应的生理反应。
我们有时候也会焦虑,只是这些焦虑是暂时的,程度也不重,随着与之相对应的生活情境消失,焦虑也会消失,这种焦虑是人正常反应。如同我们人会因为生活环境中不愉快体验而出现愤怒情绪一样,它不会长时间停留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
我们可以想下我们为什么会焦虑?有些人会担忧自己事情做的不够好而被责骂而感到焦虑;有些人会因为等待高考成绩而焦虑;有些人会因为自己长得不好看,长得不高等自身因素而焦虑;有些人因为担忧家人生病而焦虑等。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许许多多的焦虑。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焦虑的一些特征。焦虑为什么发生?焦虑其实是与愤怒、恐惧等是具有同样的生物学意义。愤怒是扩张性的防御本能,恐惧是收缩性的防御本能。愤怒容易使人出现攻击性行为,恐惧容易使人出现回避性行为。这对人在恶劣生活环境中是有助于人的生存的。
焦虑也一样,也是人的一种本能。焦虑更多是与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中的忧思相联系。我们在担忧中是比较容易出现焦虑的。焦虑跟愤怒、恐惧一样,对人有预警作用,只是焦虑程度相对于愤怒、恐惧程度轻些。
焦虑从事件本身角度看,我们会看到焦虑往往出现在事情的发生之前,或者是事情发生之后。我们对一些消极事件所做的不利预判以及对这些事件会产生什么样结果的不利预判,会让人产生焦虑。焦虑跟事件本身关系不大,而是跟自己对这件事的预判关系很大。论这件事是积极还是消极,只要是个体自身做了不利的预判就会可能出现焦虑。
除了不利预判外,对于事件还存在左右为难的焦虑。也就是说对于一些事,个体很难做出抉择,于是在两者抉择中来回徘徊。例如,李四跟同学王五和同学杨六是好朋友,可是同学王五跟同学杨六是冤家,每次放学这会让他很为难跟谁一起走回家。
这种焦虑实质上也是因为担忧而产生,因为李四跟王五结伴回家也不是,跟杨六结伴回家也不是。可是有些人,却不会想那么多,因为他们知道,他们跟谁结伴回家都不代表对另外一方排斥拒绝。
这种左右为难的焦虑在家庭中是很容易出现的。特别是那些经常会情绪垃圾宣泄的家人来说,对孩子的焦虑产生是贡献极大。情绪垃圾宣泄的家人不会太注重事件本身是否合理。有时候孩子做同一件事,心情好时会表扬,心情不好时会破口大骂。从事理角度看,这就会给孩子带来焦虑。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孩子容易因为怎么样做才是正确的而感到焦虑。
焦虑的来源有很多,对消极事件的预判,对左右为难的事,过度担忧低概率事件、对未知的未来,对未知的环境等,都会产生焦虑。过度担忧低概率事件,是指担忧不大可能发生的事,而个体缺担忧着。例如我们每天走路,就担忧被车撞。为什么对未知事件,也会产生焦虑呢?我们举个例子,让大家感同身受下。例如,我们踏入一块陌生的领地,是不是有些人就会有可能会焦虑不安?
虽然很多事会让人产生焦虑,但是我们不能只看事件本身,因为人的焦虑不是因为事件产生。我们的焦虑是从我们的精神世界中来。我们允许存在焦虑情绪,但是如果说出现焦虑症状,那就是可能意味我们的精神世界出现了状况。
我们再去仔细回头看看我们会感到焦虑的事件,我们会发现焦虑是因为人的担忧、忧思、预警、未知状况等。从这些词,我们联想到了什么?如果对心理能量词汇已经熟络的人,我们就会发现,担忧、预警、未知都是在告诉我们这个人的精神世界里一个重要的情感元素——恐惧。
我们担忧,是因为我们在害怕。我们预警也是因为在避免害怕,未知也是会让人感到害怕。我们因为左右为难而想很多也是因为害怕。也就是说,焦虑症其实背后的推手是害怕。换句话说,焦虑症的人大都是缺乏安全感的人。事实上,很多心理病症都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中的惊恐这两个情感元素引起。
从精神元素理论,主要是从情感元素和道德元素出发,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是惊恐会导致焦虑。我们前面提到过,情绪垃圾宣泄的家长会给孩子带来一种左右为难的情境,就是这也,那也。这种原本努力可以做到的事,却在家人的情绪宣泄下而所适从。此外这样的家长也会时常有消极情感的宣泄,这种消极情感会让孩子人陷入一种恐惧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