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如何理解症状(第1 / 1页)
症状这个词,我们大都觉得是一个人在生病时所表现的异常状态。当一个人表现出抑郁的症状时,我们称之为抑郁症。我们常常对抑郁症的人产生偏见。我们会认为他们想太多,他们太闲了;我们会认为抑郁症的人可怕,甚至会对他们避之不及。
如何正确理解症状?我想我们可以从适应角度去理解。特别是在精神心理出现的症状,这点更为重要。其实论在生理还是精神心理上,我都可以从适应角度理解,只不过生理上出现的疾病是可以为大多数人接受。而精神心理的疾病,接受度可能远不及生理疾病。这也是为什么我不太赞成抑郁症等心理病症看成是一种疾病的原因之一。
抑郁症是一种大脑本能性的过度心理防御(精神)导致的心理失调。在这概念中,我也没有提及抑郁症是一种疾病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抑郁症是一种过度精神防御的结果,而过度即是失调。它并不是本身不健康,只是过程过度了让人不健康。过程过度是因为个体在生活环境,个人经历以及自身应对这些问题的方式等超出其精神防御的承受力。
综上两个原因,我更倾向把抑郁症从适应角度去理解。人完人,我们每个人都是有不完美的地方。如果说完美是一种对生活环境理想适应的话,那么我们每个人其实多多少少都是适应不良。症状是什么呢?就是适应不良。从宏观来说,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是有症状。只不过说抑郁症患者们的症状更重,更明显些。
人如果能适应生活环境,那么人的状态就是正常范围内。人如果法适应生活环境,那么人的状态就会出现异常。这里有两点要注意,一个是生活环境,一个是正常范围。
我们先讲生活环境。我们之前提到过,人的社会环境是对大自然的映射,人的生活环境跟大自然一样,是各有不同。大自然有蓝天,有高山,有大海等,每个环境都有不同的生物存在。人类生活环境也是一样,有些生活环境是积极向上的,有些环境是灰暗消极。生活中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分散在不同的环境中。
人的状态是否处在正常范围与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健康的环境能够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不健康的环境是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此外,每个人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生活环境,超出与他们适配的环境,也有可能导致身心失衡,那么人的状态就会出现异常。这跟大自然一样,生活在山林里的猪与生活在饲养棚里的猪,心理状态是不一样的,最后影响猪肉的质感。比较极端的就是本来生活在水里的鱼,你把它放到陆地上生活,鱼最终只会死亡。
人状态的正常范围是指个体身心平衡到病症之间的区间。达到病症范围是属于心理失衡状态,此时人的生活状态就会出现异常。人的状态是否在正常范围这与人的道德关系原则也有很大关系。我们有宏观的社会道德规范(公德),也有从社会关系原则中内化为自己理解的道德规范(私德)。
从社会道德规范角度(公德)看,我们总是希望人应该是怎么样,生活应该怎么样等,这是最高的期盼(社会理想)。我们也会谴责人不该怎么做,也会为一些人的行为感到愤怒等,这是社会道德规范最低的要求(社会底线)。
从个人道德信念(私德)看,我们总是希望自己尽可能多的满足,而又不违背个人道德信念。如果说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是模范生,那么个人道德信念是普通人。模范生严格遵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普通人大概稍微次之。因为从心理角度看,潜意识蓄水池里充满的各种欲望情感元素会不断寻求满足。在现实面前,道德有时候往往会让位于私欲。
症状也会从道德关系原则中来。当我们因为个人素养或是个人认知水平不够,以致不小心触碰到了社会底线,我们会受到社会道德规范比较严厉的心理制裁,如同前面提到的将会受到道德审判,受道天条的心理鞭打。我们常见的有的人因为私欲做了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事而遭网暴,这就是受到了他人的道德审判。这足够引起当事人的心理奔溃。
除了环境和道德对人的症状影响比较大以外,个人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素质,也能够影响人的症状出现异常,这是从人的对生活环境的自我理解角度去看的。个人认知水平越高,就能够客观的把握生活环境中的事件规律。客观规律因为是客观,它不会对人造成很大心理冲击。
例如被网暴的人,当他能够理解到了,这种网暴只不过是那些施暴者因为他们面临各种生活压力,拿自己事件当压力宣泄口时,我们可能会觉得他们反而是挺可怜的一群人。这样想,是不是对自己心理冲击几乎为零了呢?可是很多人,会把这种网暴冲击直抵内心。这就会将他们的压力直接吸收,从而引起个体的精神世界出现混乱。
抑郁的人,在大脑信息加工过程中,是有一道信息城门的。什么样的信息可以进入信息加工之城,什么样的信息是被拦在城门之外,城门的守门员是清晰明了的。抑郁的人不同的地方就是这个守门员被自己扼杀了。抑郁的人会不断自我否定,自我排斥,自我惩罚,加上抑郁的人精神气弱等,直接把守门员给踩扁在地。于是那些有毒的信息就会如入人之境,一马平川。个体的精神世界任由生活环境践踏,然后大脑又会启动精神防御。
这是从人的认知信息加工过程角度去看,抑郁的人自己与生活环境的边界消失,但是那种防御城墙还在,这是让抑郁患者们十分矛盾的地方。一方面自己主观上愿意被一马平川直抵内心,另一方面人的精神防御又在抵触这种一马平川。最后是人有眼睁睁看着自己精神世界被肆意践踏。
抑郁患者们的认知水平是受到镜像环境的限制。我们前面提到过,镜像环境是建立在精神伤口之上,而且我们大多数人都把注意力放在伤口上。大脑试图去解决这个棘手的现实问题。最后因为呈现精神防御态势,又会使人的形态出现自我包裹形态。这只会让抑郁患者们的认知停留在镜像环境中,很难再去认知镜像环境以外的世界。最后抑郁患者们建立了以镜像环境为基础的关系相处模式和行为习惯。从各方面来看,认知突破将会变得比常人显得更加困难。
心理素质好是指人的心理对于自身的认知、道德、情感等各方面的稳定有序表现,从而使人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个人的认知水平能够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情感积极也有助于心理素质提高。良好的道德关系原则与个人欲望的合理表达也有助于心理素质提高。心理素质是人的综合表现。
人远虑,必有近忧。我每个人每天都在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每天都在适应环境。而人长久的适应,就会形成一种与生活环境关系相处模式和行为习惯。当这些关系相处模式和行为习惯适应当下生活环境,那么人的生活状态就是处于正常范围内。如果说这些关系相处模式和行为习惯与生活环境产生冲突,与道德相违背,那么人的生活状态大概会出现异常。
为了更好理解症状含义,我们可以反过来去解读。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人适应当下生活环境的关系相处模式和行为习惯,其实也是一种症状。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相处模式和行为习惯恰好与他的生活环境相适配,有利于人的身心平衡而已。我们很少会说症状良好,但是我想这其实也是可以说的。
如果症状是相对于生活直线来说,个体的某些反应出现凹凸不平,我们就可以认为是症状。只是这些症状是道德关系原则,人的行为举止接纳范围内。我们通常忽然的暴怒,莫名的不告而别,在烈日下劳作,过度的表达善意,过度依赖他人,这人高冷等等行为都是病症。但是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病,只是会说这个人就是这样。因为这些小毛病,不伤大雅。
如果从心理角度去看,从精神分析角度去看,我们可以认为这是症状。只是说这个症状就像是半熟的果子,就像是一半潜隐一半浮出水面的潜艇。这些行为都凝结了人的心结(症结)。
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人,单是我们看到的,其实大多数人都是有症状。人完人,那些不完美的地方,犯的地方,往往就是症状。这些跟抑郁患者们的症状是一样的,只是抑郁患者们的程度重些,引起个体的精神世界失去了秩序。一个人如果学了心理,可以理解很多人的所作所为,可是这并不代表我们会对人的误有宽容,因为人的社会是讲求效益,讲求有利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个人心理角度表示理解,但是如果遇到社会利益受损,这种误就会受到声讨,惩罚。哪怕一个人再同情他们,也只是心理上同情。
这样子去理解症状,我想抑郁患者们的心理压力会稍微降低些。我们和平常人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我们对环境适应不良而导致个体的身心失衡而已。我们从根本上来说是健康的,只是在生活环境中,道德关系原则下,个人的认知法调和与个人消极情感、私欲之间的矛盾,从而引发精神防御机制,最后产生了不适应当下环境的身心失衡状态。
我们要记住症状只是个体身心失衡的表现而已。这是每个人大概都有的,只要是人,我们就会有。有些症状表现比较含蓄,化身为嗜酒如命,有些症状比较显眼,直接出现精神症状,一个人在街上自顾自破口大骂,骂天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