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抑郁的痕迹 > 第20章 家人与孩子关系模式

第20章 家人与孩子关系模式(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从个体角度看,这些孩子长大步入社会后,面临着三重打击,与家人相处加重他们负面情感;与社会中的人相处,会面临种种挫折;从自己身心角度看,会陷进负面情感和精神自我防御的泥潭。

我们只是从一个简单例子出发,在理想状态下阐述了,家人与孩子关系相处模式对于孩子未来人生的影响。现实生活中可能因为各种参数不同,理性但是难表达关爱的家人,不一定会按现在阐述发展。这个取决很多其他因素,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举止,都是各种心理环境因素综合的结果,这一点是毫疑问的。

我们人,我们所经历的生活如果从大数据来看,我们都是客观规律的一份子。如果地球是宇宙,那么人类就是那星空中的满天星辰。我们都按照物质运动规律运动着。

家人的情绪化和家人与孩子的相处模式,并不是从天而降,或者说这样的人天生就是情绪垃圾承受者,他们也是从他们的那个年代和与他们的家人关系相处模式中继承而来。有时候我们看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可是我们是否会去思考这种主观能动性也是一种客观之物。他们是继承了这种模式,然后机械性运作表达。

我们会很难理解家人的情绪化,一些行为习惯以及与人关系相处模式。这是因为,在社会中我们很难理解一个人的心理全貌,我们只会看到他们是怎么表现的,这表现也通常从社会的角度去理解,可是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大多数是从个体心理去表达。这是造成人与人之间理解比较困难的原因。

社会追求的是效率,讲究的是结果。我们看待人也是一样从是否符合社会关系原则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拿着的是社会标尺,而对于行为举止表现的人来说,是拿着心理的标尺,讲究的是个体的潜意识情感表达和当下感受等。社会与个体追求的目标和要求是不同的,不同的标尺,测量结果就会不同,这是很难理解原因。在现实生活中,当社会标尺与个体标尺发生冲突,个体标尺往往让位于社会标尺。这看起来就是在社会利益面前,个人感受是没有价值的,不值得一提。而社会要求和追求的结果是人人必须去维护的。这也可以理解,没有社会追求的结果,也就没有物质基础,没有物质基础个人的感受也将不复存在,谈何个人感受呢?

哪怕有些人会从个体角度去试图理解他人,他们因为自身心理知识不足和对理解对象的经历缺乏感同身受等,也很难去做到客观理解。例如,人们大众对于抑郁症患者们的看法就是认为想太多。

家人的情绪化和与孩子关系相处模式对于个体说是主观的,可是如果把家人归为生活环境里,那就是客观的。如果说我们深受家人伤害而法原谅,我们是不是该去想想作为家人他们或许也是受害者,他们只是这样意识的机械性客观表达着。如果这就是客观环境,客观环境就是这样呢?难道我们还要去抱怨?

如果把对家人认可的关系相处模式比作阳光,对家人与孩子关系相处模式所造成的伤害比作狂风暴雨。那么我们难道只接受阳光?而绝不原谅狂风暴雨?

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不是只有阳光,还有狂风暴雨。如果我们看到有人见到生活环境出现的阳光就说满意,而对生活中的狂风暴雨表示不可原谅。我们会怎么看待这个人?这样的人好似把自己凌驾于生活环境之上,要求生活环境适应于个体。这不是跟大自然规律‘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相违背了吗?

虽然我们是家人与孩子关系相处模式的受害者,但是我们不应该把生活环境人为的割裂。我们是要去适应生活,包括生活的阳光和狂风暴雨。弱者才会在生活中抱怨仇恨,强者是会在狂风暴雨中提高自己,而不是去自怜或是对他人的伤害不可原谅。

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我们都很熟悉。我们知道刘强东在大学开餐厅,因为被员工联合贪污而亏损三十万,最终不得不让餐厅关闭。如果刘强东那时候就抱怨老天不公而一蹶不振,那还有会今天的他吗?

生活不会是一帆风顺,有狂风暴雨是正常的,有惊涛骇浪也是正常的,把船掀个底朝天也是正常的,这才是生活。我们乘风破浪的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人生是一场修行,不断去完善自己,提高自己认识水平,站在更高的层次去看眼下的生活,去理解芸芸众生相。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