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家人与孩子关系模式(第1 / 2页)
原生家庭似乎成为了我们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魔咒。我们的人生像是一场修行,从家庭开始,再到学校,最后跨入社会。一个良好的原生家庭所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会为我们解决人生之路遇到的问题提供支持。使得人生走的更为稳健。
而原生家庭问题则是会给我们从家庭走向学校,从学校走向社会,时刻不在给我们制造问题。有的人在学校阶段就已经抑郁,有的在社会出现症状,原生家庭问题会使我们的人生更为坎坷,路途充满荆棘。
等我们遍体鳞伤时,我们会发现我们从原生家庭问题继承的缺陷,不再适用社会规则。可是年龄至此,木已成舟,曾经的原生家庭问题种子已经随着走过的青春岁月而长成参天大树,可现实是我们需要回炉重造。
我们除了继承负面情感缺陷外,我们还继承了一个比较稳固,塑造我们人生轨迹的与人关系相处模式。这个与人关系相处模式,就是我们与家人之间的相处模式。因为家人的情绪垃圾宣泄,导致着家人与孩子这种关系相处模式是消极的。负面情感就是镶嵌在这种关系相处模式里面。
如果说负面情感是显性的(我们可以看到的,容易感知到的),那么家人与孩子的关系相处模式是隐形的,很难去感知到的。关系模式更像是一种由消极情感和精神防御综合作用下产生的人际交往路径。
在家人与小孩关系相处模式中,情绪化且表达情绪的家人,容易使孩子拒绝家人情感,排斥家人情感,而家人的情绪化又会使孩子感到这种家人与孩子争吵中因为保持理性而会对孩子让步。如果不正确引导,孩子长期以往可能会对家人养成一种不敬的习惯。
由心直口快行为,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行为不单单是我们肉眼看到的表面原因就可以导致,而是背后很多因素叠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此前提到过,一个人的主观想法,也是背后很多因素综合叠加的结果。对人不尊敬也是,单纯一个与家人长期吵架只是一个表面看到的原因,在其背后也是有很多因素支撑他这么做。
我们早在开篇就提到大脑的自然属性中有一个就是神经脑路集束,也在后面能量单元提到过,属性相同或是相似的词汇是会相似相溶。所有这些生物基础规律,都是意在说明,人的想法,人的行为很多时候是背后心理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如果形象表示,这是多对一的连接,就像树突向轴突传导结构一样。这样想是不是会觉得很神奇?精神世界的背后逻辑好像是建立在生物学结构基础之上。事实上也应该是这样。而整本书我正在讲的就是精神世界的运行逻辑。
那是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对人不尊敬呢?愤怒、情感排斥、道德泛化等。之前提到因为孩子感受不到爱而会与家人情绪对抗,用来宣泄这种亲子感情被漠视,爱被剥夺而引起的心酸不满。这里出现了情绪因素。
愤怒是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情感排斥是长时间被漠视后,精神防御以后产生的结果。因为排斥情感而变得没有情感,没有情感的人在生活中大多数会被人排斥,因为被人排斥而会产生自我否定,慢慢的可能就会演变成恐惧,而恐惧又会回到对社会关系规则十分重视。自己对社会规则严格遵守,慢慢的,对于这个社会关系规则,他也希望别人遵守。所有这些都凝结在家人与孩子关系相处模式中。
等到这孩子长大步入社会以后,家人与孩子关系相处模式会自然而然应用到社会上。以前家人是作为环境的客体去适应。现在到了步入社会的年纪,他依然会用这套学来关系相处模式去应对当下社会中的人和事。于是,这些凝结在这套关系相处模式中的消极情感就会被释放出来。
愤怒那是对人的冒犯,抗拒排斥也会直接对人冒犯,同时因为排斥的反作用而产生的道德审判会让自己恐惧,进而严守道德关系原则,经过泛化后,也会要求他人遵守道德关系原则。这种要求,就会意识抬高自己,而贬低他人。所有这些心理要素汇聚,就会支撑着人一个行为就是对人不尊敬。当然还有其他因素,这里只是举例大致因素。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家人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模式,就像是一个牢笼把自己设定在与家人关系相处模式上。大脑只会记住家人与孩子关系相处模式的经验,然后直接运用到社会中。结果可想而知,这种关系相处模式只会进一步让个体卷进社会的矛盾冲突中。而且这种稳固的关系相处模式是很难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