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家人的情绪垃圾(第1 / 2页)
提到抑郁症,我们大都会提到原生家庭。这种论断是有事实依据的。抑郁症患者们虽然处于抑郁状态,但是他们并没有丧失思考分析能力。原生家庭对人确实影响很大,大到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原生家庭对于个人影响,主要体现在家人的情绪垃圾以及由此产生的家人与孩子关系模式。家人有四种,第一种是情感理性能够表达关爱的人的家人,第二种是情感理性不能表达关爱的人,三种是情绪化且表达情绪的家人,第四种是情绪化但能表达关爱的家人。我们以情绪化且表达情绪的家人为例,阐述这类家人对孩子的影响。
情绪化是家长出于个人在日常生活所面对的环境压力以及自身被塑造的不良行为习惯等原因,使自己情绪处于溢满状态,并将这些负面情感向其孩子宣泄。
也就是说家人把孩子当成泄愤的工具,论是打骂还是贬损,都是因为源于自身压力的宣泄。这种压力来自很多地方,主要是家庭关系、生活压力、家人自身处理情绪能力等。这种情绪垃圾的宣泄,对于孩子成长来说是一种灾难。情绪垃圾让孩子处于安全感、恐惧、情绪化、悲观以及陷入自我矛盾冲突之中等,给孩子带来一系列成长困扰。
当在孩子们心中种下这些负面情感种子以后,这些种子不是说单纯埋在心里烂在心里,而是这些种子会随着年龄会慢慢生长发育,最后变成一棵根深蒂固的大树。我们知道当我们陷入一种心理失衡的糟糕境地,大脑就会启动精神防御机制,来避免自己的心理受到伤害。而事实是相反,精神防御机制往往是机械性进行,它法真正帮助个体减轻负面情感带来的心理损伤。它只会在帮倒忙,产生更多负面情感,加重负面情感负担。
负面情感不但会加重心理负担,而且还会触发个体精神防御导致更重的精神内耗。这对于孩子的精神面貌来说是影响巨大而又全面的。生活是一面镜子,你是什么样的,生活就会反馈给你是什么样的。同样,负面情感在生活的镜子面前映照出来的也是负面的反馈。负面情感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在生活环境的不同场合,都会产生负面反馈。
在家庭中,由于家人负面情感影响,孩子也会产生负面情感,其中包括情绪化反应,到后面的反应。情绪化反应会往往会引起家人更大负面情绪,这时候家人的情绪化反应会更加激烈,在言行举止上也会更加出格。孩子的情绪化反应往往是为了得到积极回应,希望家人关心关注孩子此时的糟糕感受。
跟理性家人不同的是,充满情绪垃圾的家人是只会产生情绪化机械性的反应。之所以说机械性,是因为他们法意识到自己这种情绪化表达,或者说他们意识到了,但是他们法控制自己情绪。他们只会机械性的对环境做出反应。当孩子产生情绪化反应,他的家潜意识人感受到的是情绪化而不是说孩子需要安慰,于是家人对环境中的孩子的情绪化刺激,只会用自己的情绪化来应对。这疑是给孩子带来更深的心理创伤。
如果说孩子还能够情绪化反应,那么说明孩子还只是伤到心理的外层。当孩子失去情绪化反应能力,那么说明的是孩子的心理创伤更深了。面对家人的情绪化宣泄,孩子的不哭不闹比孩子的情绪化反应更为严重。这也是孩子持续情绪化反应之后的新阶段。
情绪化反应,表现在孩子对家人的情绪化言行已经不会作情绪化回应。孩子逆来顺受、骂不还口的表现,并不是说明孩子乖巧懂事,而是他的情绪化反应在心理内层发生,他们内心出现道德审判,精神防御机制已经开始启动,更严重的精神内耗已经发生。我们知道当精神防御机制启动了,孩子的精神世界往往只会产生恶性循环。如此,孩子面对的生活环境将会更加恶劣。
在学校里,孩子的负面情感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也会影响到孩子与老师同学的关系等。当孩子的精神世界启动防御机制,他们感受到的现实生活,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现实生活环境。他们的注意力大部分已经放到了心理创伤上以及由此产生的负面情感上。他们看待学校环境中的老师和同学,往往都是贴上负面情感,例如恐惧、情绪化等。
他们戴上有色眼镜去看周围一切,接着这种看待方式又会加重心理负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孩子们的内心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于是他们会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一方面不断吸收汇聚负面情感,一方面又需要精神防御应对这些负面情感。在恶性循环中,这些孩子最后大都有一个共同的外部特征就是人精神面貌差,比较呆板听话,不爱交流,容易走神,有时候看起来所适从。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人都会这样,而是这类孩子一般都需要关注到他们心理健康。这些孩子往往是心理伤口的更深。这些孩子在课堂上把一大半精力放在处理自己负面情感上,只有一部分注意力放到学习上。而且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往往不是连贯性的,是容易被中断。因为负面情感时常会与现实事件结合引起精神防御,例如担惊受怕,老师的一些正常举动会被认为对自己的攻击,批评等而感到害怕。这时候哪还有心思学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