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认知、道德、情感的关系(第1 / 1页)
认知、道德、情感三元素的动态关系组成了人的精神世界。精神元素理论这三个元素,不仅构建了人的精神世界,它们还在相互作用中产生了心理症状。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精神元素理论中,这三元素是如何产生关系和相互作用。我们可以以精神元素理论这三元素中,任意一个为起点。
我们先从认知这个元素开始,从心理病症的视角去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例如李四在文具店,看到了一个文具盒很漂亮,可是他又没有钱买,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冒险的办法,把文具盒塞到裤裆里,心里忐忑不安地走了出去。可是回到家里,李四心跳不止,紧张警觉地从裤裆里掏出文具盒,不过他还是被刚进门的爸妈发现了。于是把李四臭骂一顿,给了孩子钱让他交给店里的老爷爷。
把文具盒塞到裤裆,任何一个人都知道这个行为是不对的。这是一个正常人应该有的认知。这种不符合道德的误认知会让李四内心备受煎熬,这种煎熬就是道德谴责。李四谴责自己以后,就会体验到了恐惧,惊慌。因为李四的潜意识情感中被压制的贪念浮现到了脑海里,他控制不住自己便去把文具盒塞到裤裆里了。
李四做到了,但是他也不得不面对自己激烈的情感波澜。他这种惊慌不安的情感波澜会加重道德谴责的效果。道德谴责加重以后,对自己的认知评价会降低,我怎么会去做这件事?我怎么这么差劲?长久的自我评价过低以后,就会产生自我否定,自卑。而自卑又会慢慢泛化,扩散开来。他会害怕别人看不起他,害怕自己做事,而受到道德谴责。李四变得敏感了。而当真的有人在意之中,说你忘记打扫卫生了。李四都会觉得这人是对他有意见,这是对他的一种冒犯攻击行为或是指责,于是他又会产生恐惧,因为李四感觉到了同学的指责,而指责会让他产生恐惧。其实后面还可以限循环下去,直到李四完全崩溃。
从这里就可以比较清晰看到精神元素理论三元素是怎么样相互作用,把李四给压垮的。从一开始的认知,我想拥有开始,李四就卷进了大脑本能性的心理防御过程了。这个路径是误认知——道德谴责——情感波动——道德谴责——自我认知下降——道德谴责——情感波动……当然这不是唯一路径。这路径只不过是演示从认知元素为起点,最终是如何让李四崩溃的。
也从刚才的例子,再补上一些条件,例如李四看到王五拿了,大摇大摆走出。一点事也没有。李四于是想也没想也拿了。可是拿完后他后悔了,他的道德在审判他了。王五拿了得意洋洋,李四拿了后整个人都焉了。于是从李四就道德为起点,进入了大脑本能性的心理防御。最终,我们同样获得以道德为起点的相似路径。最后李四崩溃了。
从情感出发也一样,我们需要补上一些条件。例如李四经常被家人要么嫌弃,要么被当做空气。这种情感被家人接纳的感觉让他很不爽,他处泄愤。那天放学李四进入店里,他终于找到泄愤的方式了,把文具盒塞裤裆拿走。同样的,这次李四的大脑是以情感为起点,大脑开始了本能性的心理防御。最后以情感为起点生成了一系列路径,最后李四奔溃了。抑郁症患者们的路径大抵也是这样,只不过抑郁是全方位的,系统性的崩溃。
我们以哪个为起点,进行着大脑本能性心理防御的路径演化。主要取决于我们的事件经历以及个体首先在意的是哪个元素。认知能够产生情感,认知也会受到道德审判而产生情感。道德会约束着认知,也会影响认知(特别是自我认知)。认知符合道德能够产生积极情感,不符合产生消极情感。情感能够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直接影响认知,潜意识情感能够绕过道德间接影响认知。情感能够影响道德,积极情感巩固道德,消极情感弱化道德。这便是精神元素理论种三元素的关系。
我们也可以从另一现实角度去阐述这精神元素理论中三元素之间的关系。认知处在精神世界最外层,它与现实生活环境相接触,主要是为了解决人的现实问题,以利于人的生存。
我们的认知解决现实问题,以利于我们的生存。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生理上的问题,另一方面事精神上的矛盾冲突。生理上问题,例如李四认知到自己渴了,他就会去找水喝。精神矛盾冲突,例如观念与现实之间的冲突,突然的焦虑,对未来的担忧等等。
可以举个具体例子,李四一直认为,人是善良。可是今天他看到了双方打得不可开交,这让他很苦恼,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如果说李四继续坚持人是善的,那么在以后生活中,他还是会苦恼,怀疑。如果李四立马纠正了观念,以适应当下生活场景,那个时候李四很开心,觉得他懂这个世界了。
可是后来李四又看到了一个人在帮一个老奶奶推车,他想到了人是恶的?于是李四又苦恼了。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不是修正了认知观念就可以适应生活,而是我们需要站在整个社会生活层面去理解,去站在哲学的高度去理解现实生活。当然,生活会不断修正我们的认知、道德和情感,直到我们跟现实生活环境相适应为止。要不然,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依然会跟李四那样痛苦。
这里需要提到的是,如果我们暂时法解决精神冲突,那么大脑的本能就是让我们去压抑和遗忘。这些未解的冲突,会给我们一种焦虑。冲突意味着左右都不是,向左还是向右,我们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手足措。这种拉扯感会让人产生焦虑。这也是焦虑症的由来。焦虑会引起失眠。当然焦虑也不单单是由此引发。
此外,大脑会把未解决的精神冲突所留下的焦虑的情感痕迹最终被冲刷到潜意识的蓄水池。这种焦虑会在我们未来处于某些相似环境时,会再次浮现。我们很多人可能很难意识到这点,但是如果我们能记住焦虑这种感觉,或许我们还能够在未来到临时可以识别。
道德对人的影响,主要是发生前的预警和发生后制造的负面情感。事情发生前的预警,主要体现在制造一种能够隔离人与环境的情感或是类似这种效果的屏障。这些其实也是属于人心理防御机制。例如恐惧,你恐惧了就当然不会去接近了,这很好理解。另一种效果屏障,那就有些难理解了。这有很多种,主要体现在时空。例如,李四的道德强烈对自己当下做的事不满,那么李四就会为了隔离这种谴责或者是谴责所带来的痛苦,于是他沉湎过去的美好时光或者是李四一心想着未来怎么样,活在还没有发生的未来。这是时间上的隔离,或者说时间上的精神防御。
这里还要提一点的是,极度道德感也就是道德规则很强烈,是会让人产生洁癖症或者强迫症,偏执症等。不过这只是表面上看是这样。任何事物都不是一个巴掌拍响的。这些症状都是综合因素的结果。也就是说,精神元素理论中三个元交织素叠加的结果。
我们可以看看道德,情感是怎么关联的。道德的这种极度遵守的强度,主要是由情感驱动。为什么这么说呢?需要极度的遵守道德关系规则,意味着这个人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缺乏安全感的人内心是惊恐的。这里我们就能够明白了,为什么说是情感驱动的,因为惊恐是一种情感。极度缺乏安全的人事极度惊恐的,极度的惊恐则会产生类似大脑程序卡壳,就好比,李四退到了墙角处可退,但是他因为极度恐惧还要继续往后退,于就会出现了卡壳画面。而这便是那些强迫症,偏执症等病症得原因之一。
而道德也会产生类似卡壳画面。原因在于道德关系规则是给人画了一条安全红线。只要在这个红线范围里,大脑的本能就会认为人就是安全的。于是,那些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就会死死抓住这根稻草,回避着现实生活带来的恐惧或者说自己内心的恐惧。
不过呢,这种死死得抓住道德关系规则,也会受到道德关系规则的反作用——极度的道德压迫。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道德关系规则本来就是约束我们的认知行为的。我们现在死死抓住道德关系规则,是不是我们也将受到道德关系规则死死得压迫呢?答案是肯定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种死死得压迫最后不仅体现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行为表现过于刻板生硬,好像跟社会脱节一样,同时也表现在我们的反复的自我碾压。
我们还记得,道德会对自我产生道德审判?这种极度道德压迫,就不是自我否定那么简单了。自我否定的进阶版本,就是自我碾压。自我碾压的终极版本就是求死的本能。自我碾压就是自我折磨。而极度这个程度,则是会让自我碾压反复进行。
当自我碾压这种自我毁灭不被大脑本能所接受时,因为大脑的本能会保护个体。于是,这种极度自我碾压行为又会进一步伪装成极度坚韧的品格,极度的细致,极度的意志努力等。而这些可接受的强迫偏执等元素,会在某些个体不同偏好上富集,于是乎形成了强迫症。
这些病症都是从认知、道德、情感的失调中发育而来。通过精神元素理论中三种元素的关系,我们阐述这三种元素种的大脑本能性心理防御的演进路径。告诉了我们是如何进入恶性循环,最后让人奔溃。抑郁就是这个机理产生。当然抑郁也是综合因素作用下产生的。
我们也通过精神元素理论中三元素的现实角度出发,还原了精神世界的运作逻辑。以及阐述了与此相关的病症。通过这两个角度我们知道了,精神元素理论中的三元素是如何产生关联。道德的预防作用,也是人精神防御机制的作用。精神防御机制远不止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