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认知(第1 / 1页)
认知是人对生活环境的感知以及对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的抱有的看法和认识。之前在人的社会属性有提到过认知,也介绍过如何通过参照标准来修正认知。认知是精神元素理论的重要元素,它是精神元素理论三维立体模型中用人来代表。认知是被道德和情感修饰后,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一种对环境认识和把握的能力。
曾经学过太平天国运动历史的人知道,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一个原因就是农民的历史局限性。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人的认知。认知是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中,存在于人的大脑里。也就是说,认知受限于人。我们每个人因为自身生活经历,家庭环境,学习努力程度等条件不同,而对生活有不同的认识水平。
认识水平越高意味着对生活环境把握的越客观。认识水平越低意味着对生活环境把握越凌乱。而这些凌乱最后会导致人的精神冲突,引起情绪的波动……精神冲突,情绪波动等现象的发生是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如果不去调整,最后可能的结果是,我们会处于被社会淘汰的边缘。
认知因为人而有局限性。认知的局限性在于没有生活的全局观。我们很多人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而产生的认知也不同。我们有一句古话,‘夏虫不可语冰’。这句话很好的诠释了在不同层次生活的人,就会形成与不同层次相对应的观念行为。
大部分人的行为习惯都停留在与所处群体相适应的范式中。我们的观念,行为习惯,早已经固化了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的视野也大都停留在所在群体能够看到的范围。可是,我们生活是各个群体的总和,而我们的精神世界给我们的视角就只有一隅。于是我们每个人差不多都是管中窥豹中去看生活,并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生活的全部。
我们固化的精神世界是怎么来呢?在我们所处的群体中,从小到大,我们的父母的一言一行,父母的思想观念,父母的之间的相处模式,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模式,朋友之间的行为习惯等,带有特定群体特征就烙印到我们的精神世界中。以上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从身边亲近的人获得地声学习比他们打骂你等有声的学习影响要强大深刻的多。
小时候我们都是被动接受了一些观念行为。我们有时候分不清对,甚至会把眼前发生的事(论对),就会认为是对的。于是生活中那些能够污染精神世界的认识关系被吸纳进来。长大后,当我们用误的认知关系去解读眼前这个社会时,我们并不能获得客观的认识。恰恰相反,我们反而得到了认知的混乱,冲突,继而产生情绪等精神垃圾。
习惯的力量事可怕的。小时候我们习惯了去接受一些认识和认识关系,长大以后,我们也依然习惯去接受当下生活中认识和认识关系,并且很难会去思辨,质疑。于是,我们继续沿用过去那套认知模式去理解生活。更有甚者,有些人还会维护自己那套从小就莫名其妙获得的认知模式。
例如,李四通过自己认知模式认为,那棵树是苹果树。王五指出了他的误,那是梨树。李四回怼了一句,你懂什么!我们大人总是很少有勇气坦诚的去面对自己的误,而这也是让自己陷入苦恼。因为不能真诚地认,人也就不会有进步。很多人就是这样抱守残缺,脾气暴躁,浑浑噩噩的过完自己一生。
我们失去了思辨、反思、质疑的能力,我们也就失去了客观把握生活全局观的能力。把握生活全局观,不是说让你跨入不同阶层去生活,而是说,我们对于生活中遇到的点点滴滴,是不是能够客观理解。我们对生活是否还有独立的思考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人会对其他人的言行举止会表示不理解,这人怎么这样,这人怎么那样。可是他们就是活生生的出现在你面前。与其我们用自己的有局限性的认知模式表示对他人不理解,为什么不把这种不理解去拓宽、去进化我们的认知模式呢?我们为什么要选择去做排斥处理?而不是去接纳这种我们所认为的不理解?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地方。
当我们能够去反思,去质疑我们自己的所思所想才能够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认知水平。当我们的认知模式跟现实生活发生冲突,误的不是生活,而是我们自己的认知模式法适应生活。当我们的认知模式与现实生活相适应,那么这种结果也会使我们身心感到宁静祥和,甚至是愉悦。此时,我们已经超越了不同群体的认知模式,拭去了认知的地理界限。我们不再管中窥豹,而是拼接出完整的心理生活地图。
认知的局限性还在于客观性。大自然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认知的来源在于大自然,向大自然学习,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大自然的丛林法则,其实也是人类社会关系法则的样板。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原有的动物血性的本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人类学习大自然获得的认知。换句话说,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任意存在着的社会关系,都是来自于大自然。有些人会认为人类社会太复杂,而产生悲观情绪。他们不大愿意去面对糟粕的社会,他们宁愿活在自己一个人的理想世界中或是扛着理想主义的大旗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然后被现实击得粉碎。
在理想主义者眼中,现实社会是不堪的,人间不值得。他们看到那些不劳而获的人,就会去咒骂。看到强壮的人欺负弱小就会对强壮者表示愤怒,对弱小者表示同情。看到那些学术剽窃的人就会为他们感到羞耻……理想主义者们那么不情愿看到的事,都偏偏在他们的生活中发生了。
如果我们把理想主义者们在社会生活中看到的消极场景,转化成大自然的丛林法则格式时,我们会看到另一个画面。鸠占用鹊辛辛苦苦筑的巢,我们用一个词语概括就是鸠占鹊巢。一只绵弱的样被凶猛的老虎死死咬住,我们用一个词叫羊入虎口。学术剽窃,我们同样可以用鸠占鹊巢来体现。
当理想主义者看到上面三个在大自然中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时,我们大都会认为理所当然,这有什么好品头论足呢?大自然在我们脑中的想象还是那么平静美丽。那些理想主义者们呢?他们会怎么想呢?他们可能会惊奇,社会生活中的不堪,竟然也在大自然中自然而然的发生着。他们可能会辩解大自然跟人类社会不一样,人类是应该讲道德的。
可是论怎么样,我们都不能否认,大自然的丛林法则与我们人类的社会生活关系法则是一一对应的。唯一不同的是大自然丛林法则是真的在肉体上搏斗,而我们人类社会关系法则是温和得多,大都是在精神层面竞争。不过这种温和不代表不残酷,我们有一句话叫做唾沫星子能淹死人,转化到大自然格式就是类似豹子被一群狼殴致死的画面。
为什么我们应该讲道德?这在之前也提到过,那就是社会秩序。我相信在远古时代或者几千年前,那时候人们的寿命是很短的原因,不仅仅是生活贫苦,医疗水平低下,更重要原因就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人不讲武德,一言不合就是打打杀杀。孔子为什么要建立仁义礼智信的社会?就是因为他那个时代到处充满着杀戮让他身心疲惫。道德如果不建立,人们整天打打杀杀,社会还会有向前发展的劲头吗?
认知应该具有客观性,这个客观性就是要把握认识的源头——大自然。道法自然,我们之前提到过。以大自然的丛林法则为起点,再去仔仔细细看看我们当下的现实生活,用大自然的丛林法则的认识关系当下的现实社会。如果我们还是对现实的社会生活感到困惑不解,那就再去回过头向大自然索取答案。只要你能够将你法理解的事与大自然丛林法则的具体事件对应,好好看看大自然每天发生的事,你还会法理解么?
认知的方向性很重要,大自然丛林法则是源头,道德只是后来冒出来的。道德是为了约束人类负面的行为,以便社会变得有秩序,稳定。如果反过来操作,以道德为认知源头,去批判大自然,我们会不会觉得这个画风很诡异?
我们要去思考那些理想主义者们,为什么会对那些不劳而获的人嗤之以鼻?还是道德。理想主义者们拿着道德的尚方宝剑,到处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惩恶扬善。这对于社会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社会需要这样的人,来为道德发声,以帮助社会变得和谐稳定。可是如果说,仅仅因为道德而影响到自己的身心健康,那就是有问题了。论任何事,都不应以过度牺牲自己的身心健康为代价。
关于人的认知,还有很多可以谈。我们看过的电影《楚门的世界就可以意识到,我们的世界是可以被创造出来的。我们的现实生活也一样,也是被人创造出来的。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有时候是代表了背后的利益方,这些都需要我们去独立理性的思考。不要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带节奏,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