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抑郁的痕迹 > 第8章 精神元素理论

第8章 精神元素理论(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在第七章,我们按照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些精神结构理论构建了一个对于我们来说比较抽象的精神世界。而在第六章则是解释了整个精神世界包括抑郁病症的动力基础——‘道’。精神世界,除了在结构上可以窥视外,我们也可以从精神内容元素上对其窥探。精神元素理论,是一种经验总结。

精神元素,是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投射于精神世界中的内容元素。日常生活中我们接收到的信息纷繁复杂,眼里看到的,耳朵听到的,身体触觉到的等等,大都会通过大脑加工留存于我们的精神世界中。我们在精神世界中大都只是在感受着,表达着。我们很少会去关注我们的精神世界是怎么样,为什么会让人这样去想、这样去做。

我们会很疑惑,在精神世界里,不同的人每天所思所想会不一样,情感体验也会有差别,如何在不同的精神世界里寻找共同的,根本性的元素呢?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可以从大自然角度出发。大自然的花花世界,看起来很复杂,可是最终还是用一个‘道’字,概括了宇宙万物。

人的精神世界还不是来自于大自然的映射?从大脑高效节能角度,不是也需要一种基础性元素去解释?精神世界中这些思虑和情感体验等现象,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万变不离其宗。人的整个精神世界都是在内容元素的基础上构建关联,相互交织而形成的。

精神元素理论认为人的精神世界是由人的认知,道德,情感,倾向性四个元素构成。认知,情感,道德是真正意义上的内容,倾向性是精神世界收缩与扩张的表征。也可以通俗的讲是回避与面对的程度大小。

认知,道德,情感三个元素像同心圆一样,依次从小到大叠加在一起。这是根据精神内容元素的大小而建立的精神元素理论二维平面模型。道德是允不允许做的问题,情感是尽可能做的问题,认知是怎么做的问题。

在认知与道德在不同年龄阶段,它们面积大小也不同。小时候,道德框架建立阶段,人通过不断试去建立道德规则,所以认知面积是明显大于道德的。到了道德框架建成阶段,人认知面积反而受到道德框架的约束下进行。也就是说道德面积大于认知面积。

此外,情感所代表人的不合理欲望等,会通过伪装等方式绕过道德进入认知层面。这也是人的本能。如果说有个人在道德关系原则的严格控制下生活着,那么这个人会产生严重的心理症状。这样的人并不值得我们效仿的。

从认知、道德、情感三元素分析可以看出现实中的二维平面模型中,为了便于理解,我们认为情感面积是最大的,位于最底层。道德面积的次之(与情感相差几),位于中间层。认知面积最小,位于最外层。情感与道德相差的部分,就是部分情感伪装骗过道德进入认知的那部分。或者说道德比情感少一点的部分是,道德打瞌睡那部分。道德和认知的面积的比例,每个人都不一样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道德处在第中间层,认知是最外层。

对于精神元素理论二维平面模型,我们也可以按照人的出生到成长这一过程去大致了解三元素在精神世界中的主导地位,会随着时间而变。人的精神世界变化是从婴儿的微认知(大都是感官感知)道德,情感占据主导地位的精神世界开始,再到青少年的不稳定情感和不稳定认知来建立道德为主导的精神世界,到最后是长大成人后的情感道德退居幕后,成熟认知占据主导的精神世界。而这过程情感是自始至终都存在的,这沉甸甸的分量,就可以想象人的情感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精神元素理论,也可以从天地人组成的三维立体模型来解释。天就是道德,地就是情感,认知就是立于天地之间的人。天指道德天条,触犯天条我们就会被惩罚。地是指能够满足人需求的情感,不断推动人去从生活环境中获得。认知指的是寻求满足的人,它一方面受到道德天条制约,一方面又有满足人所有愿望的冲动。

如果一个人触犯天条,那么就会受到惩罚。如果动了天怒而天降大水,那么雨水所代表的痛苦就会降临大地。大雨如果强烈,那么大地一方面形成情感山洪,现实中的人就会宣泄或者奔溃。如果天降小雨,痛苦比较轻微,人就会撑雨伞,最后降到大地的雨就会被大地吸收,消失不见,这就是人认知上用伞风策略回避痛苦的雨水,回避掉的痛苦雨水最后留向情感大地,这个过程就是压抑。这些被大地吸收的痛苦雨水,最后因为地表蒸发,也会重新形成云雨反作用于人的认知。这就是情感操纵,影响人认知倾向的过程。

地有多大,天就有多大,而人只是留一席之地。天与地是相对应的,道德对情感有否决权,情感满足的需要能不能通过,全看道德是否允许。所以天跟地是一样大的。只是情感会变着小魔术,迷惑道德从而获得满足。

我们已经从精神元素理论的二三维模型,帮助我们对精神世界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那么我们现在可以具体了解精神内容元素认知、道德、情感、倾向性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