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人的社会属性(第1 / 2页)
教育是人重要的社会属性之一,是人有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绵延不断,就是因为教育的作用,使得华夏文明薪火相传。教育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在我们刻板印象里,教育是一种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的行为或是活动。我们坚信教育是好的,我们从未想过教育可能带来的副作用。特别是人们误的认识教育,以及由此产生的反作用。
学校教育是我们作为学生受到比较正规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我们从小到大,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在学校教育中度过。小学时候,老师曾问我们长大了想当什么?我们很多人都能回答:老师,科学家等。虽然小学时候,我们并不能准确理解自己说出职业有哪些含义,但是我们在懵懂中可知教育是有一定的目的性。
我们为什么要去读书?有些人为了情怀和理想,有些人为了知识,有些人只是被家人要求读书……我们总是从个体角度出发去解读教育的意义,因为我们的生活就是围绕在我们个体的周围。学校教育现在注重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可是我们的家长似乎还在脱节。家长们还泡在社会的功利性中。
在我们家长追求成绩的社会里,我们要求学生只需要成绩,成绩早已经是一个学生的全部。我们可以忽略其他,但是不能忽略成绩。在社会结果中看,曾经过度注重学习成绩,而放弃其他的学生,现在过得怎么样?
我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读书差的同学当了老板雇佣了当时班上读书第一的同学。我们会觉得好笑,但是我们也会觉得可悲,曾经的天之骄子怎么最后成为了生活中的‘差生’?
不可否认,有不少天之骄子也成为了老板。我们所熟知的俞敏洪,史玉柱,李彦宏,刘强东等强人,成为了社会商界的精英。可是那只是天之骄子中少数。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精英,是因为他们不只有成绩,还有健全的身心。
有多少人因为班级、年级上的天之骄子的光环效应,而进入判断误区?向学习好的人学习,你以为学习什么?当然是成绩。因为社会,家人,学生自己看到的都是成绩。可是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大脑的刻板性,能够把学习优秀的天之骄子自动解读为成绩。我们忘了去看天之骄子背后的家庭环境氛围,父母的学识性格,为人处世等,天之骄子可能是几代人哺育出来的人才,也可能是家庭给予了他们足够的养分,所以才会在班级里、年级上脱颖而出,乃至出了社会仍然屹立不倒,继续创造着辉煌。这种背后的家庭教育潜移默化带来的影响,却让我们常常忽视。
我们只看到学习优秀的学生一个面-成绩,而没有看到背后支撑他们之所以优秀的原因。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学习平庸的学生父母不断跟他说向学习优秀的人看齐,努力去学习。可是这学生的父母却在玩游戏,不思进取,吵架摔碗筷,甚至闹离婚。
这种表面上关心孩子学习,而背后却在吵扰影响孩子的父母,带给他的只有精神撕扯。不断催促孩子好好学习,而他的父母却反向操作影响着孩子身心健康。父母一正一负的相反举动,这样的结果是容易使得孩子陷入精神内耗。我们如何跟那些学习优秀的人比?
社会是功利性的,可是教育不是。可是我们很多人习惯性的被社会功利性所影响。在他们眼中,学习成绩成了唯一。说实话,教育不是拿来满足社会功利性的工具,也不是家庭和个人负面情感的宣泄地。可是很多人很难意识到这一点。或许意识到了,但是还是会被社会大流所裹挟。为了功利性的现实,教育似乎又不得不去牺牲些什么。这就是社会舆论声音对大人的影响。
在西周奴隶社会达到鼎盛时期,文化知识是作为一种权利象征而被统治阶级控制着。在那时候知识是被权贵阶层垄断,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去官学学习,私学那时候是不被允许的。到了周朝的分崩离析,私学才慢慢兴起。我们很难想象,那个时候,知识竟然也是一种可以垄断的资源。
到了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为了巩固秦朝大一统,秦始皇实行了‘焚书坑儒’政策。这一政策直到现在很多人都会惋惜。道家、儒家、墨家、兵家等百家争鸣后的文化精髓到了秦朝遭受破坏。可是,统一思想,才会有一个大国的统一。更直接点说,就是思想控制。通过毁坏一些异己思想,来达到国家稳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