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抑郁的痕迹 > 第2章 人的自然属性

第2章 人的自然属性(第1 / 1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人是从灵长类动物进化而来。人类历史大致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乍得人、原初人阶段。原初人距今有600万年,是早期人类的祖先。第二阶段是南方古猿、地猿阶段,440万年前出现,目前只发现于非洲。第三阶段是能人阶段,能人出现于200万年前,是从南方古猿发展而来,已经开始能够使用工具。第四阶段是直立人阶段。直立人出现于180万年前的新物种,到20多万年前结束。第五阶段智人阶段,20多万年前出现,延续至今。

我们人类之所以有能力上天下海,纵横四方,靠的就是自然进化的累积。物种的进化方向,似乎是有一股神秘的自然力量在推动。如同日月星辰的运转,有一只形的手在拨弄。在漫长的人类进化历史中,人类从动物的自然属性,开始向人类独有的社会属性演进。

人类语言出现于20万年前,根据科学研究发现“FOXP2”基因上的变异,使人类祖先能更高水平的控制嘴和喉咙肌肉的能力,从而为语言的产生奠定物质基础。语言的出现使人的的自然属性-动物和人的社会属性-真正意义上的人相区分。正如哈贝马斯说的那样,正是语言把我们和自然分离开来,而且正是通过语言结构,我们才拥有自主性。

人作为高级动物,在人类阶段语言产生前,人的自然属性已经陪伴人类走过了至少几百万年。如果再往前推移到灵长类动物,那就更为久远了。而人的社会属性发展,才不过约20万年。可想而知人的自然属性是多么的根深蒂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是大自然的法则。人类也不例外,受到大自然规律的制约。人的自然属性也体现了这一点。在大自然中,每一个物种都有适应自然的强者,也有法适应自然而被社会淘汰的弱者。强者似乎都是相似的,而弱者却各有不同。有些是先天缺陷,有些是老弱病残等。而强者则承担着物种进化的演进责任。

人类也是面临同样的境况,唯一与动物自然属性不同的就是人的社会属性,人独有的心或者说是人独有精神意志。抑郁的人有相当一部分就像是大自然里的弱者角色,也就是说在人类社会中处于社会边缘角色。当然也有意志坚强的人,列夫·托尔斯泰、查尔斯·狄更斯等也曾都患有抑郁症,可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

在抑郁症患者眼中,出现了与自然规律相左的情况。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已不再适用于他们。相反,在他们眼中,这个世界应该是怎么样,也就是说社会生活应该要去适应他们的心中理想或者是心中世界。这已然与大自然的规律相违背,这种逆向操作,只会让自己陷入恶性循环之中,让自己处于社会生活上的弱者。

在抑郁症患者眼中,现实生活到处充满令人不安的事。他们会非常较真的去看待眼前的世界,他们会因为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法达到自己的预期而低落、焦虑、恐惧、愤怒等。例如,有些抑郁症患者会因为别人的拒绝而惶恐不安,深怕别人对自己不满意,有些抑郁症患者也会因为别人破坏规矩行为而仇视。而这些惶恐不安,愤怒其实不应该是人们生活的常态。

之所以他们对现实生活不满,是因为抑郁患者建立了一套生活规则,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在抑郁症患者的世界里,他们的自我中心感非常强烈。解读身边的人和事都是戴着自己的有色眼镜去看。而这有色眼镜是谁给他们戴上去呢?答案是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不仅违背着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规律,他们看待的人和事也存在着扭曲。在通常情况下,他们都会固执的认为,他们的理解是对的。他们不会意识到以自我为中心的解读生活中的人和事是会存在偏差的事实。哪怕有人提醒,他们也是很难去承认这种误的存在。这对于抑郁症恢复健康来说又增加一丝困难。

人最基础的自然属性是本能。趋利避害,又是在本能中最为重要,最为基本的属性,它不仅存在于人,也存在于动物之中。我们之前提到过大脑的刻板性,机械性也是一种的本能。只不过它是一种认知和过程层面上的本能。

人们的趋利避害,在自然界中体现在生理层面上的满足以及在精神层面上都有体现。在生理上,我们口渴,就会去找水喝。因为喝水可以让我们避开口渴带来不利的局面。反过来说,我们寻水喝,也是个体逐利行为,因为在当前口渴情境下,寻水喝对个体是有利的。

在精神层面上,我们也是这样处理。精神上的趋利行为,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人的一些迎合行为,对上级领导的阿谀奉承,可能会让他职业生涯获得进一步发展。这种趋利行为,在大自然的物竞天择规律中,似乎是有利个体生存的,至少个体认为是这样。

当然这种精神层面上的趋利行为有时候不一定是真的有利于个体生存,也有可能是对个体有害。我们常说的上瘾,包括酒瘾、毒瘾等,表面上看起来趋利,因为很满足当时的欲望,可是实质来说却是一种危害。

人在精神层面上也有避害的本能。例如,一只凶神恶煞的烈犬,朝着路过的学生李四狂吠。李四心里便会心生恐惧。当李四第二次,在路的远处,看到狗子的时候,这种恐惧会突然浮现。好像在告诉李四它很危险,不要去接近它,于是李四便绕道而行,这就是精神层面的避害。当然有些动物也会有恐惧,但是它们的恐惧会更为直接,不像人可以用语言来表达或者思维来思考。

当然,在精神层面上,人的避害行为有时候往往也会失效。例如,学生李四走在路上,一不小心,他再一次遇到的那条烈犬。这时候他心生恐慌,脑子一片空白,非常害怕。因为之前的恐惧已经告诉他,这只烈犬非常凶残,会把他活生生吞掉。这次李四因为极度恐惧直接晕倒了。然后李四真的被烈犬咬了几口。

从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到同样的趋利避害,在生理个精神层面上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趋利避害都是对个体有利的。特别是在精神层面上,这个体现更为突出。其实我们仔细对比两者,可以看到两者之间的差异。

生理上的趋利避害是实体存在的,在正常情况下,它的可控性比较强。因为饿了就会吃食物,吃饱了也会有饱腹感的实体反馈,从而不至于让人吃撑了,然后涨破。而精神层面上的趋利避害则有所不同,它是抽象的,没有界限的,也是很难有反馈。这就是之前提到过得大脑的机械性,在精神层面上,它不会知道什么时候停下来,直到你精神崩溃为止。而抑郁的症状不就是这样让人崩溃么?

人的自然属性,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是大自然给我们设定的规律。我们事这个规律之下的自然之物。我们人之所以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生存,靠的就是适应。而我们是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中生存下来,大自然给我们一份礼物就是趋利避害。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