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大脑的运行逻辑(第1 / 1页)
人出生来到这个人间,我们便努力在探索这个世界。我们通过观察,学习,解释来解开生活的谜团。我们不断认识生活,理解生活,同时我们也在创造着生活。从万里长城到火星车祝融号,从兵马俑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省略号……我们在认识这个世界,也在改变这个世界。
与此同时,我们也感受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为生活快乐着,为生活烦恼着。中医理论认为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情感能让我们感受着生活中一些人和事所带来的喜怒哀乐,并表达着我们此时此刻的情绪。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着,体验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学习,需要工作,也需要社交和吃喝玩乐。所有一切也都是与人的认识和情感交融着。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个性模式也风格各异。正是大脑,演绎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我们对生活的宏观认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生活微观认识(生活中对人和事的认知),以及我们道德评价和我们的情感意志等,共同描绘着一幅生活百态图。
如果我们截取整个世界的某一刻的截面,我们大概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中国有理想信念的学生为青春限而热泪盈眶,乌克兰家庭因战争失去家人而肝肠寸断,美国流落街头的瘾君子因吸毒而坐在遍地垃圾的街角,神情呆滞着……
人们这些所思所想,此情此景完全依赖于我们的大脑运转着。它没有机器的轰鸣声,却时刻不在放着电,运行着。一个个大脑小则左右一个人的命运,大则改变世界整个格局。
作为个体,我们好奇的是,大脑如何支撑起一个人的衣食住行和人的喜怒哀乐等行为的发生。仅仅依靠一个质量约为1.4千克,功率约为15瓦的大脑?如果我们知道这一点,多多少少会让我们惊叹自然之美。人类的自然进化,是那么的精密高效,小小的节能器官调控着一个人的认知,道德,情感等,以至于人类超越了地球上的所有物种,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这是如何发生的呢?
大脑是高级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而神经系统基本结构是神经元。在人脑里,大概有一半的细胞是神经元。神经元是脑计算的基本单元。我们知道质量约为1.4千克的大脑与庞大的身体相比较,确实有点小屋见大屋,但是当我们知道大脑的神经元有860多亿个,这一切似乎又可以理解。这些神经元通过兴奋和抑制,如同计算机二进制的“1”和“0”运算那样,进行着电化学信号过程,传导着神经冲动。这些神经冲动,帮助我们完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情感体验。
我们大脑在不断进化着,可是我们迎接的挑战也不断提升。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每一天,我们都处在信息爆炸的生活中。街边随处可见的广告牌和吆喝声,手机网络上的新闻、商品、电视剧、和游戏,人际交往等。论是我们被动摄入还是主动摄入,这些信息刺激最终都会从感受器进入我们的大脑,然后通过神经冲动传导作用于我们的效应器,然后再做出相信的反应。
那么我们每一天接受的信息量到底有多少?200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开展了一个名为“多少信息”的项目,研究美国人一天接收多少信息量。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一名美国人平均每天要接收约34G信息。
34G,单纯从数字上看好像不大。如果我们把它转换成一本规格约10M的TXT文档书,那么也有3000多本。一个人一天看完3本书已经很了不起了,3000多本?大家可以想象,这信息是有多大。现在环境跟古代环境也大不相同,我们现在一天接收信息量,古人需要花一辈子的时间。这也印证了大脑随着环境在不断进化着。
我们的大脑会因为环境信息量的变大,而进化出更大脑容量,而进化着的大脑又会使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出更多的信息量。从古人文字的创造,到后来造纸术的发明,再到电子技术发展创造了电视,接着到现在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使我们生活在信息随时可触及的时代。如同现在的训练人工智能大脑一样,吸收的正确信息越多,人工智能大脑算法就越强大。
信息的过载,会给人们带来感官和精神的疲劳,增加心理负担,同时也会导致一些负面情绪爆发。这说明着大脑接受信息是有限的,过度用脑并不利于健康。由此可以看出,生物进化使得大脑能够适应复杂的环境,但是大脑也并非是万能。生物进化使得大脑具有更适应环境能力,可是伴随着生物的进化,大脑也有其进化后的缺陷。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当生物进化使大脑高效,那么这种高效是有代价的。在千千万万的信息面前,大脑为了高效,需要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以利于信息加工和节能。正是因为生物进化需要的节能和高效决定大脑运作机制具有刻板性和机械性。
刻板性在于我们大脑很容易被欺骗蒙蔽。这在格式塔心理学体现的很明显。我们的大脑很聪明,上能九天揽月,下能五洋捉鳖。人类活动的空间因为人类大脑的聪慧而大大拓展,蓝天深海已不在梦。这样看来,大脑似乎有穷的力量,它还会有缺点吗?
刻板性即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可能是一种先入为主印象,也可能是以偏概全、固执己见等印象。这一条其实跟大脑生物进化后的高效节能有关。
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信息时,会对认知对象进行,概括分类。如我们对生物分类为界、门、纲、目、科、属、种。古人也把生物分为虫鱼鸟兽四类。通过这种信息处理方式,使得人们能够高效的认识大自然中的生物。
可是这种大脑高效并不是能够百分之百准确。例如,我们对于鱼的有了概念后,一提到鱼,我们脑海中就会有幅关于鱼的普适性画面。当你的老师问,鲸是属于鱼类吗?我们大脑就会自动将两者比对,鲸长得跟鱼一样,也生活在水里……于是大脑就会得出一个具有迷惑性的结论:是的,鲸是鱼类。同样的,我们也会把这套认识模式应用到社会心理和行为上。
我们之前提到的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派讲究完形,例如把缺条线的三角形,大脑自动识别出是三角形。这其实是跟刻板印象是同个脑回路。这两个例子可以说明大脑很高效,也可以认为大脑很偷懒。可是论怎么说,这很体现效率和节能。
大脑的机械性是指大脑为适应环境,而不断出现的重复性程序。大脑的是人适应环境的核心器官,可是大脑运行程序没有方向性或者对概念,它不会去自动寻找出路,而是根据神经冲动的兴奋或抑制,进行普适性的适应。这其实也多多少少有点刻板性的影子。
大脑的机械性在于,过去曾经适应性的行为的脑路作用于当下。在我大学毕业工作时候,我曾经看到过学生课外书中的一个小象被拴在树上的故事。具体细节我已经开始变得模糊,但是那个故事却让我记忆犹新。
一只小象被拴在大树上,它想看看树外面世界。于是它用尽力气去挣脱,可是由于小象力气有限,论它尝试多少次,都功而返。后来小象渐渐长大,它依然被拴在那里。这就是很典型的机械性行为。这行为也反映了大脑程序的机械性。第一,小象多次尝试挣脱这一重复性行为。第二,当小象尝试失败后,长大的的小象依然重复着绳索不可挣脱的脑路。第一条,大脑的重复性行为可能会产生心理病症。第二条,是人心理出现症状后,难以修复的原因之一。
除了大脑具有刻板性,机械性的缺陷外,大脑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特征就是系统性。如之前说的,大脑的机械性其实多多少少也有刻板性的影子。也就是说,大脑的神经脑路的刻板性,机械性是处于同一个系统,它们互相交织叠加着。叠加的部分,意味着它们共用着同一脑路。
也就是说,刻板性,机械性都是我人为的拎出来,其实它们如同一池塘里的两条鱼,当我把它们放回到有98条相同的鱼的池塘时,我们其实看不出来哪两条是它们的,它们只是同一池塘里。这就是大脑的系统性。
大脑运行,虽然我们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其运行是有一定的逻辑。这些运行原则是大脑高效节能的基础,也是心理病症产生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