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大明国师 > 第395章 龟甲

第395章 龟甲(第9 / 10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但他力阻止。

姚广孝接着解释道:“不过王人民我这四个字,却并非你们想象中的那样。”

第一个“王”字不用解释,甲骨文里的这个字,其实是“二”中间塞进去一个“大”,意思没变化。

但从第二个“人”字,姚广孝开始了解释。

“《春秋有言,人即是夷,由于出土自纣王墓,这里的人,指的是就是奴隶,直到春秋时期二者才有所区别,被征服的异族百姓在臣服后为‘人’,未被征服的异族百姓依然是‘夷’。”

“民者,形似小鸟站立,实则是被刺瞎的一目,在三代之时乃是战俘的标志,商周之交,以敌囚为民时,乃盲其左目以为奴征。”

曹端看着那横目而带刺的字形,耳边听着姚广孝的话语已经彻底明白,这场辩经,他输了。

因为对方拿出了证明六经记载历史有伪的实证,而且既然敢给自己,就说明实证绝非这一件,恐怕是有很多。

事实上,民与臣两个字,在三代之时本都是眼目的象形文,只不过臣是竖目,民是横目而带刺,古人以目为人体的极重要的表象,每以一目代表全头部,甚至全身。竖目表示俯首听命,人一埋着头,从侧面看去眼目是竖立的。横目则是抗命乎视,故古称‘横目之民’,横目而带刺,盖盲其一目以为奴征,故古训云‘民者盲也’。

这些道理,曹端在古籍中看过,只是没亲眼见过真的上古文字,加上这龟甲上刻画的有点抽象,年头久了也有些辨认不清,所以一时才没反应过来,如今听了姚广孝的讲解,倒是能确认对方没有胡吹。

因为这种有演变历史的基础字,字形是有可能找到古籍记载的,虽然没有具体形状,但脉络大致清晰;字义,得益于五经保存完好,含义也能从其中得到印证。

所以曹端知道,对方说的是对的。

“我者,《说文解字中有云:施身自谓也,然而我这个字,其实是代表着施暴力于人之称谓,在三代之时代表一件杀戮凶器,也就是锯斧。”

曹端看着那个被称为“我”的象形字,一把有柄有钩的锯斧,看起来像是用来行刑杀人和肢解牲口的凶器。

“这四个字的意思是,王拿着锯斧,杀戮着奴隶和战俘,维系着自己的统治。”

随着姚广孝的话音落下,现场顿时响起了蝉鸣一样的“嗡嗡”声,所有人都在讨论。

很多儒生,并没有意识到这里面事情的严重性,觉得这确实是纣王这个暴君能干出来的事情。

然而曹端、高逊志等人,却清楚误地明白了姚广孝想表达的意思。

——三代的统治,都是这般血腥暴虐,绝非什么圣人之治。

而谁也不知道,姚广孝手里,到底还掌握着多少证据。

但他们都很清楚,这刻在龟甲上的文字,只要肯花功夫,去找古籍了解所有字的演变脉络,然后尝试去分类对应,终究是能翻译出来这门文字的。

或许对于一个人来说很难办到,但对于姚广孝这种能直接影响整个大明的国家机器运转的人来说,绝对不是什么难事。

而且,姚广孝不仅不缺钱不缺人,恐怕连材料都不缺,因为他们马上就联想到,这东西既然是药材,那么肯定除了纣王墓出土的,其他的龙骨上面也有可能刻有,只要以官府的力量在全国范围内搜集,很快就会收到数的龙骨,按照概率论来讲,哪怕是万分之一,到最后可用的材料都会非常多。

你能说纣王墓是孤证,那你能说不同年份的所有龙骨上记载的,都是孤证吗?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