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懵懂少年(第1 / 1页)
初中生活学习慢慢紧张了起来,不光起的早,到了初二就得上晚自习了。特别是冬天的晚上放了学,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洁白的月光照耀着这狭长的小路,像人生的路灯一样明亮,像老爷爷的目光一样慈祥。月光笼罩了冬天的黑夜,给这些农村的孩子们点亮着指引未来的路。
不知道是因为电力不足,还是考虑成本。初中学校上晚自习是自己发电。远处黑屋里面有个发电机“霹雳啪拉”的响着,在这寂静的夜里显得那么刺耳。学校发的电电压很不稳,经常出现教室里面灯棍突然变亮,紧接着全灭了的情况。
这时候是李海他们最高兴的时刻了。“哇”的一声后,伴随着老师的一声:“同学们,电路有问题了,放学吧”。同学们一哄而散。
初二英语老师是新来的。第一天上课就把李海叫了出去,说:“我是你家亲戚,你应该叫我姐姐,以后要好好学习呦”。李海回家一打听,奶奶说:“对,是咱家亲戚,这个老师的奶奶是咱村的,她奶奶跟李海的爷爷是一个爷爷的”,这么一算还挺亲近。
有了这层关系,在老师激励下李海第一次接触到了英语语法,也打下了好的基础。英语老师对李海的格外照顾,也让其他老师知道了李海,慢慢的李海与老师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李海学习上一直也很努力,不是很靠前,但也没有落后。
学习上的进步让李海感到了书海的乐趣。他的朋友也向优秀学生靠拢。有时候周末没事,李海也骑车去学校里面学习。这里有几个住校的同学有时候没有回家,李海跟他们一起玩,一起写作业。
由于学校上晚自习,当时离乡里面比较远点的同学可以住校。从家里带饭在学校里面生活。当时学校里面没有食堂,学校里两个厨师是专门给老师们做饭的。有的老师离家比较远,有的中午或者下午在学校里面吃。教育局给学校配了两个厨师,听说都是接父母的班进来的正式员工,铁饭碗。
住校的同学在学校发电机旁边两间小屋里当做宿舍。他们没有教师们的待遇,可以吃到热乎的饭菜。他们一天到晚吃着从家里带来的干粮与咸菜。贫困的生活,让这些孩子们皮包骨头,脸蛋又黄又瘦。
有一次周末,李海在教室里面写作业。抬头发现一个男同学往女同学抽屉里面塞纸条。李海装作没有看到,低头继续写作业。等那个同学走后,李海好奇的打开女同学抽屉偷偷看了看。“小兰,我喜欢你很久了,希望你天天快乐!”署名:“爱你的人,v”。
李海第一次接触到了情书。心里暖暖的感觉。“都没写上自己的名字,鬼才知道谁写给她的?”李海心里默念到。顺手把纸条团成一团放在了自己衣兜里面。“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李海嘟哝着。这时,李海感觉到自己有点英雄救美的感觉。
初中孩子们的爱很单纯,很隐晦,大多数都埋在了心底里面。贫困的生活让李海暇顾及与学习关的事情,但也让他隐约懂得了爱情的美好。以后会找个什么样的老婆,李海有点憧憬了。
现实的生活,李海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至于学到哪里?”李海没有想过。只知道做好眼前的事情就可以了。李海努力奋斗着,一晃马上要中考了。
乡村的中考不如说是初中毕业考试。因为乡镇的教育水平有限,加上农村的孩子家里放养似管理,考上县一中概率很低。李海学校里面有两个班,每年考上县一中寥寥几个人。再加上有开明的家长让孩子复读的,新生考上县一中的机会就更少了。考不上县一中,县二中也可以。再剩下的高中,就是去了也是混日子了。
还有很多乡村孩子选择了放弃中考。大多数是家庭贫困,家里也不爱继续供了。家里感觉初中毕业认识几个字就可以了,加上孩子不是这块料,干脆拿个毕业证直接回家定亲找对象,或者出去打工了。就这样,初中是个分水岭改变或保持着农村孩子们的人生轨迹。
真正到了中考考试,学校里面剩下的不到一半学生了。因为去县城考试,学校会包个跑县城的大巴车带着孩子们集体去县城,先提前一天去,找个地方住下来。当时李海第一次真正在县城里面歇足,县城人们的生活及县城的美好第一次冲击了这个少年的心灵。
学生们住在了一个城中村的院里面,这家主人刚盖好一座三层小楼对外出租。李海第一次看到了还有这么白的墙,了解到了白墙面还要刮瓷。李海摸着很滑溜,很舒服,这种日子真的太好了。第一次外出的新鲜感,与县城的高档生活让孩子们看的眼花缭乱。
李海来到这里,仿佛忘记了学习与中考。放下书包后立刻与同学们出去玩耍吃饭。走在县城马路上,柏油路两边高树林立,仿佛要把阳光挡在外面似的,微风吹在身上是那么的惬意。“如果我以后能在县城生活该多好呀?”,李海做着自己未来的美梦。
李海来在县城第一次看到了路边可以露天炒菜。棚子里面摆着桌子,前面有个大电视。“吃饭竟然能悠哉悠哉的看着电机”,李海想着城里人真的太幸福了。眼前的这一切让这个少年第一次对美好生活产生了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