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红尘漂泊 > 2

2(第2 / 5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在下乡前不久,弟弟胜杰由于未满16岁,符合暂时不下乡的规定。不久正逢军队招兵,就和另外几个孩子到部队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与何胜亮一起去北京见毛主席的同学胡坚,也由于只差几天不到十六岁,而参军了。妈妈含泪对胜杰说,父亲不在了,今后要靠你自己了,要继承爸爸的遗志,当一个好的革命接班人。胜杰说,请妈妈放心,我不会为爸爸和您丢脸的。看到弟弟和同学当了兵,何胜亮心里又羡慕又后悔。前几个月头一次招兵,那时还没有知青下乡的运动,他的几个同学也参军了,何胜亮当时因为看书看的多,右眼有点近视,头脑有点简单,以为体检肯定过不去,就不敢去报名,回头一想,其实当时稍微一蒙混就过去了。多年后他还是这样认为,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一念之差可能致命,也可能鸿运当头,好的机会就是一眨眼间就丢失了。因为他自己一直对军事很感兴趣,看了很多军事方面的书,甚至有从军成为一名英雄和将帅的理想。看到弟弟穿着崭新的绿军装,心里真是痒痒的。他们几个伙伴去送弟弟参军,那个场面也很热闹,那一批新兵有几百个,敲锣打鼓,红旗招展,新兵们个个背着背包,兴高采烈,那时当兵是社会最光荣的事,妈妈高兴得哭起来了,何胜亮他们一直送这些新兵们上了火车。

杨树村是个古村落,离县城有二十里。村南村北有几棵大樟树,其中有两棵有上百年的历史,要两三人合抱。鄂南是丘陵地带,黄质泥土,农村跟城市的气味差别太大,田地里是泥土混合百草的芳香,村内是千年沉淀下来的各种气息的混合成的厚重的味道,农居内是粮食稻草柴火混合的一股芳香,除了村内有几条石板路,通往田间地头全部是黄泥路,一到下雨,泥泞又滑,农民们干脆就穿草鞋,或打赤脚,遇到雨天,就身披蓑衣,头戴斗笠,下地干活,清晨傍晚,鸡呜牛吼猪叫伴随儿童们的喜闹声,朝阳夕阳中和风送爽,充满南方农家乐的情调。

队长杨云贵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他对新来的知青们说,我们这个村是乡里的学大寨先进村,我们县里的平均劳动日收入是三毛钱人民币左右,我们这个村呢是拔尖的,可以达到8毛7。何胜亮知道,那个年代的物价很低,这个八毛七确实在农村算是比较高的收入,相当于一个壮劳力的年收入有300元,吃饭,吃菜,吃肉蛋都是自己种养,钱主要是买日用品和服装的。队长又说,我们贫下中农热烈欢迎你们来这里接受再教育,我这个村里有三十多户,大部分是贫下中农,有三四户是中农,有一户是地主。过去解放前我是给地主家当长工的,解放后我们分到了土地,现在集体化啦,土地归我们生产队所有,平均每人大约有两亩水田,一亩旱地。水田可以产稻谷,旱地就种红薯棉花苎麻绿豆玉米。何胜亮问,杨队长,我们每天的工作是怎么安排的?杨云贵说,每天早上6:00我就敲钟。所谓钟就是一段铁轨,男女老少就一起出工,中午要回来吃饭,下午两点钟又去,大约晚上六七点钟就收工。田地里的农活种类很多,你们一两年是学不完的。政府给你们每人发有大约300元的建房补贴。这个房子我们过几个月就给你们盖。现在,你们就暂时住在我们村里的人家吧。杨云贵的脸上有一道深深的伤疤,看知青们脸上有点诧异,就主动解释说,我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战士,还是残废军人,每个月政府有补贴给我。何胜亮心里不禁充满了敬佩,就说,啊,那你还是一个英雄啊。杨云贵说,我立过二等功,我参加过朝鲜战场的三次战役,最残酷的一次是砥平里战斗,那是美国军队的一个团守着,我们有一个师去进攻,他们晚上有照明弹,所以我们的夜战优势就没有了,他们用坦克汽车围起来,我们攻不进,牺牲了不少人,我就在那一次和他们进行肉搏,脸上被他们的刀刺伤了。

何胜亮和瞿志高被分配到杨雨琪家住,这是一栋土墙青瓦的农舍,里面的阁楼有四米高,旁边摆个木梯,屋内地面就是直接夯压的土地,青瓦间有两块玻璃亮瓦,屋内才有点亮光。上面堆着农具稻草,下面的床铺也是铺的稻草,何胜亮就把带来的棉被棉絮铺上,就成了他们的家。几个知青共用一个厨房,那是一个柴火灶,上面架一口大铁锅,有个木头锅盖。烧火就用稻草和木材在底下烧。吃起集体灶,学会炒菜做饭,这也算学会生存的基本手艺。做饭洗衣的水都在村南边的池塘边。池塘边有一口露天的水井,其实就是靠天接的雨水。洗衣洗菜都在池塘里,村妇们拿把棒槌就在池塘边的青石上捶打泡湿的衣服。这水很黄,用水桶挑回来做饭不行,那个水很浑浊,挑到家里来倒入水缸,还有泥沙,家家户户都用明矾将水澄清后再使用。何胜亮想,这就是中国南方农民们几千年来形成的生活习惯。

何胜亮在南方的农村摸爬滚打了三年,终于从五谷不分,分不清韭菜和麦子的区别,到学会了各种农活,最苦的是南方农村的三伏天的双抢,那时要在很短时间内收割早稻,并且抢种下晚稻,整天泡在水田里,头顶烈日酷暑暴晒,脚底热气蒸腾,活像个大蒸笼。稻谷收割以后就打成捆,用扁担挑到打谷场里,场里有一些木质脱粒机,一个人摇动,另外一个人就把一把把的稻谷放到里面去脱粒。脱粒后的谷子放在场上晒干以后就入库,劳动果实就到手了。稻杆就堆成一个个大大的垛子,成为农民们煮饭烧水的燃料。油菜芝麻熟了以后也是在打谷场上,用一个棍子敲敲打打,里面的黑黑的油菜籽芝麻粒就掉出来,收集起来就拿去榨油了。苎麻用刀割下来以后也是放在场上,用一种专门的刀具,一根根地把皮去掉,然后挂在绳子上在场上晒干,就成为制作麻绳或麻纺布的原料了,拿到供销社去卖也是一个好价钱。红薯在南方也算主粮之一,弥补稻谷麦子的不足,红薯在湖北又叫苕,从地里挖出来以后,新鲜的红薯吃不完,需要晒干,所以家家户户用一种刨红薯的刨子将红薯刨成片,然后漫山遍野的洒在地上晒干,然后就存到农家的库房里,在春荒时节拿出来当饭吃。四斤新鲜红薯抵一斤大米的营养。何胜亮在刨红薯时不小心将右手的食指刨下了一块肉,给他留下了终生的标记。湖北人通常叫傻子为苕,这是何原因,何胜亮至今想不通。

那时候每家每户还有一块自留地,就在地里种些茄子,黄瓜,番茄,白菜之类,有一种长长的扁豆他们叫刀豆,炒菜特别的香,有些菜还可以腌起来冬天吃,自留地的菜足够自己家的食用,再养点鸡鸭养头猪,附近的湖里有各种的淡水鱼,这就要靠自己掏钱买了,也不贵,三毛多钱一斤,所以小日子也过得算丰衣足食。

农活最累的算挑担子,南方不像北方是平原地带,用小车可以完成大部分工作,这个丘陵地带或者山区就完全靠肩挑背扛,所以一根扁担承担了相当多的农活。他们喜欢用桑木做的扁担,又轻又有弹性又耐用。南方人个不高,可能就与挑担子有关,北方的农民又都是旱地劳作,所以主要靠小车。本村农民可以挑二百多斤,何胜亮最多只能挑一百斤。

春天的农村,风景特别美丽。那里是一望际的油菜花和青青的麦苗,犹如世外桃源;夏日的打麦场上,何胜亮仰望星空,天空的繁星数,可以清楚地看到银河,北斗星。何胜亮遐想着自己的未来,憧憬着美好的明天;秋天是农民们享受丰收,的美好时光,那时经常农家乐聚餐,桌子上大家吃鱼吃肉,划拳行令喝酒,桌底下狗们串来串去抢食骨头,孩子们在旁边嬉戏玩耍;农村是半年忙半年闲,到了冬季,农民们在自家屋内下棋,打牌,聊天,走亲串友,其乐融融。农村没有自来水也没有电,是真正的原生态的生活,每天晚上点的是煤油灯。比较好的就是一种风灯,是用铁皮做的,有玻璃壳,有个旋钮可以调节火焰的大小,夜里出门就用手电筒。

何胜亮和知青们还随村民们一起上山去砍柴,走远路农民可以挑80~200斤,他只能挑80斤。有一次在田间休息时,何胜亮提出要和村里青年比比体力,村里的大宽说,你比什么呢?何胜亮说,我们来比摔跤怎么样?那个大宽比何胜亮要低一头,何胜亮自信可以把他给搞倒,谁知一上来还不到两秒钟,那个大宽把何胜亮拦腰一抱,何胜亮就觉得腰像断了一样,软绵绵地被他按在地上。他爬起来连连喊疼,再也不敢和农民比体力了。农民经过长年的锻炼,体力是非常的强悍,这些城里的嫩芽哪能比得上。

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小麦红薯棉花苧麻,农民的自留地的蔬菜足够自己食用,还有一些绿豆黄豆之类的副产品。江南农村的四季都各有不同的美丽,尤其是春季那一望际的田野,麦苗青青菜花黄,未耕的稻田里种满了肥料作物红花草,比起现在那个江西婺源的景色还美多倍。夏秋季是成熟的麦田和稻田边的金黄色,冬季的雪景是千里冰封的白色美景。南方多水,但是庄稼用水要靠人用水车从河流抽到田里来,也有柴油机泵抽水,耕地则主要靠水牛,犁地看似简单,可是要掌握那个技艺却是相当地不容易,只有老农民才会。何胜亮在农村,这个技术始终没学到手。那个犁在他手里就东歪西倒,那个牛也不听他的命令,走走停停。犁完地还要耙田,就用一种多齿的耙把水田耙平,这样才好插秧播种。农村的集体经济实行的是记工分制度,每年评一次底分,根据个人的劳动能力,决定分的大小,一个壮劳力,底分是十分,放牛的小孩就只有三分,何胜亮瞿志高就被评为7分,卢大伟8分,女知青们6分。再按每天出工的工时乘以底分,就是当天的实际分数,到年底累计起来统一核算,再将每年的收成,例如稻谷,红薯,豆类,花生,苧麻,芝麻,棉花等等,各除以当年全村的总分数,就得到了每分所值的产量数。一个壮劳力,每年大概出工150天,也就是说可以得到1500分。这个生产队在附近是比较好的,学大寨很努力,每十分的分值可达到0.8元,而其他各生产队一般只有0.2~0.3元左右。由于各家自己种菜,养猪,养鸡,甚至自己织布,经过漂染后就是一种蓝色和蓝白相间的粗布,所以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几千年流传下来的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所以虽然产值低,但也不缺吃穿。当地农村的盖房是很独特的,在每年的秋收后,将半湿润的田地里的泥土,切成大小相等的砖块,垒起来,等到干后,再挑到屋基旁边。到盖房的那一天,全村男女老少一齐上阵,有的砌砖,有的搬运。砌好墙后再安装横梁,以及瓦架,最后铺上青瓦,安装门窗灶台,一间房就完成了,时间只要两天。那工间休息时,要摆上十几桌的酒肉宴,那个气氛真是热闹非凡。这种标准的土房,一般有一个堂厅加4间房,虽然外表看起来不美观,但是很实用,冬暖夏凉。

何胜亮其实心里一直暗恋刘丹红,但是那个年代的人们都很含蓄,再加上又是十六七岁的年纪,情窦初开,他不敢表白,一直暗藏在心中。村里还有十几个农家姑娘,都十分淳朴。有个小姑娘名叫杨红莲,长得十分俊俏,知青们私下说,真是山高走俊鸟,草窝出凤凰。她是那种十分纯真健康自然的美,脸蛋红扑扑的像个熟透的红苹果,身材丰满而匀称,唱起歌来清脆动听就犹如百里鸟。何胜亮心里对她十分动情,但是又羞于表白,所以在地里劳动时常常凑到她身边跟他聊天,也学到了不少农业技术。

南方的农村一年要种两季水稻,所以春天夏天都要插秧,这是一个基本的农活,到时候全村男女老少一齐上阵,连五六岁的小孩也参战,知青们就比不过这些农村的小孩,每块田地都事先撒上一捆一捆的秧苗,男女老少在田里排成一行,倒退的插秧,插得慢的,就被插得快的人远远抛在后面,形成一条窄窄的巷道,农民们叫做挖垅,就像煤矿矿井。所以何胜亮等知青们的背后,常常就尴尬地被挖成一个长长的垅。杨红莲对何胜亮说,我教你怎么插得快,你要眼快手快腿快,腰部要灵活,不要一直僵硬一个角度。何胜亮反复试试,果然速度加快很多了。那水田里面有很多蚂蟥,知青们的腿上经常被咬住,女孩子们就吓得尖叫起来,何胜亮就用手去扯,又扯不掉,硬扯下来就鲜血流不停。杨红莲告诉他,这个蚂蟥不能扯,要用手拍,用力拍几下,它自己就掉下来了。为什么血流不止呢?因为蚂蟥分泌一种使血液不凝固的物质。何胜亮照她的办法果然一用就灵,再没有流血。田里还经常能捉到黄鳝,那个黄鳝滑溜溜的,何胜亮怎么也抓不住,可是农民他们有技巧,就用中指跟食指和大拇指一夹住头部,就把黄鳝抓出来了,拿回去就是一顿美味,最苦是在水田里污泥浸泡,烈日下可谓上烤下蒸。那些古诗真是说到精华处了: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苗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还有一首:锄头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至今回想起在农村的很多趣事,何胜亮还是津津乐道。有一次村里砍倒了一棵大樟树,为了防盗,队长叫何胜亮夜里在树旁看护。那是一个夏夜,月亮像一张弯弯的弓,伸手不见五指,何世亮搬了一张竹床,牵了一条邻居杨连祥的黄狗拴在竹床旁,老樟树旁就是一片坟地。何胜亮怀着坎坷不安的心情入睡,睡到半夜,突然黄狗低低地吠叫起来,吓得何胜亮寒毛竖起,睁眼一看,不远处,两只像鬼火似的眼睛盯着他,片刻,又发出了一声低沉的吠叫,原来这是一只邻村的大公狗,来找这只母黄狗调情来了,何胜亮是哭笑不得。

又有一次,何胜亮去邻村的知青家玩耍,回来很晚了,那又是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路过的坟地可以看见有鬼火在飘荡,何胜亮是唯物主义者,他不信鬼,但心中也十分地惴惴不安。在路过邻村时,伸手不见五指,在一片万籁俱静中,突然一声狂吠,一只大狗,跳起有两米多高向他扑来,何胜亮可以说是吓得魂飞魄散,大叫一声,啊!幸好这只狗没有咬他,从此,何胜亮最恨的动物就是狗。

各村的丘陵高地上还往往种有桃树林,何胜亮还和知青们去邻村的桃树林里偷过桃子,仿佛像孙大圣在天宫中偷王母娘娘蟠桃。夜里,他们像电影中的军人潜伏匍匐前进,钻进围栏,偷偷地跑到那一大片桃树林,有几百棵桃树结满累累果实,熟透的桃子红彤彤香气扑人,摘下来用衣服包一大包就回来吃,够吃几天。

住村子北边的妇女队长杨大珍,长得十分健壮丰满,秀眉大眼,漂亮妩媚。她的丈夫是现役解放军,几年没回家了,邻居堂兄杨大伟看上了他。这个杨大伟是个风流种,还经常在知青面前说一些黄话,有一次当着何胜亮的面说,仰瓦俯瓦,家家有口把,你们这些知青应成双结对的,那才好快活哟。在一次傍晚收工后,杨大伟跟在杨大珍的后面,江南的丘陵地起伏不平,又有数田间蜿蜒曲折,路边杂草丛生。他在一个斜坡把她按倒,因为是亲戚,杨大珍又不好翻脸,拒绝又没用,她抵抗不住这个壮男人,他扒掉她的裤子,侮辱了她。杨大珍说,大伟,你就不怕我老公回来报复你?杨大伟说,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杨大珍也正值青春期,丈夫几年不回家,也有生理上的需要,于是半推半就,也就从了他。之后,又有多次强迫苟合之事,甚至半夜撬开门栓爬到她床上。几个月后,杨大珍怀孕了,纸里的火包不住了,这才告诉了她的公公。她的公公气得七窍生烟,要到公安局去报案,生产队长劝止了他。农村里的宗族势力是很大的,队长也算宗族的头,他皱着眉头说,老兄啊,一笔写不出两个杨字啊,这是咱们的家事,破坏军婚要判刑的,家丑不可外扬啊,你就忍心自家亲戚坐牢吗?还是私下和解吧。公公忍气吞声,只好答应了。于是就在队部办了酒席,调解两家人坐下来私了了,杨大伟赔给了杨大珍家200元钱。

村里的刘寡妇原来是区干部的老婆,爱人因病去世,留下两个儿子。她有一点生活补贴,平时也不干农活。耐不住寂寞,就和村北地主家的哑巴儿子勾搭上了,村里人都装作不知道。有亲友问为什么看上这个哑巴?她说,他那话好闷,过瘾。

村南有个大傻子杨二云,整天见人嘻嘻哈哈,干活却不含糊,底分拿到十分,每年靠自己的劳动,足足能够养活自己。村西的杨玉俊也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残废军人,拿政府补贴生活。他谈起当年在朝鲜战场和美国鬼子刺刀见红,说起来慷慨激昂,又说,这些年来不干活,在外闲逛,招花惹草,不知道在外面丢了多少好儿好女。他常常对知青们眉飞色舞地说起当年抗美援朝的战斗情况,他说,最惨的是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那是冰天雪地,我们衣着单薄,包围了美军一个师。我们那有个连奉命埋伏,但是由于气温降到零下三十多度,枪栓都打不开,结果没开一枪,全连都被冻僵死亡了,我们发现的时候,他们都保持着战斗姿态,目视前方,那个场面实在是太震撼悲惨了,那次光冻死就有四千人,美国人也冻死不少。如果不是天寒地冻,消灭美军一个师不成问题,可惜那次只消灭一个团,大部分让他突围了。第五次战役我也参加了,那次我们吃亏了,我们大约有几千人被俘,就是那一次我们那个营大部分被俘了,我是和少数几个同志身体好,翻山越岭,才逃出了敌人的包围圈。鬼子的火力太猛了,他们有空中优势,投下的燃烧汽油弹一烧一大片,有个足球场那么大,你看我这个腿上这一块伤疤就是汽油弹烧的。那时有一句话,就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飞机屙粑粑。但是,由于我们的战士基本都是翻身农民,刚刚土改分得土地,所以大家心里清楚,我们是为了保家卫国而打仗,所以我们不怕死,以这个勇敢精神来抵抗了美国的飞机大炮。我还在第三次战役中抓到了十几个美国俘虏。在上甘岭上,两军对峙,那时开展冷枪冷炮运动,我在那里学到了狙击手技术。没有特别的枪,苏联造的带四棱刺刀的,后坐力很大,但射程远。就是根据经验判断距离,风向和目标的运动速度,取提前量。我打死了十几个美国鬼子,但是我自己的钢盔也被打穿了两个眼,那是我拿一个树棍故意挑出来,引诱美军开枪,然后我就换一个地方,把美军那个狙击手给干掉了。何胜亮伸出大拇指说,你真厉害,哎呀,要是我在你那个时代,我也一定会和你一样勇敢。他眯缝两眼笑着说,也许吧,我们中国人是强将手下弱兵,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哎,蒋介石的兵,那就是典型的窝囊废。

那时国家是农业以粮为纲,农村实行兴修水利围湖造田,经常调拨农民去参加围垦。何胜亮也背着15斤米15斤红薯干去参加过梁子湖的围垦。那是整天人拉肩挑,挖土筑堤,和民工们一起住在一个废弃的猪圈里,几千人大部分是住在用竹和芦苇搭的棚里,他和知青林继放同住一个圈,铺上草,铺上被子就那么凑合地过,一个月不见油就靠吃红薯干,白米饭加萝卜干,萝卜干是从当地农民家买来的,他们将当年的萝卜洗干净,晒得半干切成小块,放在一个大坛子里面加盐腌制,拿出来是又脆又甜又咸,那个味道,何胜亮至今觉得赛过佳肴。从来不吃肥肉的何胜亮,在快完工时,工地奖励民工,杀了几头大肥猪,他在会餐中居然一次吃下一斤油腻腻的肥肉。晚上,没有灯光,在月光下何胜亮唱起抗战老歌:日落西山满天霞,对面山上走来一个俏冤家,眉儿弯弯眼儿大,头上插了一朵小茶花,哪一个山里没有树,哪一个田里没有瓜,哪一个男子心里没有意?要打鬼子可就顾不了她!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那时化肥很少,主要靠农家肥。一个人如果一天能够收到30斤猪粪,就相当于一个壮劳力一天的分值,人粪价值要高一倍。何胜亮清楚记得,多年前,在大院的厕所曾经有一次发生过死人事件,那时的城市厕所都是附近菜农包收粪的,由于粪便是最好肥料,所以经常有远处农民来偷粪,死的就是个农民,他乘夜色来厕所偷粪,但不知道粪坑中有有毒的沼气,下去几分钟就被毒死了。

有一次,队长组织全体青壮劳力去距离20多里地的一个猪场偷粪,组织得很严密,事先派人侦查好位置,到了夜里12:00,队长率领全村男女青壮劳力浩浩荡荡,长途奔行20余里到那个猪场,何胜亮也参加了行动,回到村里已是凌晨三点多钟,那时也不觉得猪粪脏臭,直接用手抓,有蛔虫也不害怕,到田里施肥也是用手抓晒干沤熟的粪往田里抛。一粥一饭真的来之不易,何胜亮以后从来不浪费一粒粮食,并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农村的生活是艰苦的,那时没有天然气和石油气,主要烧稻麦草以及上山砍柴来烧火做饭。有一次,秋天刮大风暴雨,将屋顶的瓦掀翻了,铺盖全部湿透,连做饭的锅也被砸破。人性的温暖在患难中表现出来,乡亲们把他和其他知青接到自己家里,嘘寒问暖,鼎力相助,那个场景他永远想起来倍感亲切。

这南方的农民农闲时,往往要到山上去砍柴,因为靠田地里的稻草麦草是不够生火做饭的,也便于冬季烤火取暖。那天是个晴朗的日子,队长又带领全村的青壮年劳力,去黄金山上砍柴,何胜亮也跟着去了。那要走二十多里的山路。到了山上,队长就说,各人分散,给你们三个小时,下午5:00在这里集合回村。这时已是隆冬,树叶早已枯黄,他们各自寻找那些树木比较多的地方去砍柴。何胜亮一半为砍柴,一半为了好玩,他就在山上到处转悠,选那些枝条比较细,好砍的地方,他也挑不动,农民要挑一百多斤,他最多也就挑个六七十斤。他一个人就进入了一个山坳,他在一棵树下砍柴时,突然发现那个树洞里竟然有一条毒蛇在那里冬眠,把他吓了一跳,一看,头是三角形的,肯定是毒蛇,估计是蝮蛇。他想,那个山坳里面,可能风比较小,所以是藏蛇的地方。他就改到一个朝南山坡上,那里有一大片草已经枯萎了,他就进入草丛去找灌木小树枝。猛然间,他发现这个山坡里有一小块地方的植物长得和别处不一样。他听乡亲们说,这里出产一种黄精,是一种好药材,他就用砍刀刨,果然刨出来好几块黄精。他想这一下可值了,卖到药店里比这砍柴还值,于是他继续往下刨,忽然,他的镰刀碰到一块石头,很平整,于是他就把砍刀向周围扩散,只见居然是一块石板,上面还刻有古字。何胜亮到底是看书多的知青,懂得历史,他心想,我这是不是碰到一个古墓了?这使他兴奋起来,于是他就大声招呼,伙伴们过来,那些农民过来一看,也说是个古墓。杨林祥说,坟墓动不得,有鬼魂,搞不好我们命都没了。何胜亮说,老兄,现在什么时代了?你还讲那迷信话?考古发掘挖墓是合理合情合法的。于是大家齐心合力,将那石块掀开了,居然出现一个墓道,大家十分兴奋,于是队长点起一个火把,就对何胜亮说,我们下去看一看。何胜亮也打着火把跟在队长后面,墓道不长,大约几米,一看里面还有一道石门,他们用力推开石门后,只见顶门柱已经腐朽了,所以才能打开。这一看不要紧,原来果然是个古墓,里面金碧辉煌堆满了青铜器,黄金和玉器,墙壁上是美丽的绘画,那棺椁还未完全腐朽。当掀开棺盖一看,大家都吓了一跳,里面居然是一个美貌的妇人,面孔栩栩如生,身上的绸缎仍然光鲜。队长吓得大喊一声,有鬼!有鬼!他迅速跑出墓道,大家也吓得纷纷往后跑,何胜亮就说,不要怕不要怕,这估计是一个僵尸。何胜亮对队长说,这个文物啊,是受国家保护的,我们可不敢私自拿走,那是犯法的,我们赶快回去报告政府吧。出了墓门,队长就派了两个农民在这里守护,要何胜亮赶快赶到县里,向政府部门报告了。于是,政府的考古人员来到现场,挖掘出大量的珍贵的文物。据墓里的文字信息,证明这是一个商代的古墓,那个贵妇人的尸体没有腐烂,是因为这个墓葬十分干燥,没有水分,细菌法繁殖,再加上埋葬时用的石灰,木炭等消毒吸潮的物质,所以使尸体保存完好,还有弹性呢。里面埋葬的是一个地方诸侯的夫人,文物以青铜器和玉器为主,贵妇头上身上还带有大量的金银珠宝首饰。这一下成了轰动全国的一个新闻,是当年的重大考古发现。何胜亮作为发现者还被政府奖励了一百多元,那时可是一笔大款,可买一千多斤大米。他把这笔钱给了妈妈。

整个60年代是国内国际政治斗争高度激烈复杂的年代。逃到台湾的国民党不断叫嚣要反攻大陆,并且派出多股特务通过海上和空中潜入大陆,企图颠覆红色政权,美国和苏联也对中国形成夹攻,苏联在边境陈兵百万,他的装甲部队只要有几天就可以越过蒙古草原抵达华北,美国不断用飞机军舰对中国侵犯领海领空,进行侦察挑衅,报纸电台多次报道,我军用导弹和飞机击落美蒋侦察机,中国和苏联还在珍宝岛发生了激烈的武装冲突。在那次小战争中,我军获得了胜利,控制了珍宝岛。后来苏联又进行报复,在新疆铁列克提地区设伏,打死了我军几十名战士。中苏关系进入尖锐对立的阶段,苏联甚至扬言要对中国进行核袭击,摧毁中国的核设施。于是,毛主席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决策,全国广泛进行挖防空洞,加快三线建设等等措施。中国腹背受敌,台湾的国民党加紧了反攻大陆的宣传行动。

何胜亮有一次从农村返回城市,他走在一个山坡上,偶然发现路边有一张彩色的纸条,拿起一看,是一张印刷精美的印刷品,上面画着一个人,撅着屁股在吹气,一个个的气泡上写着一些攻击挑衅的政治性文字。他马上明白,这是国民党通过飞机抛洒的传单,心想,没想到这个激烈的斗争竟然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于是他上交给了政府。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