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庆贺(第1 / 2页)
而对陶其盛夫妻来说,给唯一的儿子张罗着成了家,总算是了却了一桩心事。他们夫妻和儿子,这些年来省吃俭用,跟头把式地积攒了十几年,略有薄财,才盼到了今天,心里有点儿底儿了,不过还是瞒着儿子东求西借了一些,这样一来终于有资本能娶柳家的闺女了。给儿子成了亲,积蓄也所剩几就谈不上了,还欠下了一笔对小门小户而言是数目不小的饥荒。这次娶亲还请了村子里的四个猎手做了保镖,辛东方、程茂然、袁永涛、谢天悟,都是体格棒的小伙子,其中程茂然和袁永涛则是伍进福和伍进禧这哥俩的两个还没成亲的女婿,也就是妮娃和妮娉这两个叔伯姐妹的未婚夫。陶家并以红包的方式给每人五元钱做酬谢,在诚实的陶其盛夫妻俩想来,只要是能将新媳妇柳杏梅平平安安地接进家门,那才是万事大吉了。那时村民眼里的五元钱可不少了,称得上够大方,路上四条腿的野兽对儿子这样一个出色的猎手来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两条腿的土匪山贼和日本鬼子!在满洲国时期的物价基本上是趋于稳定的,货币的增贬值浮动也不大,五元钱就可以买到一袋子米面。可四个人谁都没接,要了钱就等于淡薄了交情,都是父一辈子一辈的情意做瓜葛。尽管陶振坤显有孤僻的性格有些与同龄人格格不入,但心胸豁达的人是不会计较这一不足之处的。老猫房上睡,一辈留一辈。女的跟着去的也只是陶其悦的妻子骆芳。娶妻生子,这是人类循规蹈矩的自然法则,也是必须遵守的自然规律。
陶其盛是方圆百里内有名的木匠,心灵手巧,会画能雕。有手艺的人自然很吃香,一年四季东家请西家叫的,盖房子搭屋,打家具做棺材,这是人们离不开的,村里很多人家的箱柜和棺材都是出自他的手。另外,他开朗热情,不骄不躁,为人谦虚随和却又低调纯朴,是村里有名的老好人、和事佬。要有两口子吵架或斗殴的,就凭他一张能说会道的嘴,三言两语就能化解矛盾,能让一片乌云满天散,曾经有人戏言说他能把死人说的能从棺材里跳出来跟他握手,和知客的陶其悦相比之下也毫不逊色。妻子邱兰芝,是个贤妻良母,也是村里有名的厨师,她是个朝鲜人,却做得中国的一手好菜。夫妻俩人缘也好,村有红白之事一家不落,有求必应。这对非常恩爱的夫妻是人们心目中羡慕的楷模,但能真正恩爱的却挑不出几对来。只是近几年来在这个战争年代里,大大地约束了陶其盛外出赚钱的机会了。再有,他是手艺好,可外面的人几乎都不知道他是哪里的人,因为在伍元祖的爷爷在世时就吩咐下来,不许对外界讲和平村的所在处,怕招惹是非。可投奔着这里来的人,又不得不收留下,成为了这里的村民。
另外,陶其盛的双亲都已不在了,他娘是被雷劈死的,他爹外出打工多年未回,至今仍是下落不明,对别人来讲就知道这些,可其中的隐情也只有他知道,那是他这辈子也法治愈的一块心病!
不管怎么说,身为“父亲”的,总想把自己这门手艺传给“儿子”。可陶振坤人呆手笨,论做什么都会有“南辕北辙”的走势,画虎不成反类犬,就是照葫芦画瓢也不像。几经耳传心授的调教,也进展,看来是难继承这门吃饭的手艺了,这才算是死心塌地的不再强求于他了!
陶家人丁不旺,几代单传,他们盼着能在有生之年早些抱上孙子,陶家有人传宗接代,后继有人,这是梦寐以求的愿望。
来人不啧啧称赞,都说陶家娶了个漂亮媳妇,羡慕陶振坤好福气。其实柳杏梅自一进村子,盖着红盖头,在洞房里也一直没有抛头露面。先前儿只能凭借着传言或者是在小时候见过的印象来说的,好奇的人则在洞房门口探头探脑地去看,一睹已揭了盖头的新娘子风采,果然容貌非凡。
估摸着该来的都来了,在开宴之时,陶其悦就站在院子里对坐在桌前的众人说:“我与我兄弟商量过了,这两天的天气不算太热,所以就没麻烦去占用东西两院,那样也不太方便,所以如有照顾不周之处,被怠慢了,还请诸位多多海涵,缺啥少啥的尽管吩咐,一定要吃好喝好啊!”
陶家总共准备了八张桌,东西两屋炕上地下都摆了桌,能着开了就没占邻居的屋子。就在这么一个小村子里,估计人客也多不了。跑堂领头的是老伍家少一辈的排行第五的伍合,他带领几个年轻后生端盘子端碗的。能让一个少爷身份的人劳忙,可见伍家是给足了陶家面子的。另外,那个回村报信的少年,也主动参加了端茶倒水的行列。他就是邻居孟万鹏的儿子常发,他腿脚勤快,不死眉塌眼的。
屋子里乌烟瘴气的,弥漫起了浓郁的香味,切菜炒菜的厨师们开始忙碌了起来。
在孟阮两家只是占了锅灶,一家蒸馒头,一家熬稀饭。
“五少爷,有啥活您尽管吩咐!”
伍合就把食指放在嘴边嘘了声说:“拜托,请不要叫我少爷好不好?我也不是什么少爷,要是让我爷爷听见了会让他老人家不高兴的!在咱们这村子里,是没有什么老爷少爷的。”
“这是为啥?”
“人人平等。”
常发似有不解其意。
一旁也是跑堂的土豆抿嘴而笑,他也换上了平时舍不得穿的干净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