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福气是自己修来的,一切境缘不怨天,不尤人(第1 / 1页)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同仁,大家早上好!
我们学习《感应篇,其实就是自爱,顺着自己的性德来处事待人接物。而随着学习的深入,对感应、对因果的事实真相要更能认识。了解,进而肯定这个真相。这个“肯定”,到什么程度?任何情况发生.我们都不怀疑感应的道理。比方说,我们做了一辈子好事,晚年生病,还相不相信感应的道理?很多人遇到这个情况,就觉得圣贤讲的没道理。认识得够深,遇到境界的时候,才不会生烦恼、生怀疑,甚至怨天尤人。
我曾经遇到一个朋友,她的人生真的非常坎坷。她父亲癌症,她出入医院,就好像自己家的厨房一样熟悉。后来怀孕,还胎死腹中。为了照顾自己的父亲,没有办法顾及婚姻生活,离婚了。还有更不幸的事情,都发生在她身上。我了解到她的身世,真的觉得自己太幸福了。
可是,很可贵的一点,她虽然经历这么多的坎坷,没有一句抱怨。她只觉得是自己的问题,自己做得不好。所以这一念心,我们作为她的好朋友,都觉得不尽心尽力帮她,真的过意不去。她不怨天、不尤人,那是因为她对因果的真相不怀疑,坦然接受,进而去断恶修善。所以后来,她也改变她的命运了,现在在学校教书,家庭也幸福。
所以,在修学的路上,信解行证。有信,解行才能不断地推进。假如信心有限,深入理解,也很难得力。信解行融成一体,没有丝毫的怀疑,理解了就赶快去做,这样的人能够契入境界。所以我们也要问问自己,自己信感应、信因果规律到什么样的程度了?能不能屹立不摇?
很多人觉得,我这一生又没有做坏事,为什么有这么不好的人生际遇?今天我们遇到不好的事情,遇到不好的人事环境、物质环境,就要想起这个感应和因果的道理。人真的明白这个道理了,对任何一件事情,绝不抱怨。甚至都觉得,事事是好事。为什么?受了以后,这个账不就结了吗?这个冤不就还了吗?俗话讲,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又说,债一身轻。大家想不想债一身轻啊?想,是吧?那你就说:“来,放马过来。”该了的赶紧了。
人能够这样,面对一切恶缘,处之泰然,甚至感谢,甚至期许自己转恶缘为善缘,“我要为他演说,不只还他债,还要跟他结善缘”,这就是菩萨心肠了。为什么?我假如不跟他结善缘,他向我讨债,又造业,又堕落,那跟我有关系啊。我假如不跟他结恶缘,他怎么会做这些恶事呢?他怎么会来找我的麻烦,造这些罪孽呢?所以不只要还债,还要帮助对方不再堕落。这是负责任的、知道因果的、慈悲的人应该有的思维。
怎样可以真正转恶缘为善缘?我们的修养要好,让对方佩服我们的德行。布袋和尚说:“涕睡在面上,随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烦恼。”大家念了这一首偈,有没有观想一下,有人对你吐口水,你生不生气呀?生气了,那就冤冤相报没完没了。立定目标,跟一切众生结善缘,有志气。有这么坚定的目标,得练功夫,练在一切境缘当中心平气和。不要常常想“我”,多替对方着想,就能心平气和。他对我吐口水,他很生气,一下子嗔恨充满身心,他难不难过?他难过啊。所以只想着怎样让他气消下来,那我就不生气了。我会生气,是因为“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还是有个“我”。
所以今天假如你先生生气了,你马上跟他讲:“哎呀,对不起对不起,是我不对,你别生气了,气坏身体,是我最大的损失。”这种柔和的言语下去,先生还气不气得了?你们都没试过,是吧?要自己去力行、去印证才知道真实不虚。转自己的心,就能转境界,这叫“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就是心,就是“惟人自召”,自己的心念。
所以一个人了解到因果的事实真相,他不再怨任何人,他觉得每一件事情,恶缘,还债,好事;善缘,尽本分,成就对方。“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
古德接着又讲,“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经上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吉凶祸福都是自己求来的。所以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时时观照自己的心,是不是菩提心?是不是跟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相应?用这五颗心观照,用普贤行愿来对照自己。心净国土净,就感应了。“生则决定生”,心时时都跟这五心相应,跟清净心相应,频道就接上去了。
面对一切人事物,时时都能恭敬对待,去尽心尽力,去爱护,去珍惜,包括节俭,就是礼敬万物。
“称赞如来”,面对任何人事物,都能看到优点,看到人家的付出。“广修供养”,念念都是利益人、成就人的心,能够舍己为人。时时能观照到自己不恭敬了,不能欣赏别人的优点,不能舍己为人、念念为人着想,一察觉念头偏了,马上反省改过,这是“忏悔业障”。
所以我们了解到“惟人自召”,就不迷信了,因为了解宇宙人生因果的真相了。
很多人到寺庙去祈求佛菩萨、神明降福给他,这是迷信啊。福气是自己修来的,感召来的,不是佛菩萨、神明能给的。佛菩萨也不可能代任何的人受任何的罪,“惟人自召”,罪报是自己招来的。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依照圣贤人的教诲,好好地断恶修善、转迷为悟,就能转凡成圣,这才是我们这一生要努力的方向、目标。这个道理明白了,这一生尽心尽力积功累德,这样的人生就不会后悔。假如明白这些道理了,没有真正去做,迟早后悔。后悔,都是后面才来悔。《量寿经提醒我们,“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我们现在还年轻,精神很好,再过二十年,头发都白了,体力衰了,再想勇猛精进,就不容易了。修学,要在当下用功,要趁年轻的时候用功。
我讲到这里,诸位长辈不要说,“哇,那我完了”。任何时候,看决心,因为一念遍虚空法界。师长讲了两次《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把宇宙人生的真相告诉我们了:每一念周遍法界。大家动一个念头,周遍法界。细细想想,毛骨悚然。不好意思,生羞耻心,生惭愧心,忏悔的力量,可以让人不断提升。
这一生要怨悔,就要了解感应的真相。知道是自己造作,感来恶报,怨;知道要把握好这一生,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一生就不会后悔。
善心善行感善果,恶心恶行感恶报。而人会造作恶业,根源还是因为迷惑,迷惑了才会造业,才会感来这些恶报。一个人从小有好的家庭教育,知道如何待人处事,知道时时要为人着想、要厚道,不迷惑,就不会造业。
现在这个世间为什么天灾人祸那么多?从小没有好的教育,迷惑才造业。众生迷失自性,造作恶业,也不是他愿意这么做,因为不懂,染上恶习了。所以“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有语者,殊怪也”。包容.进而怜悯,“为人演说”。我们做得好,就能感动人,就能化人。面对一切造恶的人,不能指责,不能对立。
感应,由心来感,而人的心,没有妄动以前,都是清净染,非常清激。只是一个妄动,产生了善恶念。善念偏向好事,恶念偏向坏事,慢慢地越积越厚,最后习气都伏不住了。所以,所有恶行,最初也只是一个念头不对而已,只是这个念头了,没有很好地纠正过来,越积越厚,越偏越远。《易经告诉我们,“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善果恶果都是日积月累形成的。人假如对这个心念非常敏锐地去观照,慢慢就可以恶念制止,善念增长。
宋朝有一位赵康靖先生,他察觉到要从根本起心动念来修,所以就拿了一个瓶子,起一个恶念,就放一颗黑豆进去;起一个善念,就放一颗白豆进去。一开始,每一天起的恶念多,所以黑豆很多。当然,这是正常现象,每个人在修学的过程中,都是慢慢地把习气转过来。把念头对治了。紧接着,下定决心去改过、去调伏,过一段时间,白豆比较多,黑豆比较少了。最后,他连善念都不执着,连瓶子跟黑豆白豆都收掉了,心地清净透亮,不思善不思恶。我们行善,最后也不要执着善报。赵康请先生这个方法值得大家参考,用这个方法,就不自欺。
东岳大帝曾经训示过,“为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慢慢地,善就越来越提升。“为恶如磨刀之石”,每天要磨刀,“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所以今天假如恶行不对治,每天都在折自己的福报。每天恶念止不住,三年五年,福都折完了。就像经上讲的:“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每一天都是不断要求自己行善,三五年之后,善报就会现前。所以我们要谨慎,善恶都在这个念头当中去下功夫,善行善心不断积累,才能改造我们的命运。
好,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