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感应篇四十九讲 > 第6章 善恶的种子哪一个缘最强,哪一个先开花结果

第6章 善恶的种子哪一个缘最强,哪一个先开花结果(第1 / 1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同仁,大家下午好!

我们上一次讲到“感应篇”这个经题。“太上”,一般指太上老君,老子。而这些圣贤人的教诲都是性德的流露,所以“太上”其实也指我们的明德、性德。人随顺性德,会有很殊胜的感应。我们常说,“心净则国土净”,清净的心与性德相应,感的就是一真法界。

我们也提到,人的每一个起心动念,十法界的种子就生了。所以真正了解感应的道理,对自己起心动念、一言一行都不敢疏忽。每一念、每一个言行,都像一颗种子,有一个善因、善种,就感善报;有一念恶因、恶心,就会感恶报。感应就像大自然的种植一样,你种了一颗种子,迟早会开花结果。所以,俗话又讲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很多人就紧张了,“那我以前种了这么多恶的种子,怎么办?”感应还有一个重点,叫“强者先牵”,哪一个种子最强,就先开花结果。我们现在一心向善,这个种子就先开花结果。以前造了很多恶,我们那时候还不懂,而且造恶是一个恶的种子,恶种子要有缘,就好像一颗种子,要给它施肥、浇水,它才会茁壮成长、开花结果。假如我们不给它这个缘,就不会现果报。所以从今以后,假如都是善念善行,这个缘强,就能先现好的果报。这个道理了解之后,就不会恐惧了。

我们也必须很冷静地来观照这些道理、观照自身。为什么呢?感应是随时随地的。我们学完《了凡四训,改过有三种心非常重要:耻心、畏心、勇心。自己过去造的恶不少,才感来现在的境界。所以就提醒自己,要转,要改过迁善。所以我们遇到这么殊胜的缘分,自己好好把握,这个缘就可以接上了,所谓“强者先牵”。

有自知之明才肯下功夫。我们提到感应,“惟人自召”,每一个人都有印象,虽然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的善念多还是恶念多呢?是跟戒定慧相应,还是跟贪嗔痴慢相应呢?这就必须冷静思考了。不是说读过圣贤经典,这一生就能得力了。这一生能成就、能得大力,还是只能结个缘,靠自己决定。

我们再冷静观照,我们现在的善念,比起三五年前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对人的恭敬、对人的关怀、对人的谦退,这些都是“感”。假如退了,那我们得冷静了。怎么克服呢?这就彰显了熏习的重要。熏习的时间不够,正念提不起来,被习性、业力给牵着走了。一定要熏到明理了,明理了一定会依教奉行。为什么我们听了以后,“惟人自召”都清楚,恶念还是止不住?实在讲,理还不够透彻。道理想通了,绝不敢懈怠,绝不敢减少熏习的时间。

我们观察历代很多修学的人,他们跟着善知识,十年二十年都不离开,这是给我们表演啊。他跟着善知识,每天熏习,不敢懈怠。除非他自己有成就了,才出去弘法利生。有的已经有成就了,还不出去,一辈子跟着善知识,给大众表法,不长期熏习,伏不住烦恼。其实这都是让我们正视一点:要有自知之明。

这个时代,我们拜科技所赐,随时可以亲近善知识。现在光碟很方便,我们可以随时熏习。光碟一放,很重要的,至诚恭敬的心去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个熏习的过程也是对治习气。对治什么习气呢?懈怠的习气,没有恒心。下定决心,前几天熏得比较用力,可能过一个礼拜就开始懈怠了。而且也调什么习气呢?调不恭敬的习气。我们看师长讲课的碟,可能一开始非常恭敬,三年过去了,五年过去了,边听边打瞌睡。所以夏莲居老先生劝我们,“修行须打破自欺一关”,这个话非常深刻啊。我们不观照自己的心,观照自己的状况,要打破自欺,几乎不可能。观照到这个情况,就代表我们的恭敬心已经退了,懈怠的心、傲慢的心现前了。甚至于听课几年了,还边听边怀疑这样讲对不对。

这个时代有科技的便利,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个福报,熏习的功夫一定不能少。这个时代不熏习,起不了观照能力。所以一有时间就要精进,不能打妄想,一打妄想,很多烦恼就来了;唯有精进才能生定慧,六度里面讲的,精进、禅定、智慧。有定力了,才能不被境界转。没有定力,我们的人生就像俗话常讲的,“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我们一起学习《感应篇,这也是珍惜我们此生最大的福报。但祸福相倚,是珍惜这个福,还是糟蹋这个福,玩弄、消遣?这个祸福,还是“惟人自召”,就看我们自己下的功夫了。

好,我们开始进入经文。我们看第一句:“太上曰。祸福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太上”,已经讲到了,是道家的教诲,老子的教诲。我们读儒家、道家的经典,就非常亲切、熟悉。儒道的教诲,心胸非常宽大。我们看儒家强调的,“欲明明德于天下”,道家讲“圣人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都有念念为一切众生着想的心。“太上”的教诲,很重要的,包含伦理、道德,尤其是因果的教育。

“祸福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句话是整部经文的总纲领。圣贤人都是开智慧的人,所以他们第一句话都是重点中的重点。包括儒家《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后面的经文都是在诠释这句总纲领。“祸福门,惟人自召”是把感应的道理告诉我们,而“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把感应的事实真相具体说出来,所以前一句是理,后一句是事。我们常说“理得心安”,道理明白了,心就不会埋怨、不会迷惑。我们的心不能安,往往是理还不明。

“祸福门,惟人自召”,祸跟福没有一定的形迹,都是自己感召来的,不是上天要降给谁祸,降给谁福。祸福,根源都是自己。我们假如用心来体会,从此以后,不怨天,不尤人。为什么?自己感召的啊,怎么可以怪得了任何人?所以只要怨天尤人,就跟真相违背了。假如跟《弟子规结合,“过能改,归于”,我们明白“惟人自召”了,赶紧改过。“倘掩饰,增一辜”,我们今天感召来不好的结果,还要怨天尤人,还要指责他人,这叫“倘掩饰”,就“增一辜”。而且我们是明知故犯,明白“惟人自召”,还去责怪别人。所以修学之后,更要下决心,不能再退回本来的习气。就好像我们教学的人,读过这些道理了,犯了,显然跟一般的人不一样。修学的人造罪,显然跟没有学的人也不一样。

“自召”,什么在召?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身、口、意,最根本的还是意业,人有念头,才会变成一言一行。能守住念头纯净纯善,就不造业。所以经典常常提醒我们,“吉凶祸福,皆由心造”。六祖惠能大师也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不通。”

祸福都是心感召来的,老子也说“祸福相倚”。我们每天念《心命诗,那是告诉我们,“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刚刚谈了这么多感应的道理,要越听越高兴,“福在受谏”。不能爸爸妈妈一讲我们两句,头就低下来,脸就臭了。大福从哪里来?从受谏来的。别人指出我们的问题,要生欢喜心,不然很难调伏习气。所以“最要存仁道”,念念为人着想,命就开始转了。

而这个“祸福相倚”,很有味道。福气来了,生贪着,然后享受,之后又放纵,祸就跟着来了。祸来了,不怨天不尤人,还能忏悔改过,大福也就跟着来了。自召啊,是可以转的。

清朝崇明这个地方,有一个人叫黄永爵,他被人家算命,差不多六十岁寿命就到了。结果有一次他看到海上一条船要翻了,赶紧出十两银子,请渔船去救人,救了十多条命。后来,他又遇到那个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说:“你脸上的阴骂纹越来越多了,你会长寿,还会很有福气。”

大家知不知道阴骂纹长什么样子?我也不知道。不过我想,常常笑的人,阴鹭纹应该比较多。为什么?给人欢喜嘛。常常是一张很凶的脸,铁定阴鹭纹就少。大家要善于观察。

结果,这个黄永爵活到九十多岁,疾而终。而且生了个儿子,康熙年间参加科举位列榜首,后代都很兴旺。一个本来短命福之人,就因为尽心做好事,感召来非常好的果报。

所以只要人肯下功夫,一定可以改造命运。“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这些道理我们明白了,对“惟人自召”不只不恐惧,还会积极地断恶修善。

好,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